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菊竹四君子+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象征意义
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可以说是几乎人尽皆知,可又有多少人是按部就班地背诵呢,你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吗?
梅兰竹菊很早就频频出现在古代诗词书画中,而“四君子”初步的概念来源于黄凤池的《梅竹兰菊四谱》,后逐渐被流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画作——梅兰竹菊
梅
寒冬飘雪若柳絮因风而起,须臾间为大地覆上一层绒毯,柔和的光照之下反射出耀眼光辉。那翩翩的玉蝴蝶远望之下温婉,实则带着丝丝彻骨的寒意。掩于冰晶之下,点点盎然之意顶着冰帽蔓延,势头与暴风雨来临前的海燕可一较高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梅
梅花不比大多春日里争奇斗艳的花朵,它红得艳丽耀眼,在冰冷与洁白之中,这抹红不仅不俗反之高雅清丽;黄中微微透明,与雪景相映雪光照耀之下,丝毫不存羸弱之态,愈发端庄温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黄杨——四君子——青花四条屏
梅,素有傲雪欺霜之誉,由古至今,文人墨客赞誉其凌寒独自开,面对天寒地冻,不露丝毫畏惧之色,由此渐渐被赋予君子威武不屈的特性。文人笔下,梅花是一种意象,一种态度的象征。同时,梅于古时而言告知了冬日的结束,被称作春的使者。由于傍雪而开,除了单纯的优雅动人,梅花亦是纯洁的意义。无论是对于哪一种或一些品质的赞赏,梅花在历史上收获了极高的人气。诗人林逋归隐杭州西湖边时,便由于对梅与鹤的喜爱,有梅妻鹤子之言,意谓想以梅花作他的妻子仙鹤作儿女。
传统书画中,画梅有老干粗干与细干之别,画家在作老干之时,多以中锋笔描绘,老干通常多折偏细,枝干交叉处留白,以显老干所存的岁月沧桑感,再以颜色或淡墨覆盖。粗干的绘画要求速度,不可有一分犹豫与停顿,其折枝较多繁而大气。细干则要求浓墨勾勒,近老干之处偏直,而靠近粗干处则弯曲。花,由于梅花有五片花瓣,国画里以五圈代替随后根据所绘梅花种类上色,最后以浓墨细绘花蕊花萼。
兰
山阴之处,几丝碧色相交叠,细看之下,幽然垂首,美中透出几分固执。高耸陡峭的山崖留下了大片的阴郁,本就绿中参杂墨色的细长叶片暗得看着透不过气来,顺着修长的叶片向下,不禁起疑,这光滑平整近乎九十度的崖壁上何处扎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兰
即便如此恶劣的生长环境下,兰花的英姿不减分毫,并且还更加喜爱这样的艰难,在磨练之下黑暗之中,清幽浅淡的香气有一日从山崖中飘散,方知俯瞰下深谷中美的不可方物的兰花正独自盛开,幽暗中那抹白,那星星点点的粉色亭亭玉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装饰——梅兰竹菊
战国时期屈原便有提及兰又以之喻美人,“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由于兰花的生长环境及生活习性,古人将兰花比君子的清高独处,不与世俗混杂独居一隅,就如刘禹锡的陋室不陋,环境艰苦罕有人烟,却是唯吾德馨。而苏轼笔墨下的兰花从中荆棘参杂,意在表达自己胸襟开阔有容人之心。
论画,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不得不提,不单是画作,郑板桥还曾自己种植过兰草。水墨中的兰,兰叶通常由三笔构成前两笔较为随意形成凤眼,而第三笔则是兰叶的生动形象性的关键所在,一笔或败,又或是画龙点睛绘出难得的神韵。花常被比作美人手指,笔锋圆润收笔细而尖,逐一逐步绘画后再浓墨点出花蕊。
竹
淅淅沥沥的春雨拂过,细细簌簌的春笋突破旧衣的声音打破了一片宁静,狭长小舟型的碧叶上仍挂着几滴还未被初升盘盂大的太阳带去的露珠。顺着笔直的竹干,也不知是林中迷雾渐退时凝结的珠子还是昨夜牛毛细雨留下的痕迹,另一颗透着光的晶莹水珠匆匆的滚落,汇入,叶稍被压低了,那汇聚的大滴露水似乎仍不情愿离开,又或是卡在了微卷起的叶尖处好一会才跃向另一片低处的碧意。薄雾渐渐消散,苍劲笔直的身躯逐渐显现,温和而肃穆,庄严而又不拘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竹
竹的特质在于中通外直,誉君子为人正直不阿,内心同样宽广能容常人之不能容,忍常人之不能忍。清贵高雅,谦卑持重。
竹也不得不提到郑板桥的作品,他曾有写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不同的效果亦是不同角度所赏之竹,由眼、由心、由手也就是郑板桥后流传至今的价值连城的画作。画竹在于干直而不僵,每一笔不可有停顿重复描摹,一气呵成,叶生动自然迎风挺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画作——梅兰竹菊
菊
一袭瑟瑟秋风卷去了生机之色,吹倒了枝头叶边最后一批夏日怒放的笑颜,大地被零落成泥的花瓣落叶覆上了一派萧瑟荒凉之色,再不见枝头高歌的精灵,再不闻夜以继日的蝉鸣。在这片失落的土地上,鹅黄、橙黄、暗紫、玫红、素白,数不尽的颜色在萧条中悄然成为最美的画作。绽开的椭圆花瓣,微娇着弯曲回收的花丝或是球状惹人喜爱的绣球,这片土地仅仅属于北风中的战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菊
菊花素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的美誉,菊花的傲,除了独立寒风外便是即便凋零也决不愿没入尘埃,这便是“抱香死”的由来,意谓菊在枝头怀抱清香凋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有著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爱菊,在于其独立秋风,高风亮节不与世俗争奇斗艳,也象征着归隐。归隐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之名句,古时隐士以不同形式的隐,独立红尘。而归隐的气节正与菊花的生长习性相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项圣谟——四君子
菊花进入国画时间较晚在五代期间,名家不多,菊花的勾勒主要在于叶,花由层叠笔法层层向下,茎不可过直,恰到好处的弧度可使其更为生动自然,而于叶,脉络形状和颜色选择都极为关键。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现代装饰画——梅兰竹菊
无论是古时抑或是近现代,“四君子”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中国乃至深受影响的各国绘画艺术、文学甚至是园林设计中。它曾是一种文化一种君子气节的寄托,如今它还是艺术的沉淀与基石。
梅,令人洁。它清幽深远,清瘦秀俏,不尘不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永远种植在古典诗歌里。超然的暗香,永远超然了世俗至上。青岛市著名画家张镇照老先生为我画了一幅“鸟语花香”的花鸟画,我很欣赏,你看那梅花争奇斗艳,凌雪飘香,再看那两只小麻雀张着小嘴,唧唧喳喳叫着,欢快地飞翔,这种灵动的画面,不知引发了我多少由衷地遐想,梅,清肌傲骨,迎雪吐艳。我欣赏梅花,我更欣赏梅花中蕴含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争先、自强不息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这不正是炎黄子孙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兰,令人幽。“兰生幽谷,无人自芳”、“岁兰生幽谷,留得世人香”。兰芳之幽,虽没有甘如醇的浓烈,却有着淡如水的永恒。还有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全国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教授专门题赠我一幅以“兰”为题的墨宝,并注释为:“兰,王者是也。”我把它精心装裱好,挂在了客厅的显眼位置,经常欣赏。平度著名画家徐国华赠予我一幅兰花墨宝,题写了“空谷幽香不知寒,三更月影正圆圆,清风吹彻潇湘梦,仙子也来浮上观。”我在欣赏兰花孤芳自赏的幽美之中,体味到了一种高雅、深远的精神品性。
