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保守主义书单
作者艾理堂,前香港媒体人,现从事国际教育工作,香港智库研究员。本文虽以“另类”自谦,但足为开阔保守主义视野之用。感谢作者赐稿。
何为“保守主义”?即使在保守主义阵营里,这也仍是个可导致互掐乃至友尽的话题。以下所列五位作者的六本著作,可名正言顺归入政治类的只有一本,直接提及“保守主义”的更是只有几个章节,如此编排出所谓“另类保守主义书单”,会否有些“故弄玄虚”的风险?
不过,如果我们姑且接受英国保守主义学者、政治活动家罗杰·斯克拉顿(Roger Scruton)的几段文字,作为争论中“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那么这些作品,还是可勉为其难归入个人阅读经验内最重要的“不提保守主义的保守主义著作”。
在《保守主义的含义》一书中,斯拉克顿教授归纳的保守主义五原则分别是:
1.“悲观主义原则”,“相信‘缺憾性’是人所固有的特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倾向”。(也许正是“反理性主义”这一原因,令很多保守主义者把哈耶克视为同路之人,虽然后者曾单独撰文表示要与保守派划清界限。)
2.“超乎一般的对政治和社会生活传统的热爱之情”,视惯例为一个政府“最坚实的基础”。
3.“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
4.“坚持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广泛而明确的分离”。
5.“维护宗教及教会的地位”。这里的“宗教”指的是基督教,而基督徒一眼就能看出,原则一所说人性“缺憾性”,简直就是“原罪说”的世俗表达方式。
“保守主义”是个如假包换的政治学概念,相关的政治学论述也是车载斗量。而此书单之所以“另类”,是因为相关学科都在政治学之外,唯其理论/观点,却恰恰可以用来侧证保守主义主张的合理性。更进一步而言,虽粗看之下这些学科似与政治学风马牛不相及,但究其根本却至少有一处相通:都是探讨、研究“人及其行为”。
一,个人演讲集/行为金融学:《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Charles T. Munger)
入选理由:芒格是当代著名投资家、巴菲特的多年搭档,常被视为后者的“大脑”。作为生长于美国中西部的坚定共和党人,从生活哲学到投资哲学,芒格的言行之中无不闪烁着保守主义所推崇的各种光辉点。而这些思想,已全部展示在这部演讲集之中。
为本书的编撰出版,芒格还专门著文“人类误判心理学”,完整归纳出投资大师以一生经验得出的对原则一的理解和认同。除此之外,书末所附“查理·芒格的推荐书目”,也是很好的延伸阅读参考。
二,行为经济学/行为社会学:《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汪丁丁
入选理由:如果说芒格是以直观的、经验的方式,深刻质疑投资领域中人类的“缺憾性”,那么一直走在国内经济学研究前沿的汪丁丁教授,则是以学院派的方法,为芒格提出的各种判断补充了120%充分的论据。
《行为经济学讲义》66.5万字,是作者2010年在北京大学为双学位本科生讲授“行为经济学”课程的课堂讲义,厚度超过一块标准红砖,读起来殊为不易。但基于此书所提供的脑科学、神经科学、演化生物学、演化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再读《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不但对理解斯氏“保守主义五原则”会有助益,而且对人的种种天性、人类社会如何可能以及如何发展至今这类“终极之问”,也会有一个全新、综合且深入的理解。
三,心理学:《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入选理由:作者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其积极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在国内远比本书更出名。在这部道德心理学作品中,海特从本学科的理论入手,以“神经系统学、遗传学、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建模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道德框架,对五原则的论述范围都有涉及。与汪丁丁教授相对晦涩的学术作品相比,海特著作的解释更简洁、清楚;而相较于芒格和汪的大部头,《正义之心》无疑具有更高的可读性。
保守主义粉丝估计会很喜欢本书的中文版序(“……我开始在自由主义者的说辞中发现了缺陷,在保守主义者的观点中察觉到优点”),以及第8章(“与大象直接对话:保守主义的优势”)。作为美国学界内的自由主义者,海特教授敢于如此直白去表达,这既是对学术研究的诚实,也要有直面个人选择和环境压力的勇气。
四,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学:《地理的复仇:一触即发的区域冲突、划疆为界的地缘战争,剖析地理与全球布局终极关键》,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
入选理由:按国际关系学界的划分,卡普兰属于铁杆现实主义派。作为多年驻外周游列国的资深媒体人和研究人士,他的作品多着眼于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国家间关系。而这部出版于2012年的著作,第一部分是结合国际政治和国家战略演变的历史,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尤其是其中地缘政治学大师理论的回顾与综述。从宗师级别的汉斯·摩根索到被忽略的“扫地僧”、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保罗·布瑞肯,从麦金德的“世界岛”到马汉的“海权论”,这是任何一个相关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士都不想错过的手册式作品。而在第二部分,卡普兰则以地理为工具,一一审视并剖析美俄中欧等国际关系大玩家的未来发展。
