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军事征服太过耀眼,让我们忽略了蒙元帝国的诸多制度创新
导读:中国的朝代名与国号,从来都以建国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兴地之名为名,1271年忽必烈制定国号 “元” 却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词,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奥经典 《易经》 的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汉族文明优点既经领悟,中国帝王宇内统御思想既经确立,汉族中国全域领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来临。
十三世纪,蒙古人所展现的人类历史上的最大征服,完成合亚洲大陆与东欧为一的史无前例庞大帝国。其支配方式, 蒙古本土为中心的地域与人口最殷盛、物资最丰富的汉族中国领土,乃帝国大汗本家正统,其他则分与成吉思汗子弟。一个中心国家 (元朝) 与四个奉元朝为宗家的独立国家,所谓四大汗国, 全体合成以同族领导为纽带的联合国家体制。如前文所述,蒙哥汗1259年在四川前线暴亡后,1260年,其二弟忽必烈抢班夺权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实质性分裂,但也促成了大元帝国的分娩。
蒙古帝国融入汉制支配要素,最早固然自太祖成吉思汗时代,便以汉地经略缘由授权木华黎始,封国王,授太师,但只是个例。制度上汉地汉式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点, 必须置诸太宗窝阔台时代耶律楚材的拜命内阁总理意味的中书 令, 以及十路征收课税使的设置, 耶律楚材且已具儒家名学者资望。然而, 仍只中央集权雏型的粗糙架构,以及权宜措置, 凭恃的又只耶律楚材个人博大汗亲信 (所以中书令之副的左右丞相仍与汉人无缘)。
由汉人,而且是儒者集团,以群力推动汉式中央集权制政府组织全面整备, 便续待延至世祖忽必烈登位为划期。明朝初年编纂《元史·太宗纪》评语是 “华夏富庶”, 《世祖纪》则 “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可代表推翻元朝后汉人儒者对世祖的定论。
刘秉忠与忽必烈
“以夏变夷” 的一代之制成立, 关联一位情况如同耶律楚材之于太宗, 与 世祖存在特殊信望关系的灵魂人物。此一世祖侧近顾问团领袖, 乃是世祖三十岁时,最早结交较之年少一岁的僧人学者刘秉忠 (即位后命还俗), 姚枢、许衡等多因用其言而招聘入幕府。
刘秉忠(1216—1274年)自其二十九岁初事潜龙时代的世祖,南宋灭亡前五年(1274年) 五十九岁卒, 《元史·刘秉忠传》录其世祖发达前洋洋数千言, 以 “典章、礼乐,法度,三纲五常” 之教, “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理为重心的立国蓝图,以及世祖即位后,“秉忠采祖宗旧典, 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
至元元年(1264年)命其回俗,位太保 (世祖一代,最高位阶三公的惟一任命者),参领中书省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的记事, 性质几乎便是《世祖纪》所载届至刘秉忠去世前,世祖对内治绩的总括。
忽必烈登基称帝
得力于汉人翼赞与转换以儒者为中核的世祖政治,其脱离前此诸代可汗轨道的表征,明显表现于登位后不求外征急功,对宋总攻击已推进到长江中流域 ,而放弃的战果未亟图接续。阿里不哥事件着重于制造压力,毋宁期待其悔悟归顺的成份居多,用兵也只是辅助。中统为年号的四个年头,所以南方、 北方都比较安谧,专注的是黄河流域与东北地方民政方面,回复金末以来严重混乱的秩序,以及诸产业的保护奖励。此一期间,也是经国方略的起步——
1260年三月即位,四月,颁发天下的即位诏中,开始用“皇帝” 尊号 (是月, 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登位);五月,又诏天下初次建元表岁,采用年号便是中统。即位诏、建元诏的发布, 与至尊天子定称皇帝,都代表从来简朴的蒙古主义政法,已转换轨道进入汉族意识之境,兼及内、外的大一统帝王政治思想建立。
四月,立中书省于开平,统六部, 执行国政的中央机关成立。五月, 汉地统治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整备, 分别设立燕京等十路宣抚司。同年稍后, 燕京、京兆两宣抚司先后改名燕京行中书省与秦蜀行中书省,又是元朝行省制度滥觞。
金朝末期社会陷入混乱时,各地基于团结自卫之需,结集自卫军而山西、河北、山东诸省境内凝固的各个大小地方势力军阀化, 蒙古军占领汉地之际投降, 权宜委以地盘内军、民、财三权,世祖中央集权化政策展开,汉人军阀的存在也着着加以否定。反抗姿态最强的统治山东三十余年者益都李璮,与内应者其婿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中统三年反乱镇压为契机,汉人地方军阀特权被剥夺,地方官制的正常州县体制运行也告回复。
阿里不哥投降,内部大体安定的中统五年八月,改元至元元年 (1264年)。改元诏发布前二日另一大事件, 燕京定都。世祖即位之地开平,于金朝乃桓州, 蒙古部初兴期并入后废为游牧地,世祖开府金莲川时命刘秉忠监督筑城。阿里不哥退出后的和林终未回复国都地位,中统四年起开平府且定名上都。
