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里生产iPhone12的00后,为什么再累也逃不出“提桶人”的命运?

编者按
和“打工人”不同,
“提桶人”是一个特殊的打工群体。
这个群体的存在和未来,
值得所有人思考,共勉。
PS:昨天送书活动中奖名单公布~新一轮继续!
作者 | 蟹肉
来源 | 干货帮(ID:ganhuobang)
上个月,伴随着iPhone12的发售,一篇名为《生产iPhone 12的00后:随时准备提桶跑路》的文章走红网络,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比“打工人“更卑微的群体:提桶人
他们是靠打零工为生的群体,大部分都是00后。比如富士康加急生产iPhone12时,他们会站在工厂招临时工的帐篷里排队,等待被挑选。
他们自称是“提桶者”,把自己所有生活必需品放在一个桶里,一旦眼下状态无法承受或工资到手被遣散,可以“提桶就跑”,寻找下一个工作。
在旺季,他们可以做13休1。而在超负荷的工作量下,他们甚至还要和机器人抢饭碗。
2017年,富士康布局4万台机器人,一次性让上海昆山工厂员工减少6万人。
刚刚过去的9月,文章中20岁的周明(化名)一共上工220小时。在噪音、机油味里,他一个人负责十多台抛光机,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夜,凌晨三点还一直在来回走动操作。
19岁的“黄毛”,被分配给iPhone12打螺丝,用几斤重的螺丝枪,去吸比半个米粒还小的螺丝。一晚上平均打1300个,意味着反复抬手一千多次,每十多秒要重复一次相同的工作。
像周明和“黄毛”这样的“提桶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赚够足够的钱离开这样的工作。但往往是每年的旺季他们还会回到这里。
这些连合同都没有的“提桶人”不可谓不努力,但他们的努力,却无法破解他们的困境。
1
起点错误的努力,注定到不了终点
在这篇文章里,出现了两个提桶跑路的少年。
一个为了躲债而来,谁知来了之后发现,在富士康“打工比逃债还累”。
另一个就是“黄毛”,因为联系上了另一家中介,说是能提供时薪高两块而且不用上夜班的工作。
大部分在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少年,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计划”二字,没有时间去构想未来。
是否要“提桶跑路”,也只取决于是不是有另一份钱更多,工作量更少的工作。
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以他们的现状,换任何工作,都不过是形式主义的选择,并不能解决他们的根本困境。
这种选择,在管理学上被称作“霍布森选择”。
1631年,英国马匹商人霍布森,号称他的马“任君挑选”。可他的马圈只有一个小矮门,高头大马根本出不去。
来买马的人左挑右选,表面看来做了他们认为最好的选择,但最后选出来的马,不是瘦的,就是赖的。
这就是霍布森选择效应,从源头就限制住了你的选择,你再怎么选择也跳不出当前困境。
而在富士康,能决定一名员工起点的,是学历。
高中学历以下的人,得从普工干起,干5年才有可能升到线长,也就是最低的师1级;
大专毕业生,一进来就是师1级;
如果是本科,将是师2级。
霍布森的买家,以为买不到好马,是这次自己选马的问题,下次擦亮眼睛好好选就是,却忽略了选择霍布森的马圈,才是错误的开始;
那些从富士康或其他工厂逃离的工人们,也会认为,只是眼前的工作不够好,再找机会换一份工作就好,却不知道低学历,才是他们一切恶性循环的源头。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把人们实现目标的过程看作一个机器,设立目标和计划时,我们是机器的设计师,而执行计划时,我们是机器的工作者。
他认为,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没有借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诊断,以便实施改进”。
在故事的最后,周明终于鼓足勇气和一个暗恋的“厂妹”搭讪,却得知对方不过是来攒上大学的学费。有那么一刻,周明也有过一个念头,“如果认真念书,现在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只是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周明马上又要准备回到流水线开工了。
我们很难责怪这些少年什么,因为学历很重要这样的话,对他们像一切鸡汤一样正确而无用。
但对我们大部分还有机会的人来说,如果一件事儿不论怎么选择,似乎都不尽人意时,往往是因为这个选择,本身就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地基”之上。
只有跳出选择本身,以“机器设计者”的身份,去审视机器的入口,打破僵化的思维,包括在需要的时候,引入外力支援,才可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不然,起点错误的努力,还未出发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2
路径偏差的努力,前路越走越窄
当我们选好了起跑线,站上赛道时,路径选择,就成了下一个关键问题。
明明也规划了方案,投入了努力,却依旧不遂人愿,就是因为努力的路径产生了偏差。
很多人固守着一份工作,只想着规避一切风险,稳稳地总有一天可以晋升到更上层。
可现实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你始终从事的是可替代性强,甚至只是打杂,连核心技术和核心业务都摸不到边的工作,那你做得再尽善尽美,也不过是个优秀的“杂务工”。
与此同时,这样的工作,上升空间有限,年轻后生无限,越努力,越没有竞争力。
这种直线思维,让我们在赛道上一条道跑到黑,跑得再拼命,也只能撞得头破血流。