其中关于中国作者写到:“由于驱动中国跨出其正式国境的因素涉及它的核心国家利益——经济生存和成长——中国可以被界定为超级现实主义(über-realist)国家……北京要的是稳定,它根本不管是和哪一种类型的政权来往。”
而早在“一带一路”被正式提出之前,卡普兰更判断称,“在美国伤脑筋如何才能击败凯达组织(注:即内陆所说的基地组织)及塔利班分子之际,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将会强化。军事部署是一时的,公路、铁路和输油管才是永远的。”
和保守主义的关系?如果我们读完全书并接受作者的大前提“地理是不变的”,那么对原则二所说“惯例是一个政府的最坚实基础”,将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五,个人传记:《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赫尔伯特·A·西蒙自传》,赫尔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司马贺)
入选理由:作者(目前国内一般译为“赫伯特·A·西蒙”)是西方学术界出名的跨界大牛、斜杠泰斗。从政治学到管理学,从信息科学(包括“人工智能”之父和图灵奖)到心理学、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一人履历足以碾压几代学人。
作者早在上世纪40年代便提出“有限理性”一说,在本书中他总结道,“在我整个精神活动的核心中有两个互相关联的观念:(1)人类只能获得非常有限的理性;(2)作为他们认知局限性的一个结果,他们易于认定去达到‘子目标’。”有西蒙大师和诺奖评委会的背书,斯式原则一之合理性已毋庸置疑。而事实上,整座保守主义的大厦,正是建于“人之理性有限,认知残缺”这块人性的基石之上。也正因此,无论如何地被指其理论不成体系、被误解、被攻击,保守主义都无法(也不应)被忽略(否则必有悲剧结局)。
以上五本书中四本的中文版,都是在2010年之后出版,除卡普兰的一本目前只有台版外,其他都能买到简体版。西蒙自传同时也是芒格推荐书目中的一本,中文简体版由东方出版中心于1998年首印、2002年再版,虽然纸质书已绝版且没有电子版,但幸好还可上网搜索pdf。
除这六部作品,还有另一学科的两位大师,对研读保守主义也有极好的参考价值: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和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其全部哲学著作都值得一读。后者除与皮尔士、杜威共同开创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外,还是美国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只可惜其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内陆都有被忽视的嫌疑——至少在各大书店里,詹姆士与弗洛伊德作品的受重视程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弗氏大概由于“创造了”“力比多”、“弑父娶母”、“性本能”等容易引发读者情绪的新奇概念,所以真能历久不衰,堪称心理学界的“标题大师”。
大卫·休谟(1711-1776)
威廉·詹姆士(1842-1910)
在其2008年的著作《挽救保守主义:一场伟大的美国政治运动何以走入迷途以及如何重回正轨》(Reclaiming Conservatism: How a Great American Political Movement Got Lost—and How It Can Find Its Way Back)中,美国资深保守主义政治家米基·爱德华兹(Mickey Edwards)曾这样写到:“Conservatives, on the other hand, had been the cautious ones, concerned about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examining and parsing proposed changes, arguing for ‘pilot’ projects (small-scale tests rather than hopeful leaps). Conservatism was a ‘look before you leap’ philosophy, insistent on checking out the landing area before jumping into something new.”
如果曾饱受激进主义的蹂躏,估计会对这段英文心有戚戚,基于“伟大理想”的“揠苗助长”,与爱德华兹所述保守的谨小慎微,形成鲜明对比。有朋友说保守主义之所以在国内不太受待见,尴尬翻译难脱其责:一提起“保守”,大概马上能联想到裹小脚、浸猪笼、君为臣纲这些东东。但其实就词根而言,conserve 有“节约、使守恒”之意,同根的“保育”一词 conservation 亦由此而来。不过,现今如重新命名conservatism 为“保育主义”,虽能更好体现其“对理性谨慎、对激进敌视”(但绝非一味守旧!)的思想本质,但似也无此必要。还是就遵循既有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