至元元年,燕京大兴府也升格与上都对立的中都。四年,中都于金朝破残的旧都城东北侧另筑新城完成,国号制定后翌年的至元九年 (1272年)二月,中都终再改大都而确定建都,上都则避暑地。国家政治中心自发祥地外蒙古南移内蒙古,南方重心的走向已至明显,断然再改建到汉地大都原金朝国都所在地,金朝后续者的中国朝代性格成熟,尤属显见。今日北京市的大都,上承辽、金,下迄 明、清,自是固定为中国国都。
刘秉忠和他规划设计的元大都
成吉思汗不喜文字用浮华词藻,轻视君主所习用的尊号,认为无谓而诫后裔勿加采用, 所以继承人仅称汗,恢复可汗大位加附尊号乃自世祖的薛祥汗始。但也自世祖大元帝国建立,天子威灵的汉族意识高昂,而至元元年始立太庙祭享之礼,奉安祖宗神主,二年十月已尊皇祖成吉思汗圣武皇帝, 庙号太祖,皇考拖雷英武皇帝,庙号睿宗。三年 (1266年) 十月, 再以太庙八室成, 而追尊皇曾祖也速该,以及皇伯窝阔台至皇兄蒙哥皇帝尊号与庙号,又已异于游牧国家的支配理念。
成吉思汗以来,蒙古以部族名称为国号,至世祖而制定汉式国号,俨然以中国正统朝代自任,与契丹—辽、女真—金的历史轨迹又相同。然而,中国的 朝代名与国号,从来都以建国者或其祖先封地,抑或其始兴地之名为名,至元八年 (1271年) 世祖制定国号 “元” 却第一次取用抽象名词,出典且是儒家最深奥经典 《易经》 (第一乾) 的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句,是年十一月乙酉建国号诏曾明言其义。
世祖的元朝政治抱负遵循《易经》大道, 而且早自即位之初, 中统建元诏 “法 《春秋》 之正始, 体大 《易》 之乾元”之语 便已见出。则 “元” 字的出现, 无疑是中国朝代名 (国号) 制定法上一大划期, 因文义而制朝代名词之例开创, 以后明朝、清朝均行追随模仿。
元朝重臣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张易、王恂都曾在邢台紫金书院潜心学问,被称为“中华五杰”。紫金山也由此成为我国数学、天文、历法重要发祥地之一。
至元八年堪引为元朝历史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非仅新定国号,《元史》 礼乐志、祭祀志、舆服志所记元朝礼仪、服饰等制度,大抵也都自其年制定, 以及刘秉忠、姚枢、许衡等所规划。汉族文明优点既经领悟,中国帝王宇内统御思想既经确立,汉族中国全域领有要求便非只必然,也已是必然,而南宋的大限来临。
南宋存立于长江以南,所拥有人力,以及丰富资源与海上贸易的莫大利润, 原都具有堪以抗拒元朝的有利条件。山东李璮之叛, 背后也连结南宋为精神奥援。所以南北两大势力对立,意义上非单纯军事,而是政治的、经济的,抑且意识的复杂形态作战,金朝灭亡,而南宋仍然健在三十余年的主要凭藉在此。
然而,南宋长时期由懦弱又奸伪的宰相贾似道专权, 面对世祖时元朝万象更新,政治上胜负乃牵动全局。当蒙古军一变世祖初年宁愿采取守势,相反还是宋军蠢蠢欲动的形势时,任何对抗资本都已无可恃。
回回炮攻陷襄阳
1268年对长江中游战略要地襄阳发动攻击,襄阳被包围五年,于1273年陷落。翌年,中断十五的宪宗(蒙哥汗)未完成遗志接续,大将伯颜统率下,蒙古人、西域人、汉人以及南宋投降军团的混成大军,自襄阳沿汉水顺流扑向长江心脏部, 强行渡江,取鄂州,岸上、江上水陆两军并行东指,克建康,南下陷南宋国都临安 (杭州),六岁的南宋恭帝与太皇太后以下降,宋亡,时为1276正月。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延续到1279年二月,崖山海战失败, 陆秀夫负宋末帝赵昺投海死,南宋命运遂绝。
自太祖成吉思汗崛起以至世祖其时,父、子、孙三世七十余年,从蒙古帝国到大元帝国,所征服横跨欧亚的广大土地, 除西欧、印度、埃及的大陆边缘 与日本、爪哇海岛之外, 殆已对当时所知的世界以大统一,人类历史空前绝后大帝国的建设。
但一贯伟业的创缔阶段分划, 自世祖治世而蒙古帝国过渡到大元帝国, 则非只儒家建国思想取入与意象的汉制支配方式整备而已,广域支配形态与性格,前后也都已变化——
从支配形态而言,成吉思汗以来游牧国家的传统理念,系以蒙古本土为主体, 汉地与西亚细亚城市人民所居住领域,仅以附随的属领形态而受支配, 修正此项传统主义理念者便是世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汗位之争的意义,因之已不单是政权争夺, 乃是蒙古本地主义的传统保守势力,以其代表者阿里不哥被压倒,障碍排除,而世祖以内蒙古 (上都) 与黄河流域 (大都) 为中枢地方, 北方包含纯粹游牧社会,南方连结纯粹农业定居社会,一体化而名实相符的世界大帝国建设意愿得以展开。
从支配性格而言,惟其世祖汉地重心主义实现,陪伴也是必然的汉人重用, 游牧国家的蒙古帝国,乃向中国征服朝代的大元帝国 (元朝) 转化,农业地带为重心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都自伟大的蒙古帝国建设者成吉思汗去世约半个世纪后,转换完成。再十多年,汉族中国从历史上第一次全域立于征服 朝代支配之下。
成吉思汗以来,大汗一人的权威下所构成联邦或国家体制。元朝成立,诸汗国分离独立的倾向强化。世祖以大都为国都,统辖蒙古本土、东北地方、汉族中国、西藏,以及朝鲜、安南,仅保留宗家名义, 维持对诸汗国的松懈宗主权。事实上已是同等的 “忽必烈汗国” 意味。其变化,犹之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大英帝国与战后英联邦协约相仿佛, 此其一。
蒙古帝国——文明的摧毁者还是全球化的开拓者?