菊,令人淡。洁身自好,寒芳自赏。有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心境如水,恬淡自然,安贫乐道,悠然自得,悟出生活的真谛,养成平常的心境,心境如自然溶为一体,从自然的本色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而陶醉其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偏爱菊花,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南山种豆,东篱采菊,独立于晋世旷野之中,更像一株不折腰的“菊”。好友西华勇为我画的那幅菊花,用“高洁”释义,阐释了菊花的深刻内涵。我欣赏菊花不畏严霜,不辞寂寞的品格,我更欣赏菊花的心境如水,自得其乐的精神品质。
竹,令人生节。“不争平生之荣辱,愿付辉煌于一瞬”。竹子具有在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大诗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居不可无竹,人生更不可胸中无竹。竹,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高士访竹,论诗赋文,乐在其中,“竹村七贤”名垂后世。画家张村四郎题赠了我一幅墨竹,写道:“婵娟不笑筠粉态,潇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我欣赏竹子,尤为欣赏坚忍不拔的不屈精神,宁折不弯的高风亮节。
梅兰菊竹“四君子”具有独特的君子风格,梅有“不受尘埃半点侵”之高洁;兰有“生世本幽谷”之淡雅;菊有“此花开尽更无花”之孤傲;竹有“可折不可辱”之气节。“四君子”风格都似人生之心态,愿我们学习君子之风,扬中华民族之德,沿着科学发展之路奋进。
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象征意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正是因为有这样清雅淡泊的品质,所以为世人所钟爱,被人们称之为“四君子”。
中国的文人墨客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从而成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花鸟画中最常见的题材,这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
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竹,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点评“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四君子”是国画创作中惯用的素材,以梅、兰、竹、菊寓意高贵品质和崇高品德,古往今来凡文人雅士都喜用“四君子”表现自己卓尔不凡的情趣或者作为品德的鉴戒。表现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的思想感情。各种形式的四君子图案纹样,更是一直流传到现在。各种诗词歌赋中关于梅、兰、竹、菊的描写也是广为传颂。当代国画创作中“四君子”被年轻的艺术家们赋予了全新的艺术气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国画四君子图片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国画四君子详解: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但有文道: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他们分别代表:傲、幽、坚、淡的品质。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梅兰竹菊分别代表:傲、幽、坚、淡的品质。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它们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它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怀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郑板桥笔下的梅兰竹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梅兰竹菊四君子(组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启功先生国画作品欣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启功先生国画作品欣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启功先生国画作品欣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启功先生国画作品欣赏
梅兰竹菊【组图/感物喻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四君子的由来
“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
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梅花的花语:坚强和高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兰花的花语:美好、高洁、贤德。外国的兰花花语为:热烈、友谊、自信、自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子
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才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中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春兰秋菊颂万家,寒梅占尽雪冬华。
虚竹高节亮四季,君中蓝宝更爱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赞誉梅兰竹菊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李白《古风》.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杜牧《题新竹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菊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着遍山隅。——陈毅《幽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