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秘密全部揭开(十八)宇宙全貌》

《宇宙全貌》

宇宙中观测到的恒星总计有:

主序恒星(太阳)、白矮星、褐矮星、中子星、超新星。没有观测到其他种类的恒星 。半径900亿光年宇宙就是这些恒星构成,以及这些恒星周围的行星、小行星。这就是宇宙的全部。

行星起源于恒星喷发,恒星起源于中子衰变,宇宙万物,莫不来自中子。

宇宙大爆炸,就是宇宙中突然爆发出大规模中子。

质量大于1.44个太阳的,不衰变,一直以中子星的形态存在。

跟太阳质量差不多的中子星,衰变并引发核聚变,成为主序恒星。

小于太阳的中子星,不能吸引住氢引发核聚变,成为白矮星与褐矮星。

更小的中子残片,不能形成星体,衰变后飘散在太空里,就是超新星。

恒星演化过程,就是中子衰变为质子和电子生成108种化学元素,产生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过程。

这就是宇宙全貌。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是这些恒星。没有特殊奇怪的东西。宇宙最边缘的行星上也不过是沙漠岩石,宇宙中恒星到处都一样,行星到处都一样,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

《太阳里面的陆地和天空》

太阳的半径60万公里,是地月距离的2倍,光从太阳核心出发到达太阳表面需要2秒。里面的空间很大,不会均匀的充满物质。

太阳的光球层是最外层,厚度约2万公里的核聚变区域。把里面半径58万公里的空间覆盖屏蔽起来,探测不到。

在地球上看,太阳表面密布着的米粒儿大小的亮点,叫米粒组织,是核聚变激烈的区域,是太阳亮度温度最高的区域。一个米粒儿组织有太平洋大小。

黑子温度低,光度暗,看起来黑。是太阳深处的低温物质被核爆炸炸飞到太阳表面。太阳核心是稀土固体,一个半径不大的内核,温度不高,被炸飞穿越几十万公里高温到达太阳表面时依然很暗。

太阳的结构跟普通行星结构相同,也有陆地、海洋和天空。因温度高,陆地由稀土重元素构成,半径约3千公里。海洋由轻元素碳、氧、镁等构成,覆盖陆地。海洋上空是各种轻元素蒸汽,与液态海洋构成气液平衡。蒸汽的上面,就是核聚变区域形成的光球层。

在土卫六上,温度零下172度,海洋和大气是甲烷的气态液态平衡。陆地则是有机物的冰。而在太阳高温下,海洋和大气估计就是碳元素等轻元素的气态和液态平衡。温度不同的缘故。

核聚变光球层海拔高度不少于50万公里。在这50万公里到海面之间的空间里,是轻元素构成的大气。

在太阳约3千公里半径核心,是一个白矮星构成的陆地。在这个核心上面,覆盖几千公里深的高温海洋。海洋沸腾着,上空是轻元素蒸发沸腾的滚滚浓雾,气体液体分辨不清,高达10万公里。再上空,就是太阳里面的大气层,高达48万公里。再上空发生着剧烈的核聚变,是光球层。

超新星

  超新星在1987年被发现并命名,特点是瞬间爆炸,没有残留物,短时间熄灭,辐射超强,亮度等级高。因为短时亮度比天空中所有星星的亮度总和都大,并且是新发现的,所以叫超新星。

  天文学在超新星爆发的地方观测到了稀土重元素光谱,而且还观测到几乎所有108号元素的光谱,所以断言,超新星是恒星演化晚期发生的爆发。

过往天文学对超新星解释如下:

  “随着恒星核聚变的能量无法抗拒万有引力,恒星会突然坍缩,接近光速砸向内核,撞击产生巨大能量,使恒星爆炸,把各种稀土重元素砸向太空,产生X光,伽马射线,紫外线。因而超新星爆发非常亮。。。。。”