其二,元朝诸汗国,仍不能比拟今日英联邦诸会员国。后者自大英帝国时期,一概都已受英国本国有条理的文化指导,转变各国政冶上独立国时代, 仍然与文化的母国与指导民族连结同一的文化纽带。元朝治下诸汗国则否, 各别所统辖民族的固有文化多数高过蒙古自身,蒙古的武力至上主义也注定不足以稳定统治被征服民族,而结局倒反同化于在地民族文化。元朝诸汗国 对宗家的独立倾向,以政治之外添加文化的隔离因素而愈明朗。
其三,惟其诸汗国的分离宗家元朝,元朝的汉族中国征服朝代性格,因而也是单独显现。阿里不哥与海都事件,对汗 (皇帝) 位相续投下莫大不利影 响的另一面, 背后所代表巨大的蒙古本地主义势力, 却监督元朝避免蹈入先行征服朝代辽、金的同一汉化覆辙,汉地重心、汉人重用、汉式国家体制整备,一概都以尊重蒙古游牧民族利益为前提。蒙古至上主义是汉族支配、汉地支配的不容动摇大原则。
同时,同系游牧民族所形成征服朝代辽朝的经验,其二重体制支配,以大规模向本部实行移民政策,游牧地内因大量农业生产人口强制移住,混在州县制,而抗拒汉化的效能被抵销。元朝吸取其教训,于所统辖领土上,乃是强力的个别分割统治,汉族中国域内实行州县政治,蒙古本土概行封建制度, 宣政院掌早年大吐蕃之境,喇嘛教弘布的西藏、青海、西康域内僧、俗两界之事, 而边境又领以宣慰使、宣抚使、长官司等名目的土官。适应复杂民族、复合社会 (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而推行复式政治,毋宁便堪引为征服朝代元朝的统治特色。
总而言之,自十三世纪中至十四世纪中约一个世纪间,蒙古人的制霸欧亚大陆,于中国史而言,征服朝代两面制支配性能特为强烈,也是严肃保持其性能于不坠的惟一征服朝代。
连结中国史与世界史而言,亚洲与欧洲原是众多政治势力分散的各国分立现象,也以蒙古人拆除国界,统一的政治势力出现,而中国所代表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合而为一, 两大地域内经济的文化的交流畅通,抑且加速。蒙古人巨大政治势力的历史意义,因而可以明了,非只是政治的,更重要须是文化的。
【南吕】干荷叶
刘秉忠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
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干荷叶,映着枯蒲,折柄难擎露。
藉丝无,倩风扶。
待擎无力不乘珠,难宿滩头鹭。
根摧折,柄欹斜,翠减清香谢。
恁时节,万丝绝。
红鸳白鹭不能遮,憔悴损干荷叶。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
贴秋波,倒枝柯。
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
宋高宗,一场空。
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夜来个,醉如酡,不记花前过。
醒来呵,二更过。
春衫惹定茨蘼科,绊倒花抓破。
干荷叶,水上浮,渐渐浮将去。
跟将你去,随将去。
你问当家中有媳妇?问着不言语。
脚儿尖,手儿纤,云髻梳儿露半边。
脸儿甜,话儿粘。
更宜烦恼更宜忺,直恁风流倩。
姚大中 著 华夏出版社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姚大中
1.士人风骨凸显,工匠精神雕琢,民国大家遗风,台湾历史学者姚大中生平全力创作的恢弘巨著,首次在大陆推出简体字本。
2.全景透视游牧中国和农业中国的竞争、共生与融合,在域外与中国的动态联系的环境中考察中国历史,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渊源都可以从中观照。
3.《芈月传》历史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