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作为一门鲜活实用的应用学科,它的生命力在于,它所具备的学术理论体系是否有根有梢,完整、系统?因为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子午流注、五运六气等理论与古代中国天文学、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内在相通的,它有自己的独特理论和学术背景,建构了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与认知的方式、话语和视角。试问当今的中医队伍是否在准确无误地践行它?!如果是,还会不会出现白剑锋先生《下一代中医在哪里?》所谈的当今中医惨淡经营,日趋消亡现状?为什么“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为什么“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为什么“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首先,作为现行的中医教学理论与内容,能不能讲清楚有根有梢,完整、系统、缜密的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能不能讲清楚中医的“天人相应”准确含义?能不能讲清楚作为中医学根基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内涵?能不能讲清楚中医学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实际器官,比如心脏、肝脏、神经线等直接对应,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所标识的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直接对应?能不能讲清楚中医的用药原则,是讲究天地人三才合一,分清六气、六步、五味、五行、生克、制化?现行《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一书第34页“五行”词条这样写道:“五行学说是古代自然哲学之一。医学上的五行学说主要是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但中医的五行学说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故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脱离实际的内容。应当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在中西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批判地继承”。因为中医学界对这些问题,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所以导致一些人对中医产生一些误解:(1)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前的原始医术,中医理念对人体生理、人体本身结构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始终处于几千年以前的原始阶段,始终没有得到进步、发展。(2)中医始终和民间巫术混杂在一起。阴阳九宫、五行八卦和医学毫无关系,和封建迷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中医理念和现代医学理论、观念相互冲突抵触。中医理念对人体生理、人体组织结构、对病理的认识模糊不清,中医药的疗效、药效无法得到验证。(4)中医中药界使用的术语无法翻译成现代语言,这些晦涩的古老的术语的含义要完全由后代人自己去理解发挥,可以使现代人有多种解释,甚至无法解释。中医使用了患者永远无法理解的语言,无法和患者相互沟通,削夺了患者的知情权。(5)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的经络器官,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不存在。(6)只要基础理论是错误的,就可得出实践手段不科学的结论。可以说,不仅现有的中医科学研究理论,对这些误解无法解答清楚,自汉唐以来的医学典籍,也没有十分具体明确的讲解清楚。但是,清末民初以前,有真才实学的中医,接受的是传统文化启蒙与熏陶,理解与运用中医学典籍的内容,仍然可以依葫芦画瓢,八、九不离十。故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医学界是中医一枝独秀。然而,近现代以来的中医却难以为继。1894年鸦片战争中国大败,因为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举措是彻底废弃了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为主体的医学体系,而改行西方医学。崇拜日本的一些文化精英就提出了废止中医的政治主张。1916年,西医余云岫著文彻底否定《黄帝内经》。1921年近代思想家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立论了“阴阳五行说为两千年封建迷信之大本营”。废止中医思潮成为1949年解放以前的政府,千方百计排斥、摧残中医的思想基础。解放后政府虽然一再提倡发展中医,但是,阴阳五行的被误解却依然继续。直到2016年出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要求公民“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引发广泛争论,陈学雷(国家天文台暗物质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等撰文【1】反对把阴阳五行写入《基准》。即使有孙小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发声:“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写入《基准》,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2】也还是因为对立的双方都认为,'阴阳五行'并非现代科学的一部分!比如孙小淳认为“即便过去的理论被证明是错了,因为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3]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也是只认可阴阳五行是朴素唯物论。也就是说,学术界主流意识认为阴阳五行于今天的中医学来讲,是过了时的!准确的说,时至今日, 被弄得灰头土脸的阴阳五行,仍然无法得以正名。三、话语体系的西化,中国学问用西方学术范式桎梏,是阴阳五行被涂炭的根源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正确解释与阴阳五行相关联的基本词汇,诸如“天地”、“自然”、“气”、“阴阳”等,都被剥夺了古代中国先哲赋予它们的深刻内涵,而冠之以西方语言的粗浅含义。中国传统科学所释义的“天地”,就空间而言,是人的脚底之下,头顶之上。因为人脚底下的地球及其缘地球表面向太空延伸的天穹,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赤道坐标系(浑天系)所界定的天地空间(见图1天地空间极限图);