创新理论鼻祖约瑟夫·熊彼得说过:“无论把多少量马车连续相加,都不能造出一辆火车来。只有从马车跳到火车,才能取得十倍速的增长。”

2005年3月,腾讯进行了上市后的第一次收购,收购了Foxmail,张小龙和20位Foxmail团队成员也一起加入腾讯,首先要接手的就是QQ邮箱这个烂摊子。
而后,全部推倒重写技术内核,内部邮件系统全部替换为QQ邮箱,每个月要去论坛看1000 个用户反馈并回复……
通过采取了和Foxmail当时完全不一样的路数,张小龙改革后的QQ邮箱,一度成为中国用户量最大的邮箱。
2010年,QQ邮箱最鼎盛的一年,因为邮箱本身的前景并不乐观,腾讯内部面临是否要打造QQ邮箱移动版的讨论。
张小龙却连夜给马化腾写邮件,得到批示后,立刻转向新产品的开发。
2011年,微信上线。
真正的成功,靠的都不是线性努力,而是在关键性的节点实现爆发式的飞跃。
当你还在为高考奋战到黎明时,身边的同学有的已经手握国外名校offer,有的已经通过学科竞赛被国内高校提前录取;
当你还在为眼前一篇工作报告的措辞绞尽脑汁,后悔自己当年没好好学习时,其实没有意识到,真正决定了你报告质量的,是你平日的业务基础和思维格局。
诚然,考语言考试、参加学科竞赛、扎实业务能力、拓宽思维格局……这一切都比填高考志愿和写一篇报告来得复杂得多,可恰恰是要从这些侧面加固提升自己,才能在我们要正面实现目标时,更有竞争力。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可这个道理并不适用于一般的成功路径。
当你想要实现一个目标,却发现怎么努力好像都接近不了时,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被锁死在了一条直线上,忽略了其他看似绕一圈,其实反而更能实现质变突破的曲线路径。
3
目标偏离的努力,越努力越平庸
这两年,“时间管理”和“自律”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之前一张清华学霸的日程表在网路走红,凌晨1点睡觉,清晨6点起床,一天学习17个小时,只睡5个小时,让网友们纷纷感叹“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自己努力”。
可很快学霸本人澄清说,这并不是她的计划表,而是一天的记录表。
如果真的要把每天计划到如此分毫不差,“我和我认识的人都做不到”。
而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更愿意付出那些看起来更唬人的“努力”。
 目标偏离之一:表面仪式 
很多人在努力之前,花费大量时间在所谓“仪式感”和“准备”环节之上。
比如学习前,势必要先花上不少功夫摆拍几张学习的照片,发上网打卡;
比如回家加班前,又是点香薰又是吃大餐又是放音乐……折腾好久打开电脑时已经困了。
如果说自律,是通过认知升级和提高效率,从而让实现目标的路更好走,让执行计划的工具更好使,那追求刻意精致和过分仪式感,则是在修饰道路,装点工具。
当你在道路和工具上花太多时间,就已经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目标偏离之二:机械重复 
我们都知道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可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一万小时的努力,也要有价值。
干了很多活,不等于取得很多成果。
对领导来说,他们看不到也不在意你努力的过程,工作成果才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你只是像那些富士康流水线员工一样,每天机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又或者一直固守在舒适区,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轻松胜任的事,那一万小时的努力,最多只能让你“手熟”,绝不可能成为专家或大牛,也换不来你想要的的升职加薪。
毕竟没有功劳,就谈不上苦劳。
 目标偏离之三:拿来主义 
2012年,一头十米长的塞鲸被发现死在英国东约克郡的草原上,距离最近的海岸线足足有800米远。
它的身上没有任何人工或自然伤痕。
距推测,它是在搁浅后希望通过翻滚来回到海中,却不幸滚错了方向,奔向相反的草原,直至死亡。
这就像我们很多人害怕被同龄人抛弃,还没看清方向就先迈了步子;向往优秀人的美好生活,以为一键拷贝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就能同时粘贴他们的身份光环。
但方向错了,越努力,越辛酸。
因为再好的时间管理,也比不上目标自律。
相反,你可以日程安排随心所欲,作息习惯顺其自然,但只要你认准了一个目标死磕,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着它,那你离梦想成真就不远了。
努力本身并不值钱,更不要被自己的努力自我感动。
只有站对了起点,选好了路径,瞄准了目标,努力才具有价值。
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承受社会的苦。现在“提桶”并不怕,怕的是5年、10年后依旧在“提桶”。
与君共勉,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作者简介
蟹肉,专注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用轻自律与你一起升级打怪,快意人生。个人公众号:蟹肉的轻自律生活(iamcheryl11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