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印记 隐而成景|广州南沙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工程设计

广州南沙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工程设计
项目概况
广州南沙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位于南沙区灵山岛凤凰一桥的东侧,建筑面积约1.16万㎡,主要功能包括明珠湾规划建设展览馆(裙楼)、南沙城投开发建设指挥部现场办公场所(6层塔楼)两部分。展示馆入口在北面,面临江面,游客可在游览展览馆时欣赏开阔的江景,办公区入口布置在南面,紧邻总部办公,能远眺明珠湾总部办公区和蕉门水道。
作为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启动的首栋建筑项目,明珠湾展览中心是新区的入口门户,属于城市重要景观控制地段。因此在合理安排各功能区的前提下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景观节点便成了设计思考的重点。
▎设计理念
建筑的地域性---桑基鱼塘

南沙是广州最南端的市辖区,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一川蕉林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跳跃,万顷碧波流”是南沙的真实写照,“桑基鱼塘”作为岭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在南沙被广泛利用,是南沙地区长久的农业生产文化的代表之一,这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生态循环模式不仅促进了相关农业的繁荣,也形成了阡陌纵横、辽阔壮美的独特地貌景观。

展览馆采用“地景形式”,消隐自身体量而作为场地的延续,同时作为一座开放的城市公园服务大众。基地北侧是滨江路和江面,为了吸引人流并获得良好景观面,将展览馆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起坡,通过坡度的设计将环境延伸至建筑屋顶,柔性的曲线边界更加降低了它的视觉冲击力,使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指挥部办公部分是6层高的塔楼,在展览馆的南侧中段与其镶嵌咬合,利用玻璃材料将6层高的办公楼体快虚化,透明玻璃倒印蓝天的色彩仿佛也成了天空的一部分。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承载南沙记忆,宣扬地域文化
方案以“桑基鱼塘”这一南沙独有的地域文化印记为切入点,整体考虑上人屋面和室外场地景观设计,忽略建筑投影的边界,将桑基鱼塘的肌理进行提炼抽象,通过母题拓扑的方式,使其在俯视图上延伸,对展示馆的屋顶花园和建筑外部场地进行平面切割,勾画出大小不同的公共空间,划分的地块内有些种植灌木和小乔木,有些设置平坦草坪,起伏有致,形成大小不同的广场、水池和花池等空间,从空中鸟瞰建筑与场地浑然一体,就像南沙广袤的农业用地的再现。
室内设计
在室内设计中,展览大厅的地面铺装和天花灯带都在再次利用桑基鱼塘的元素符号,呼应室外环境。
另外,还有3个直通天面的桑基鱼塘形状的玻璃采光井作为室内庭院种植树木并补足光线,室内外的设计元素借此再一次串联起来。
节能技术

绿化种植屋面
展览馆的种植屋面可以实现良好的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效果,同时兼具雨水收集的功能。
双层玻璃幕墙
外层幕墙为开放式,底面与顶面开敞,并在每层层线位置设通风百叶,内层选用中空Low-E玻璃,配有可开启扇,为方便幕墙的日常维护,双层幕墙间设了一道金属网通道,空腔内的拔风效果显著,能形成呼吸通道,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与隔热效果。
综合效益

“鱼塘印记,隐而成景”是南沙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也是“两观三性”建筑创作理论的一次实践,作为南沙新区的首开建筑,它以一种谦逊又新颖的形象出现在广州未来之城中。一方面建筑设计充分挖掘南沙地域文化与特色,还原大地肌理、延续城市记忆,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做出适应性设计;另一方面建筑不凸显自己的力量,在环境中隐匿而化作景致,并以此为理念用建筑的“整体观”思考与把握设计。

南沙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建成已逾一年,受到市民、游客与业主的广泛喜爱,希望这个建筑能继续发挥作用,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体现地区的人文文化、地域环境和时代特征,用整体化设计思路综合考虑城市、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使建筑更好地履行功能、服务大众。

▎设计图纸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夹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广州南沙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工程设计

项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灵山岛

总用地面积:19341 ㎡

总建筑面积:11728.5 ㎡

设计时间:2014年1月

竣工时间:2015年3月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何镜堂、杨勐、郭卫宏、李斌、朱晓平、荣长青、田苗、柳一心、赵初华、陈卫彬、王钊、赵立华、周华忠、彭蓉、陈天宁、孙立家 等

▎项目获奖

·获2019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 建筑整合类荣誉奖

·获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公共建筑)二等奖

·获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建筑工程)二等奖

供稿 项目组

编辑 企划部

校审    李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