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科布尔:离家思绪
本文作者:刘翔麟
忽谈起科布尔,感觉是相当亲切的。科布尔,属蒙语译音,意译为土地松软。中旗拥五镇三乡两苏木之地,科布尔为其中之一。良田千顷,人口万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科镇是有些古迹的,一块碑,一座桥,一个碉堡,一条老街,这些人们不太在意的东西见证着近百年来科镇的发展。到现在住平房的传统居民还是有的,砖瓦结构,四脚落地,星星点点分散在小镇四方边境。光鲜亮丽的商品房小区一栋栋拔地而起,小镇逐渐有了一些城市化气息。小镇的大街大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完,大街上该有的都有,大超市、大酒店、大饭馆,还有一些存在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最多的店铺是手机店和服装店,总是播放着促销优惠的喇叭,广告词极具吸引力,顾客也是络绎不绝。平价菜馆开满了大街小巷,充斥着红辣辣的气息,这里都是家常之味,极富蒙晋特色。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临近辉腾梁的缘故,这里同样是冬长夏短,一年之中暖和不了几天。一些行业也受之影响,在科镇有这样一个群体——“桥头工”,大部分人称之为“大锹队”。一年当中,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也没有固定的工资可以拿,唯一固定的就是每天早上六点钟,都要来十字街头等活。黑压压的人群挤满十字街口,数十辆“洋车”歪歪斜斜停放在路边,不少三轮车也夹杂其中。烟雾缭绕下,一些人在打牌喝酒,一些人昏昏欲睡,一些人眼瞅着来往车辆等待雇主。不管是扛水泥、搬砖头,还是搬家、倒腾炭,脏活累活都接。价钱,干啥,搬啥,多远,是他们关注的问题,只要有人过来停车,他们便会上前询问。然而时间就在这样的闲聊和询问当中度过了,那么今天可能又是没有收入的一天。在那个普遍住平房的年代,人们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用得着他们,搬个家倒点炭,雇上两三个工人。
我记忆中,家里也雇过这些工人,就是帮着倒炭。他们头发乱糟糟的,一撮撮地缠绕在一起,里面还夹杂着黑色的煤渣,一双大手也是满布老茧,笑起来的时候,牙都是黑的。但一把大铁锹挥舞起来相当利索,不顾额头流下的黑色汗珠,奋力拽起满载煤炭的三轮车,整个流程干净利落,不到两三小时的时间,就将几吨炭倒腾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他们不跑工地呢,工地赚得更多。我想大概是工地上干活太累,而且拖欠工资严重吧,不像这样自由而且能拿现钱。就是这样一群不畏严寒酷暑的人,这样一群为了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他们做了绝大多数人力所能及却坚持不了的工作,承受了绝大多人所不能忍受的脏苦累。他们也同民工一样为科布尔的发展献出了一份力量。
我曾在呼市发现也有着这样的群体,不过他们不像我们这里站在路边风吹日晒,他们有一个名为“避风港”的劳动用工综合服务市场。这个综合服务市场,就等于工人们的“人才市场”,好像是近几年建起来的。在这里,工人们在市场里登记好自己的信息,用工方来这里联系服务市场,通过服务市场的中介平台,为用工方和出工方双方提供劳动保障,并且可以为工人们免费做职业技能培训,可以说是相当的便利贴心。但愿哪一天我们这里也能有一个“避风港”,让“大锹队”有一个栖身之所,不受风吹雨打、酷暑严寒的折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几何时,我还在上小学,十字街东二楼的生意是相当火爆的。每当礼拜天时候,附近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孩子总会带我去那里,尽管我啥也不懂,啥也不会。上了二楼,接连四五家都是游戏厅,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屋内烟雾缭绕,有些昏暗,机器密密麻麻地挨着,桌台上铺满油渍印、烟灰、零食碎渣,地上一团团粘着鼻涕的卫生纸在昏暗的灯光下让人反胃。一大伙后生围在一台台机器前,神情激动。什么“拳皇”、“三国志”、“打鱼”等等一系列,有些我只记得样子却忘了名字了。赤裸着上身的老板叼着烟,数着一沓零钱,面前整整齐齐摆着百十来个游戏币,花个五块十块就能拿到一大把钢蹦儿,用这些钢蹦就能任意玩里面的游戏。一个个生动的小人物,在各自不同的情景下的输出,说起这些游戏来,都是一个个的经典,到现在也回味无穷。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网吧的兴起和新电子产品的产生将电子机纷纷淘汰,伴随着更多更好的游戏出现,游戏厅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眼前。而每当谈起二楼的时候,我仍会陷入深深的回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镇子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所积累下的东西,是三言两语讲不完的。通过品读各位老师的作品以及老一辈人的讲述,我也了解了近几十年的科镇。那种生活,那些往事,那些“名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经意间他们成了历史,成了回忆,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这生活节奏慢的小镇,我们的幸福感也是十足的,走在路上,总能碰到自己认识的人,随时随地和熟人打招呼,少见全国连锁的知名品牌,也没有那些商业综合体,但可以逛公园,可以看电影,可以跳广场舞,还有那一年一度的交流会。这样的生活安逸且美好,少了些大城市的喧闹压力,多了些平凡安逸。
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的时候,觉得一切平平无奇,理所当然。当踏上火车离别的那一刻起,就是会有无限的感慨。人呐,总是失去才会珍惜。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难以忘却的故乡山水,走到哪都想吃的家乡菜,还有那最想听到的乡音乡韵。离家后,这些情感越来越浓烈,化为乡思乡愁,萦绕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