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唠嗑:物质是什么(12)拼命探索,物质却成为了“幽灵”

科学大唠嗑

张 喆

天津市天文学会会员

天津科技馆科普辅导员

这一期咱们接着来聊电子。上一次我们说到电子既是粒子也是波,可是将电子描述成一种波令人十分的费解,而且还引出了许多非常困难但又相当实际的问题。

01

量子力场出场了

电子的这种波在什么地方呢?很显然,这个波不是我们经典物理中普通的波。尽管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方程取得了成功,但也只能够说明这种事实的一部分。
薛定谔波动力学的理论架构是基于能量或线动量等物理性质被“量子化”的思想而产生的。当我们增加或是减少量子时,我们必然会增加或减少系统的能量或动量。
这种形式的量子力学可以完美地描述在物理过程中保持完整的量子粒子,但它无法处理粒子被创造或毁灭的情况。也就是说,有很多物理问题是它无法处理的。
完全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版本也有许多问题,它的解中包含负能量和更糟糕的负概率。20世纪20年代末,一些物理学家意识到,他们需要找到一种基于量子场概念的替代理论。
这种概念实际上就是被量子化的量子场。创造或者毁灭粒子就等同于向量子场中增加或者减少粒子,传统的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单个粒子的不同量子态,而量子场论描述的是含有不同数量量子粒子的粒子场的状态
场是一种看不看也摸不着的东西,其实场可以被想象成一个三维的网状结构。或者可以用点粒子来模拟这样的结构,可以说场更像是游乐场里一大片的海洋球。我们可以假定只有相邻的粒子才会有相互作用,而且粒子的体积无限小,或者我们距离粒子有很远的距离。如果粒子是电子的话,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三维的、连续的电子场,或者说电子的量子场。
这样的描述就把场变成了一种基本概念,量子粒子就成了场的特征。那么,光子必定是电磁场的量子,它会随着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和毁灭。如此一来,量子场论一定能够描述量子为电子的电子场和量子为光子的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02

物质成为了“幽灵”

现在,我们试着在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场理论中引入量子的性质和行为。如果结果能够满足狭义相对论的要求,我们将会得到量子版本的电动力学,即量子电动力学。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有精确解的,只要用常规的数学方法就可以得出描述电、磁性质和行为的解析表达式。海森堡和泡利在1929年就提出了这种量子场论的一个版本,但是其中包含着巨大的问题。早期的量子电动力学并没有这么简单,它并没有精确解。

理论物理学家们采取的办法就是近似,把一个实际的数学问题近似成一个有精确解的数学问题,再加上一个小小的偏差。对于量子电动力学来说,我们可以从一个能精确求解的、不涉及电子和电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表达式开始。这样可以得出近似的结果,然后用偏差对结果进行修正,让修正的结果慢慢接近事实真相。

其实,海森堡和泡利当时遇到的问题就是这种“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问题。本来应该只会在相互作用为零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小小的修正,然而实际上这个修正项却会迅速扩大到无穷大。这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在自然界中无穷大并不存在。

在20世纪30年代初,量子场论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但是一些物理学家意识到,如果可以解决前面的这些问题,这个理论就将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来理解粒子之间的力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1932年,德国物理学家汉斯·贝特和恩里科·费米提出,这种力的产生是两个电子之间交换光子的结果。这就说明在量子领域中,场和粒子相关联,因此相互作用的场也和“相互作用的粒子”相关。

交换的光子将一个电子的动量传递到另一个电子上,结果是两个电子的速度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相互分开。交换的光子是一个“虚”光子,它直接在两个电子之间传递,我们看不到它从一个电子中转移到另一个电子中的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光子不仅仅是光的量子粒子,同时也是电磁力的“载体”

说到虚光子,我们需要补充一点相关的知识。像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物质粒子都叫做费米子,其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会出现1/2的情况,费米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

