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只有一个:看考古“法医”如何还原“案发”现场
在考古发掘中,人骨材料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也伴随着无数的争论和猜测。到底该如何科学地解读出土人骨的信息?又怎么从一根骨头、一块牙齿上读出墓主人生前的往事?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朱泓教授就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几十年来,朱泓教授与团队利用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三维人像复原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成功破解了一个个考古疑团,堪称考古“法医”。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朱泓教授
本期《考古公开课》就邀请到了朱泓教授,来为我们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断案”经历。
朱泓教授在《考古公开课》节目现场
来自罗布泊的千年微笑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的深处,第一次为世人所知还要追溯到1934年。当时,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千里迢迢来到罗布泊,为的是寻找罗布人口中的那座有着一千口棺材的神秘墓地。
在经历了多天漫无头绪的搜寻之后,贝格曼真的在孔雀河南向一条支流的西边发现了这处规模宏大、葬式奇特的墓地。
小河墓地外观
然而,自这次惊鸿一瞥之后,小河墓地就在罗布泊的沙海中神秘地消失了,在此后的六七十年间再也没有任何后继者找到。
小河墓地外观
直到200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借助卫星定位系统进入罗布沙漠,才又一次找到了这片被掩埋的墓地。2003年,考古学家正式对小河墓地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埋藏了四千年的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
朱泓在小河墓地考古现场
小河墓地规模很大,其使用时间大致为距今4000年到距今35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和商代的这段时间。在小河墓地里,考古学家一共发掘了167座墓葬,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小河公主”了。
小河公主
据朱泓老师讲,当小河公主发掘出来以后,所有的考古队员都惊呆了,因为她保存得太好了。小河公主身上穿着一件用羊毛纺织成的披风,头上戴着毡帽,亚麻色的头发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她的面部更是一点没有损坏,连嘴唇上画的唇线都清晰可见,嘴角似乎还挂着一丝微笑。
小河公主在室内
考古学家把披风打开以后,发现小河公主通体都抹了一层白色物质,经过检测,这是一种乳制品制成的涂料,对于尸体有保护作用。小河公主通体涂抹着这种白色物质,因此保存得最好。
一个干瘪的大脑解决了
关于墓主人种族归属的争议
1999年底,北京市公安部门在石景山区破获了一起盗掘古墓的大案,经考古专家判断,被盗的是一座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墓葬。因其位于老山之上,被命名为“老山汉墓”。
老山汉墓发掘工作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吃惊地发现这座墓葬规模宏大,随葬品十分精美,很可能是一座西汉王侯级墓葬。此外,考古学家更是意外地在墓室前部发现了一具女性尸骨,她很可能就是这座墓的主人。
但是关于墓主人的种族归属却引起了争议,有考古学家判断这位墓主人是一位汉人女子,而一个法医鉴定机构却判定这是一位来自西域的胡人女子。
真相到底是什么?
老山汉墓墓主人颅骨碎片
当时,朱泓老师想到可以进行DNA研究,对墓主人进行DNA提取,从而判断她到底是属于汉人还是西域胡人。
做古DNA检测最大的困难是污染问题。在考古现场横向吹来的风会把周围围观者的头皮屑带过来,检测出来的结果就会是现代人的DNA。如果有人打喷嚏,口腔里的脱落细胞也会污染检测材料。
工作人员在DNA实验室内
因此,做DNA检测的工作人员需要穿着密实的防护服,带着手套,在实验室内操作,避免污染的发生。
朱泓老师和团队对墓主人的牙齿和骨骼都进行了多次的提取,但却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因为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骨骼中的DNA已经降解殆尽。
正在这十分关键的时刻,有人想到,还有一个出土材料没有用,那就是墓主人已经干瘪成拳头大小的大脑。骨骼中的DNA降解速度较慢,容易提取,而软组织如大脑、皮肤中的DNA降解速度较快,不易提取。如果连牙齿、骨骼中都没有成功提取DNA的话,大脑中提取的胜算是非常渺茫的。
DNA实验室内
然而,谁都没想到,考古人员就是在这块干瘪的大脑中成功提取出了DNA,结果证明这位墓主人是一位汉人女性,成功地解决了其种族归属的争议。
老山汉墓女性墓主人复原像
朱泓老师从事了四十余年的人体骨骼考古学研究,还参与破解了哈民忙哈遗址史前灾难之谜、吐尔基山辽墓女性墓主人人像复原等等百余个考古学研究。
从朱泓老师的考古经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考古人毕生的孜孜以求,更看到了整个考古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全新的研究视角、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一定可以为传统考古研究插上翅膀,使它飞得更高,视野更广。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