分析《天地空间图》,读者不难理解,史书记载的两千多年以前的浑天系,就是把“天地”作为一个球状体----鸡卵形状来对待的!可是学术界主流意识却很难认可这一既有史实。他们认为:“所谓‘地圆学说’,并不是承认地球是球形就了事了。”[4]并强调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中,没有明确的地球概念。
图2天地空间极限图
图4赤道二十四节气中八个主要节气图
就时间而言,“天地”则是指依据作为空间的“天地”所划分出来的四时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干支60一周(干支四柱),这些纲纪年、月、日、时的历法。而这些历法都是以“天地之气”(不是现代科学所讲的“气”)运行规律,与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直接对应为依据,对“天地”的时空变迁所做的时段标识。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所界定的“天地”,是有地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地理限制是大的天地框架----“太极”(大的极限),以北极、南极为轴心;以赤道(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将圆形天道划分出十二条经线(见图1)。时间限制是一日的十二时辰(用十二支纪时),一回归年(365.25日)的十二个月(用十二支纪月)。而且,一日的十二时辰是地球十二条经线,在一天之内轮流直面太阳运动的时段更替;一回归年的十二个月则是在地面上所观测到的,北斗周天旋转指向二十八宿的十二个时段(详细内容专有另文分析)。现代话语体系则把“天地”解释为:“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使用“自然界”之类名词来替代“天地”,丝毫不觉得这两者是貌合神离!比如,辞书解释“自然”一词的意思是:“即自然界。一般指无机界和有机界。有时也指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可知“中医人与自然界关系思维模式”,与中医所讲的“人与天地相参”毫不沾边!气,作为中华文明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与天地密不可分。汉代王充《论衡·谈天》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即天地,是含气的自然之体。”“天地”的地理、时间和空间限制就是依据“气”的运行规律界定出来的。“气”,象形字。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本义为“云气”。《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气,云气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气”,在古代中国天文学领域,也指五运六气,又称运气。《汉书·律历志》:“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运六气,在天地之中和合,而人所禀受所以能够生存。”[5]《内经·素问》:地在人之脚下,太空之中。凭借大气托而举之【6】。中华民族母语定义的“气”,涵概了现代科学所定义的天气、大气、引力、辐射、风化、风蚀等多项内容。先哲们所界定的“天”是囊括了所有能够对地体起招引作用的天体,如北极星、北斗星、二十八宿、太阳、月亮、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等。先哲们将这些天体所释放的气称为天气。“地”则是指地体的吸与呼所产生的气,先哲们称此为地气。合二而一为“天地之气”,也称天地阴阳之气(详细内容另有专文分析)!现代话语体系则把“气”解释为:“一般是指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中国传统科学所释义的“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虽然在这一点上与现代人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现代话语体系把“天地”解释为:“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导致了学术界主流意识,把有极限的“天地”与没有极限的“宇宙”混为一谈,其结果自然是使“气”成了没有依托,飘忽不定的虚空之物。在当今对中医学、国学的研究中,此类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误读与误解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学习中医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涉猎的知识相当广泛,而且必须运用中华民族母语,才能真正读懂并且能够精通。然而这些知识,恰恰与现代中国人从小到大所接受的西式教育差异非常之大,这就导致很多读者,包括中医学的教授者与学习者,很难真正弄得明白。而话语体系的西化,中国学问用西方学术范式(中学西范问题另有专文分析)桎梏则是阴阳五行被涂炭的根源。
参考资料
【1】《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4_25_358105.shtml。
【2】【3】《科技日报》2016年4月29日《'阴阳五行'写入'科学素质基准'好得很》【4】江晓原《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新发现》杂志2015年第12期。
[5]中华书局编辑部 .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五).北京:中华书局社,1976,1406:“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五音清浊,而十日行矣。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
【6】“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