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科布尔:离家思绪

本文作者:刘翔麟


忽谈起科布尔,感觉是相当亲切的。科布尔,属蒙语译音,意译为土地松软。中旗拥五镇三乡两苏木之地,科布尔为其中之一。良田千顷,人口万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科镇是有些古迹的,一块碑,一座桥,一个碉堡,一条老街,这些人们不太在意的东西见证着近百年来科镇的发展。到现在住平房的传统居民还是有的,砖瓦结构,四脚落地,星星点点分散在小镇四方边境。光鲜亮丽的商品房小区一栋栋拔地而起,小镇逐渐有了一些城市化气息。小镇的大街大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完,大街上该有的都有,大超市、大酒店、大饭馆,还有一些存在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最多的店铺是手机店和服装店,总是播放着促销优惠的喇叭,广告词极具吸引力,顾客也是络绎不绝。平价菜馆开满了大街小巷,充斥着红辣辣的气息,这里都是家常之味,极富蒙晋特色。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临近辉腾梁的缘故,这里同样是冬长夏短,一年之中暖和不了几天。一些行业也受之影响,在科镇有这样一个群体——“桥头工”,大部分人称之为“大锹队”。一年当中,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也没有固定的工资可以拿,唯一固定的就是每天早上六点钟,都要来十字街头等活。黑压压的人群挤满十字街口,数十辆“洋车”歪歪斜斜停放在路边,不少三轮车也夹杂其中。烟雾缭绕下,一些人在打牌喝酒,一些人昏昏欲睡,一些人眼瞅着来往车辆等待雇主。不管是扛水泥、搬砖头,还是搬家、倒腾炭,脏活累活都接。价钱,干啥,搬啥,多远,是他们关注的问题,只要有人过来停车,他们便会上前询问。然而时间就在这样的闲聊和询问当中度过了,那么今天可能又是没有收入的一天。在那个普遍住平房的年代,人们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用得着他们,搬个家倒点炭,雇上两三个工人。

我记忆中,家里也雇过这些工人,就是帮着倒炭。他们头发乱糟糟的,一撮撮地缠绕在一起,里面还夹杂着黑色的煤渣,一双大手也是满布老茧,笑起来的时候,牙都是黑的。但一把大铁锹挥舞起来相当利索,不顾额头流下的黑色汗珠,奋力拽起满载煤炭的三轮车,整个流程干净利落,不到两三小时的时间,就将几吨炭倒腾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他们不跑工地呢,工地赚得更多。我想大概是工地上干活太累,而且拖欠工资严重吧,不像这样自由而且能拿现钱。就是这样一群不畏严寒酷暑的人,这样一群为了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他们做了绝大多数人力所能及却坚持不了的工作,承受了绝大多人所不能忍受的脏苦累。他们也同民工一样为科布尔的发展献出了一份力量。

我曾在呼市发现也有着这样的群体,不过他们不像我们这里站在路边风吹日晒,他们有一个名为“避风港”的劳动用工综合服务市场。这个综合服务市场,就等于工人们的“人才市场”,好像是近几年建起来的。在这里,工人们在市场里登记好自己的信息,用工方来这里联系服务市场,通过服务市场的中介平台,为用工方和出工方双方提供劳动保障,并且可以为工人们免费做职业技能培训,可以说是相当的便利贴心。但愿哪一天我们这里也能有一个“避风港”,让“大锹队”有一个栖身之所,不受风吹雨打、酷暑严寒的折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几何时,我还在上小学,十字街东二楼的生意是相当火爆的。每当礼拜天时候,附近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孩子总会带我去那里,尽管我啥也不懂,啥也不会。上了二楼,接连四五家都是游戏厅,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屋内烟雾缭绕,有些昏暗,机器密密麻麻地挨着,桌台上铺满油渍印、烟灰、零食碎渣,地上一团团粘着鼻涕的卫生纸在昏暗的灯光下让人反胃。一大伙后生围在一台台机器前,神情激动。什么“拳皇”、“三国志”、“打鱼”等等一系列,有些我只记得样子却忘了名字了。赤裸着上身的老板叼着烟,数着一沓零钱,面前整整齐齐摆着百十来个游戏币,花个五块十块就能拿到一大把钢蹦儿,用这些钢蹦就能任意玩里面的游戏。一个个生动的小人物,在各自不同的情景下的输出,说起这些游戏来,都是一个个的经典,到现在也回味无穷。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网吧的兴起和新电子产品的产生将电子机纷纷淘汰,伴随着更多更好的游戏出现,游戏厅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眼前。而每当谈起二楼的时候,我仍会陷入深深的回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镇子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所积累下的东西,是三言两语讲不完的。通过品读各位老师的作品以及老一辈人的讲述,我也了解了近几十年的科镇。那种生活,那些往事,那些“名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经意间他们成了历史,成了回忆,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这生活节奏慢的小镇,我们的幸福感也是十足的,走在路上,总能碰到自己认识的人,随时随地和熟人打招呼,少见全国连锁的知名品牌,也没有那些商业综合体,但可以逛公园,可以看电影,可以跳广场舞,还有那一年一度的交流会。这样的生活安逸且美好,少了些大城市的喧闹压力,多了些平凡安逸。