但是负责在物质粒子之间传递力的粒子则不同,它们都是玻色子,以印度物理学家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的名字命名,著名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也是他和爱因斯坦发现的,波色子自旋量子数为整数。像光子的自旋量子数就是1。玻色子不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限制,它们可以拥有相同的量子数,并且可以“凝聚”成单一的量子态,激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尽管量子电动力学解释了物质粒子和传递力的粒子的区别,但是量子场论的问题不解决,我们还是无法取得真正的进展。

到了1947年,物理学家们进行了很多次实验,并且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终,奥本海默确信,狄拉克预测的值与实际测量值之间的微小差异与量子电动力学有关。这个差异尽管很小,但是完全不可以忽略,当然,这个差异也不可能是无穷大。

就这样,物理学家采用了一些新的术语来描述他们发现的这些概念。

一个被从电磁场中剥离出来的电子是一个“裸”电子,其质量被称为“裸质量”。其实电子永远不可能独立于电磁场存在,所以这个裸质量只是一个假想的量。物理学家面对的在实验中测量到的质量则被称为观测质量,又称“缀饰质量”,就是电子在电磁场中具有的质量。

物理学家认识到,在研究量子场的微观世界时,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当然,在任何情况下能量都是守恒的,但这也不能阻止许多奇怪的事情发生。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并不只限定位置和动量,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被称为共轭性质的成对的物理性质,如能量和时间。

现在,通过量子场论我们来研究一下真空,假设我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真空,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这意味着在这片真空中的电磁场或是任何其他的场能量为零,其能量变化率同样也是零。但是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知晓电磁场的能量及其变化率,因此它们不可能同时为零。

不过,不确定性原理并没有明确禁止“借用”所需的能量来创造一个无中生有的虚光子或电子–正电子对,只要在符合不确定性原理要求的时间间隔里“归还”就行了。这样,真空场会经历随机的量子涨落,就像海面上永不停歇的波浪。

不管是能量还是其变化率,它们的涨落平均都为零,但是在时空中的个别点上来看,涨落可能就不是零。“空”的空间实际上是一片由量子场和虚粒子组成的混沌。

这是有证据的,它被称为卡西米尔效应,由荷兰理论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在1948年提出。将两块小金属并排放在真空中,相隔大约百万分之几米,它们之间除了引力没有任何力的作用,引力的作用十分微弱,完全可以忽略。

两块金属片之间狭窄的空间形成了一个空腔,限制了可以持续存在的虚光子数量,虚光子密度低于其他地方。结果是,它们会受到一种虚拟的辐射压,金属片外侧更高密度的虚光子将它们推向中间。1996年,物理学家史蒂夫·拉莫罗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首次测量到了这种效应,他得出的结果与理论预测之间相差不到5%,并在随后的实验中将这一差距缩小至1%。

随着量子电动力学和与质量重正化相关的数学技巧的发展,我们对物质基本成分的理解又发生转变,物质的本质好像变得更难以捉摸了。粒子,也就是早期的希腊原子论者所钟爱的终极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已经被量子场所取代。我们开始认为粒子只不过是这些场的特征性扰动,而物质似乎已然沦为一种幽灵般的东西。

下一期继续来聊场与力,咱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链接

天文大事件——金星上发现磷化氢到底意味着什么?

了解《信条》中的物理学以及“演反间时”

爱迪生与特斯拉的电力之战

物质是什么(1)

物质是什么(2)

物质是什么(3)

物质是什么(4)

物质是什么(5)

物质是什么(6)抬杠中诞生的原子弹

物质是什么(7)爱因斯坦最幸福的想法是什么?

物质是什么(8)宇宙里真正的主角是谁?

物质是什么(9)原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物质是什么(10)量子测不准是怎么回事

物质是什么(11)量子根本不在意我们给它的定义

我们真的能改造火星吗?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火星?

十亿分之一的幸运

一秒钟和三十八万年

爱因斯坦的幸运(1)

爱因斯坦的幸运(2)

爱因斯坦的幸运(3)

真的有一个掷骰子的老头吗?

木星与土星的千年之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