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的那些小孩儿(十一):逄怡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警示我们再次严肃地站在人地协调观的角度思考世间万物的关联。
为了引导学生体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当前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城阳一中高二地理组在疫情学习期间,在学习了地理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之后,趁五一长假期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有关环境污染或者生态保护的纪录片,看完之后,结合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提交的作品让老师们惊喜不已,深感未来可期!
责任心下思绪飞扬,家国情怀中仗义执言,综合思维中布局谋篇……这些清新的文章犹如一盏明灯,引导着我们发现了“那个小孩”,他正在放飞怀里的小鸟,播撒手里的种子……
自即日起,我们将这些作品整理发表在讲地又讲理的公众号里。旨在鼓励孩子们不忘初心,努力学习,致力于建设人类美好家园。同时也期待着这些作品能唤醒读者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如果您恰巧是一位地理教师或者环保爱好者,那么也请一起去寻找那个愿意放飞小鸟、播撒生命种子的“小孩”。
备注:
1-“那个小孩”请在本文最后查找
2-小作者的文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敬请读者文后留言交流。
忧虑与痛苦、行动与希望
——《家园》观后感
城阳一中高二7班 逄怡
《家园》用短短118分钟带我们真正走进我们生存与繁衍的地球。他用一个个画面向我们描述了人类是怎样只用了20万年的时间,就破坏了地球已经存在40亿年的平衡。也让我们不禁深思,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更好的生存下去。
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地球。我们或许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许感叹于人类的巧夺天工。但给人感触更多的是,那美丽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色背后的问题与危机。当原本维持的平衡被打破,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物种丧失,这一切都开始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人类无节制的欲望,也致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失去了他本来的样子。当看到镜头里那伤痕累累的大地,那一刻比震撼更多的是心痛。
而这镜头里一切,不正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吗?正如影片的导演雅安·阿瑟斯-伯特兰所说:“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我们知道一切,却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当影片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他是成功的。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开始审视自己,都会明白我们不应坐以待毙而要采取行动。
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浑浊的河流,拥挤的街道……即使已经看完了影片,但这些画面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人类自私、贪婪的形象也在我心中渐渐树立起来。我不理解为什么人类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把自己生存的家园伤害的遍体鳞伤。但从其他的角度来思考,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制衡,相生相克的。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但前提应该是适度与平衡。就像影片中所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我们如何将我们现拥有的一切保护好。
即使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情形。但最后的结尾,确实给了我不同的感受。那就是希望与行动。当我看到韩国全民植树,使因战争而破坏的家园重现绿色时;当我透过暖色调的镜头,看见以色列在沙漠中采用新技术种植作物时;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群众加入到保护环境行动中时,我心里的感动渐渐将痛苦掩盖。我想,这应该就是影片真正想传达的意义吧。正如导演所说:“他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
寻找“那个小孩”
如果我们吞掉了南北极的最后一块冰
如果我们捕完了海洋里的最后一条鱼
如果我们喝干了最后一条小河里的最后一滴干净的水
如果我们摘掉了最后一个果子
如果我们砍掉了最后一棵树
如果我们用最后一只动物的皮毛做成了大衣
如果我们卖掉了最后几口新鲜的空气
最后
只剩下钱,可是钱又不能吃
只剩下金子,金子又不能用来呼吸
除非
这一天
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的某一个洞里
还藏着一个小孩
最后一个小孩
怀里抱着数不清的小鸟
口袋里装满了生命的种子……
——来自绘本诗《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