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的时候,觉得一切平平无奇,理所当然。当踏上火车离别的那一刻起,就是会有无限的感慨。人呐,总是失去才会珍惜。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难以忘却的故乡山水,走到哪都想吃的家乡菜,还有那最想听到的乡音乡韵。离家后,这些情感越来越浓烈,化为乡思乡愁,萦绕心头。


(0)

相关推荐

  • 2020工地工人受伤谁负责?工人在工地受伤怎么赔偿?

    工地工人受伤谁负责? 由建筑工人所在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应当认定为工伤. 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四条的规定,建筑施工单位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 ...

  • 竺元平 | 小镇往事

    1984年夏,正是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酷暑.两年来为了打工挣钱而多地奔波,如今鬼使神差地流落到了苏尼特右旗白银哈尔镇,这个具有浓厚蒙古族特色的小镇就坐落在集二线铁路的一个咽喉要道上.小镇内居民不多,却放 ...

  • “廉价劳动力”消失了?工厂陷入“用工荒”,网友:宁愿去搬砖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拥有14亿人口,劳动力供应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但近年来,很多工厂老板反映,他们招工一年比一年更难.广东东莞一些工厂开出了包吃包住,工资6000元/月的高 ...

  • 今年的工地太缺工人

    今年的工地太缺工人

  • 该如何纾解安全帽的质量焦虑

    作者:房清江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记者通过调查走访福州市的一些工地发现,一些工地现在"流行"发放安全帽补贴.劳保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站在草原望北京

    本文作者:王建明 有人说过,童年时代对事物朦朦胧胧的认知才是最美的,美得令人陶醉,美得令人无法形容,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只有在童年的记忆中搜寻,才有答案. 中旗政府大楼前的喷泉广场,夏日晚上市民多聚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初到科布尔(下)

    本文作者:张孝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初到科布尔(上) 1972年夏季的一天,父亲突然来到我办公室.春节过后,我半年多没回家,父子难得在科布尔相见,十分高兴.转念又想,他是村里的大忙人,生产队的菜园离不开 ...

  • 印象中的科布尔:昔日的新华书店

    本文作者:彭富梅 徜徉在科布尔镇十字街口,昔日热闹非凡,景致靓丽,最聚人气接地气的新华书店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千. 新华书店在科布尔镇西侧,东边是转角,斜对面是花纱.书店坐南向北,四块大玻璃镶嵌在窗框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一个弥漫着芬芳的地方

    本文作者:李云彪 小时候心目中的中旗是个大地方,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就知道是个好地方.记得每年过完大年,生产队的队长都要去中旗开三干会,就知道中旗当官的人不少,官还挺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知道中旗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真情永在

    本文作者:卢丰 蒙古语意为"土地松软"的科布尔,是察右中旗旗政府所在地.她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阴山支脉的辉腾锡勒北麓,属中温半湿润气候.所处位置四面环山.中间平坦,既有藏龙卧虎的气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时空之变

    本文作者:白桂林 我对科布尔的最初直观印象是1970年春季,当时后山的人们不知科布尔,只知中旗街上,去中旗街上的任务是取少半袋水泥,目的是抹窗台.锅台和炕沿用. 第一次去中旗很新鲜,在十字街转了一圈,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那街那巷

    本文作者:贾来全 一叶飘零,飘不去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浸润着禾土的生命.时间的考验和生存的环境维系着景色的一处处,生活的一幕幕,融入其境,情油然而生.这时,你便是花的一叶.枝的一朵,虽经荣枯却风韵犹存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职业中学

    本文作者:梁禄胜 为了孩子们的求学,一九九九年的春天,我举家迁往中旗--科布尔镇.因为我儿子在一中读高中,便在离一中不远的职业中学附近租了房子.毕竟离开了祖辈几代生息又生我养我的地方,心里生出了许多的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一些散落街头的记忆

    本文作者:靳焕珍 离开科布尔已有十几年光阴,于是,这个当初曾离我那么近,与我家生活关联那么紧密的镇子,真的就只存在于我的印象中了. 科布尔就是家乡察右中旗的旗政府所在地,离我家其实也没那么近.从村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