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斜峪关小记
斜峪关,在中国地图上看不到它的位置。这小地方虽然不起眼,但它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世代流传,在当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斜峪关,属秦岭七十二峪之一,亦为太白八景之一。位于秦岭北麓、著名的三国古战场五丈原东南三公里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眉县、太白县三县交界于此,是褒斜古道的北口,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蜀军几次北伐,多取道于褒斜古道,与魏军大战于渭水之滨。金戈铁马斜峪关,秋风萧瑟五丈原,演绎几多悲壮传说,留下千古风尘遗迹。
我们漫步斜峪关,从峪口吹来的山风,顿时风干了汗流浃背的湿衣,始觉凉爽惬意,但见因石头河相隔,斜峪关被分为两半:石头河东岸为东关,属眉县管辖;西岸称西关,属岐山县管辖。
据史料记载,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驻军五丈原,与渭河北岸的魏国司马懿对垒作战,相持百余日无果。蜀先锋魏延急报军情,鲁莽闯帐,携风袭灯,致星坠孔明驾鹤。蜀军为防魏帅司马懿追杀,封锁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抬丧从五丈原经落星湾、斜峪关沿褒斜道一路悄然退却,秘而不宣,至汉中勉县定军山方对外发丧,霎时风鸣水咽,蜀军齐悲,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斜峪西关便成为千年褒斜道最北的驿站。
千百年来,文人雅士大多登上五丈原向南始发,沿谷顺壑,经过落星湾,进入斜峪关,亲历古栈道,寻踪访古,觅求诸葛亮当年出征的蛛丝马迹。
在关口石头河滩上,我们惊讶地看到三块巨石,观其形状,使人振奋不已,真是鬼斧神工、天公雕刻,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杰作。这三块巨石人们称它:将军石、卧虎石和鸡冠石,被誉为“斜峪关三宝”。
爬上关口东侧温家山俯瞰,将军石俨然如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傲然挺立。传说当年五虎上将赵云在此插抢拴马,故得此名。环视四周,西关还有蜀军招兵买马的插旗台和石礅,石头河东岸的万亩稻田传说是当年蜀军开垦的军用水田,斜峪关上游的青峰山有当年蜀军的养马场等遗迹。
河床中央一巨大天然石虎,雄踞于一池潭旁,气势凛然,给斜峪关平添了几分威严。临近拦河石坝东闸口的鸡冠石,则成金鸡独立状,憨态可掬,老一辈人称“一鸣三县”。
拦河石坝两端各有一个渠闸。东关渠闸在下游500米处,分成两个干渠,分别浇灌着岐山县、眉县的数万亩良田。西关渠闸的水则经过落星湾人工凿的盘山西干渠缓缓北上,引水至120米高的千古旱塬,滋润着12平方公里的五丈原。这就是1958年人工修建的闻名全国的五丈原引水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建设的一个奇迹。
斜峪关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被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笔。来自宝鸡市岐山县、眉县、扶风县,西安市周至县,咸阳市武功县、咸阳市兴平市等地的上万民工,与陕西省水电工程局近千名技术人员和职工驻扎在斜峪关和石头河两岸大干苦干,修建了亚洲第一高:黏土心墙土石坝——石头河水库。
石头河水库从1969年开始筹建,1971年7月成立石头河工程指挥部,1976年9月26日截流,1980年11月9日封堵导流洞开始蓄水,到1982年11月,历时13载,渗透着万名建设者心血汗水的高114米、长590米、顶宽10米的大坝终于建成,库容1.5亿立方米。
站立石头河大坝,放眼向北望去,石头河东西三条干渠,一条似蛟龙向西北沿山盘旋到五丈原上,一条向北、一条向东北多台阶跳跃而下至关中川道。塬上塬下的田野里,斗、分、引渠道密如织网,土地划成方,道路宽又广,清水地边流,田园禾苗壮。吃水不忘挖井人。当石头河水库的饮用水流进千家万户,滋润城市居民心田时,我想他们不仅脸上绽放笑容,也一定心存感激,对石头河水库的建设者们充满敬意。
悠悠斜峪关,昔日诸葛亮在此留遗憾,今日造福人民美名传。年年岁岁,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承载历史,发祥文明,惠及民生,生生不息。
如今,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或踏青春游,或沐风赏秋,或寻古追忆,面对千年古关,仰视百丈水库大坝,观看三大宝石,近听石头河涛声,都会触景生情,生发感叹,无论引吭高歌,无论意绪绵绵,坐卧随心,悉听尊便,心远思长,归去来兮不尽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