  但是稀土是如何产生的,既然年轻的恒星上没有稀土,为什么晚期恒星上会出现稀土,天文学不能自圆其说。他们的基本出发点是所有108号元素都是由氢元素聚变产生,而聚变产生稀土重元素只能是在恒星演化的末期。这个理论的依据是在太阳上没有发现重元素光谱,第二个依据是太阳起源于氢气团的核聚变。可是依据物理学的计算,铁以上元素又不能通过核聚变产生。所以超新星这里的稀土的来源就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因为迄今的物理学一直没有对放射性进行过彻底的理解,太阳的氢气起源说又蒙蔽了天文学的眼睛,所以没有想到稀土重元素不是来源于核聚变,而是来源于核裂变。

  超新星是质量较小的中子星碎片爆发产生,中子衰变产生的稀土重金属元素和轻元素,没有形成星体,飘散在太空中。

  超新星不是恒星死亡的产物,而是没有形成恒星。

在宇宙中,形成了恒星却没有氢气点燃核聚变的,就是褐矮星和白矮星。点燃了核聚变的,就是太阳。

《褐矮星》

褐矮星也是中子星碎片产生,比超新星质量大,爆发产生的稀土等各种元素聚集形成星球。

褐矮星大约为0.2个太阳质量,5万个地球质量,100个木星质量,表面温度2700°C高温,氢、氦、二氧化碳、水、氮、氧等轻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挥发到太空里,没有聚集氢元素,没有点燃核聚变,没有光球层。

稀土重金属同位素构成褐矮星。衰变还在发生,轻元素持续生成、化合、汽化、蒸发,化合生成的熔点高的物质不挥发,成为熔岩覆盖褐矮星。天文学已经观测到粉红色褐矮星,上面覆盖金刚石。碳元素在衰变中大量生成,在高温下化合成为金刚石。

太阳内核与褐矮星和白矮星相同。

白矮星

  水的密度:1.0克/厘米³。

  地球密度:5.6克/厘米³。

  太阳整体密度:1.3克/厘米³。核心密度160克/厘米³。

  白矮星核心密度:30吨/厘米³。

  中子星密度:1亿吨/厘米³。

  白矮星都比太阳质量小,通常为太阳质量的三分之一。因密度大,体积只有地球大小,但质量却是30万个地球质量。表面温度比太阳高,达到8000°C。但是热量不容易向外散发,呈白色,亮度很低。在白矮星内部有固体结晶核心,外部覆盖轻元素液体海洋,可观测到碳、氧、氖、镁等元素存在。

《中子星》

中子星密度1亿吨/cm³,半径10公里,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3到2.1倍。地球比重为5.5g/cm³,被压缩成为中子星,半径约20米。太阳比重1.3g/cm³,被压缩成为中子星,半径不到10公里。

恒星都是中子星衰变生成,太阳、超新星、褐矮星、白矮星都起源于中子衰变。中子星本身则因为质量大,引力束缚中子不衰变,没有经历恒星演化的过程,一直在那里。

恒星质量大于1.44太阳质量时,会塌缩为中子星,质量小于1.44太阳质量的时候,中子星会反过来衰变。

整个宇宙,90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里,所观测到的恒星,就是这几种,宇宙中所有恒星,都起源于中子星衰变。

《附录:太阳系数据》

太阳是46亿年前一个半径10公里的中子星衰变而成。半径60万公里。比重1.3g/cm³。质量是地球的109万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表面温度6000°C。核聚变形成光球层厚度2万公里。光球层内部58万公里的空间被光球屏蔽。

地球与太阳距离为1.5亿公里=1AU(地日距离)

木星与太阳距离为5AU。

土星与太阳距离为9AU

冥王星与太阳距离为40AU。

太阳系半径3万AU(0.5光年)

太阳质量=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地球质量是全部行星总质量的0.1%。

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有2.6万光年,绕银河系中心一周2.26亿年,运动速度240公里/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