张若虚:爱上小40岁女友,一首春江花月夜,纪念我们的忘年恋
唐代诗人张若虚一共留传下两首诗作,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清丽婉转,却不失哲学般的思考和深邃。历来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闻一多先生评价《春江花月夜》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明朝大学问家王夫之说其:句坷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清代的范大士说其:层层灵活,如剥焦心,全不觉字句牵合重复。总之,无论如何赞美这首诗都不为过。
张若虚作这首诗时,大约在55岁上下,这个年龄的男人,学问、阅历都沉淀了下来,对人生有着透彻的理解。古人七十算长寿,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多少已经有了岁不假年的恐慌和对过往人生所留遗憾的惆怅感。
命运却和五十多岁的张若虚开了一个大玩笑,他被太平公主请去担任她两个女儿武艳、武丽的教师,对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给最有权势的太平公主服务,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美差,可是,凡事有两面,一个有学识、温文而成熟的男性对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往往是极具魅力的,武艳很快对这位差不多大自己40岁的老师心生爱慕之情。师生两个每天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少女的痴情,点燃了张老师蠢蠢欲动的小火苗,随后一发不可收拾,二人爱得如痴如醉,爱的忘乎所以。巨大的年龄差,巨大的阶层差异,注定这个感情之花不论怎样怒放,都结不出想要的果实出来。
话说太平公主喜欢收纳青年才俊,她久慕崔湜的学问、仪表、风度,想招他进府,没想到崔湜却拒绝了她,太平公主不死心,左思右想找不出好办法了,旁边管事给她出主意,说咱可以和崔家联姻呀,将武艳嫁给崔湜的弟弟崔涤,两家成了亲家,常见面自然不在话下。
虽说崔家是门阀贵族,但和太平公主联姻,自然算是找到又一个可以依靠的保护伞,各打算盘之下,两家很快就将崔涤和武艳的婚事确定了下来。只是令太平公主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女儿武艳正和自己的老师热恋,别说是崔涤,就算是皇帝在她眼里也成了萝卜白菜。得到了确切消息的武艳向张老师哭诉自己已被定亲的消息,武艳对自己的爱情还抱有幻想,张老师可是明白的很,自己需要赶紧离开公主府了,否则二人的事一旦败露,等待自己的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呢,别说是太平公主,就是在崔家眼里,自己也不过蝼蚁。
可是相爱的人儿要分离,哪里有那么容易!武艳哭了个梨花带雨,张老师一样是肝肠寸断,不可抑制之下,二人彼此交付了自己。张若虚知道,自己闯下的这个祸事不小,于是,连夜逃出京城,往扬州去了。
逃至江南的张老师,惊魂稍定,一天夜晚,江潮浩瀚,宽阔如海,一轮明月升起,皓月当空,月光洒向江面如银,这如海潮的江水就像是因月而生似的,此情此景激发了诗人的情思,加之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春江花月夜》喷薄而出。
诗中所说的江,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有说是在瓜洲渡的,有说是扬州南郊之曲江的,学者顾仁认为,应该是在扬子江畔。具体在哪里已经不可考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前四句,诗人用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春、江、月以生命的流动之感,也让这夜不光有孤寂,更有含蓄而深情的情绪流动。第五六句又将“花”引出,至此,“春、江、花、月、夜”要素全部点题,而意境上的悠远恬静,读者的注意点一是感到如身临其境一般,二是十分关切诗人此刻是怎样的心境。
接下来,诗人将重点放在“孤月”上,这里面重点在说人生,诗人看似通达,说“代代无穷尽”,可是他又说“年年望相似”,这分明是感伤了。可是读者却感受不到颓丧或者低落的情绪,而是感觉到一个哲人在思考。如果联系这段时间张若虚的人生经历,就不难理解他既有自得、自我、自信,又有无奈、不得和遗憾的情绪了。读这一段写“月”的文字,读者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会陷入思考。源于什么呢?这是五十多岁的张若虚的思考,是一个成熟的才华横溢的男性的既温情又理性的思考,也表达了诗人热爱人生和精神追求高远的情怀,而这一段,说性感似更为恰当。
后文出现“扁舟子”“明月楼”“月徘徊” ,这是在说自己的相思,还有想象闺中女子对情人的相思,相思里有悲有泪。月光偏要照向闺楼,令人不胜伤感。同一月光之下,一人在春江潮水之畔咀嚼,另一人同样于闺楼徘徊,虽千里相隔,然相思一样。最后说激荡情思,犹言牵情。是诗人明知此情已经陨落,但仍愿在心中保留希望,也只好如此安慰自己和离人了。
张老师感情如此细腻,从这美丽诗行间,感知这段感情的美丽。也难怪五十多岁的张老师能令少女武艳一往情深了。二人的爱情算是成了悲剧,可这一份感情却弥足珍贵,至少,它强烈激发了张老师的创作灵感,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春江花月夜》。
武艳依婚约和崔涤成婚,婚后,崔涤找太平公主告状,说武艳早已不是处子之身,其实太平公主也明白,就是那位张老师干的好事啊,可是怎么去追究责任呢?别说张若虚早就逃走了,就算还在京城,要真是大费周章,无论是自己、武艳还是崔家,除了蒙羞并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至于武艳,她对张若虚念念不忘,加之丈夫对她的冷淡,婚姻不过是维持着表面的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