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表达方式就是有的孩子他们在感受到家庭的痛苦的时候,他们不是指向外在的攻击,他们是转而攻击自己,就是说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全部压在心里边,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换什么方式来表达呢?有的孩子会用自己的抑郁情绪来表达,有的孩子会用自己的焦虑,恐惧的情绪来表达,有的孩子甚至会发展出很多强迫的症状,比如说强迫性的洗手,强迫性的数数,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里的痛苦。
我正好在前两天就见过这样的孩子,那个孩子那个妈妈带过来,这个孩子大概七岁多,那个妈妈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说我这个孩子做作业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那就是说医生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教我一些训练他的方法,让他能够注意力集中起来。跟这个孩子一谈才会发现,你会发现他和医生谈话的时候甚至他和他的小伙伴谈话的时候他的注意力能够非常的集中,你在诊室里边让他去做一套测验的时候他做的非常的快,效率也非常快,但是你把他放回到家庭那个环境当中的时候,特别是当你发现他的父母一起坐在他面前说话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怎么都没有办法安静的坐在那边。后来才发现这个孩子他虽然只有七岁,但是他大概从四岁的时候开始就在为他的父母之间的冲突默默的担心,那个孩子他在诊室里边说过一句话,他说爸爸妈妈我实际上最希望的是你们两个要快乐,然后那个爸爸很奇怪的说,他说你不快乐吗,难道我们对你不好吗,那个孩子就说,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快乐是你们两个都可以快乐。后来那个孩子他才说,他说他虽然现在只有七岁,但是他现在都还记得,他印象当中他的父母第一次吵架的时候大概是在哪一年哪一年,他四岁左右,好像是在哪个城市的哪个景点的几号门门口吵架,我就说你什么时候大概注意力最容易集中,什么时候注意力最不容易集中,那个孩子就说,就是我和我的父母坐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怎么都开心不起来。那这个就很有趣了,那个孩子后来就说,因为我总是会担心我跟父母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会闹不开心,听到了这个孩子的这句话以后,当时父母才真正的领悟到说,原来要让我们的孩子开心不只是我们为他好就可以了,原来我们的孩子还那么在乎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点,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痛苦的时候可能会变相的对孩子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那许多从小在家庭里面目睹了父母之间的冲突,目睹了父母的焦虑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可能比较难以对人际关系发展出信任的一种体验,原因很简单,他们每天看到他们最亲的爸爸妈妈,这两个本来是应该作为世界上最亲近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当他们发现这两个人最后没有办法去解决他们的冲突,没有办法彼此信任的时候,这样的孩子他们很难真正的体验到什么是人和人之间真正的彼此依靠和彼此信任。可能有的人就会问了,那夫妻之间确实有冲突,过不到一起去,那我们不能硬把他们掰在一起,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那从家庭从三角关系的角度怎么来解读这种情况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呢?我想说的是,如果父母之间真的过不到一起去,如果两个人能够真正的作为两个成年人很成熟的比较理性的去处理他们的婚姻的冲突的话,那最后即使是他们不能过在一起,即使离了婚,他们只要不要让这个离婚的伤痛继续伤害孩子,他们只要不要让他们离了婚以后还是像仇敌那样的话,那么这样一个父母之间处理感情的过程,他不但不会对孩子产生过于坏的影响,反而有的孩子他能从这个过程当中去学会一男一女之间即使观点不一样,他们也能在最后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那这样的一种体验实际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对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对孩子学会怎么样去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不一致的这种观点反而是有帮助。最有伤害的是什么,就是父母之间有很多年的冲突,两个人要么不去面对,要么去面对的时候都是采用的破坏性的方法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的无效的方法去解决,这样的一个体验才是会严重的影响孩子的心身健康的。那就好比这幅图里边,你看这幅图里边这个孩子是他留下的一张纸条,你看在这张纸条上面这个孩子他好多字都不会写,他写的老爸我上学了,老爸,老妈不要吵架,如果你们再吵架的话我就自杀,从这个字迹我们大概能判断出来,这个孩子估计也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那他字都写不清楚,但是我们就能看到,这么小的孩子他们已经能够体验到家庭里边隐藏的人际关系的冲突在哪里,他们已经开始为这个家庭的稳定性,在为父母之间的关系担心了。所以说我们可以说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作为父母只是去学习单项的亲子沟通技巧的话是不够的,当然有的父母可能会问了,那这样的话,只要我和我老公之间不吵架就行了,或者是有的人会说,只要我们作为父母两个人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的,那难道说所有有矛盾的父母都会对孩子有影响吗?甚至有的人会问我说,刘医生你告诉我,到底我们这个父母之间哪些冲突,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处理我们的冲突,才能尽量又能解决我们的冲突,又不影响孩子呢?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暨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临床心理科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D-19-109),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委会家庭治疗学组委员兼副秘书长,家庭、婚姻及亲子关系心理健康临床、研究及科普践行者。
注册督导师刘亮:基于临床问题与实战的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连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