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堰非遗】做草鞋
做草鞋
2006年,芝堰开游初期,每逢周末,孝思堂中还有做草鞋表演、纺纱线表演,赢得了游客的赞赏。
做草鞋、穿草鞋历史悠久,听老辈人说,远在唐代,就开始有许多的僧尼穿“多耳麻鞋”,到了宋代改用蒲草结编,如人们平时所穿的平口布鞋,称为“蒲鞋”。至明清时期才演变成“草鞋”,并成为农民上山砍柴、挑担、干活时的必需之物了。
做草鞋,首先要掌握它的大小尺寸与自己的脚形大小相同,穿起来才感舒适。掌握这个方法很简单,只要搞草鞋索时从本人的手肘头(即手弯部位)量到中指。做好的草鞋便会同本人的脚形大小相符,穿起来一定会舒适。
草鞋的相关材料为络麻、稻干。做草鞋的工具是“郎头”、“草鞋耙腰”(捆在腰部,状职牛栀)。
做草鞋的工艺流程是:先将络麻搓成细绳,叫“草鞋索”,然后将草鞋索套在“草鞋耙”上,再取来清白的稻杆用“榔头”敲软熟,搓成绳条形绕着草鞋索左右来回绕缠。草鞋的形状酷似人的头形,从鼻子到面额称“小耳”,人面额到耳朵称“大耳”,从大耳再绕到脑后跟。然后,再将整只绕好的草鞋用手拨结实,将长出部分的草鞋索打个结纽,再穿入大耳。
草鞋,在相当长的时期,是农民的必需之物。对买不起鞋子的农民来说,不用多花钱,实在是太经济实惠了,穿起来还轻便、舒适。特别是上山砍柴,雨天不滑、晴天不溜。暑天穿着感到凉爽,冷天用稻杆束脚后再穿上草鞋,要比“棉暖鞋”还暖和。即便走过水后,它仍旧会保持温暖。
芝堰草鞋,经久耐穿,不仅加上了布条,还浸泡人尿,既经久耐穿,又淤血、活筋骨,被过往客商称为鞋之上品。各地过往芝堰的人,都要买一双穿穿。
据说,草鞋浸泡人尿后再穿着,能去淤血、活筋骨。早年,许多人在挑担时,都会不约而同将自己的小便浇到脚背上,渐渐渗入所穿的草鞋。过往芝堰的人,都有舒筋活血的习俗。很早以前,曾有专门从事挑担的农民,他们从建德等处担来柴担,再挑到兰溪、女埠卖,又从兰溪、女埠购来瓷碗等生活用品抵消回去卖,往返需80多华里,经过长期挑担,从无扭伤、脚坏之类,老人们相传是全靠小便泡湿草鞋之功效。
草鞋的传承,自父传子、子教孙,一户传一户、一代传一代,只要是务农的农家妇女都会做草鞋,在农村,早年曾有这样的一句口头语:“天晴备足雨天柴,雨天做足晴天鞋”。
穿草鞋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很流行,之后,人们发现,用旧手拉车轮胎做草鞋,既耐穿又舒适,因此,天然的草鞋逐渐被“车胎鞋”所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