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处方:头痛辨治医案

【头痛辩证论治歌】全头胀痛病邪风,荆防芎芷桂芍辛。风热头痛脉浮数,连菊薄蝉桑(桑白皮)葛根。肝阳头痛两颞痛,天菊楝玄栀珍明(珍珠母、草决明、石决明)。痰蒙重痛星竺莱,车苡枳壳菖郁芎。气虚空痛体乏力,升玄(玄胡)葛牛归参精。(大雄丸加味):川芎天麻大雄丸,止痛羚羊配楝玄;夏决(草决明、生石决明)菊钩蚕平肝;(清肝)丹栀薄芍蝉桑叶。(开窍散加味治疗耳呜耳聋):开窍知菖柴蝉胶阿胶珠,滋阴二至生地好;潜降珍决桔枳开(窍);升降芎膝养神夜枣(夜交藤、酸枣仁)。                                 【头痛辨证论治】沈师将头痛分为四类-风邪、肝阳、痰蒙、气虚。风邪头痛-以全头胀痛为显,伴发热,咳痰,咽痛,骨楚。分为:①风寒(苔簿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主药:荆芥穗10g,防风10g,川芎10g,白芷10g,桂技10g,白芍10g,细辛3g。②风热(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清热。主药:连翘10g,菊花10g,薄荷10g,蝉衣5g,桑白皮10g,葛根10g。肝阳头痛-以两颞跳痛为显,伴胁满易怒,口苦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重平肝潜阳。主药:天麻10g,菊花10g,草决明30g,珍珠母30g,生石决明30g,栀子10g,川楝子10g,元胡10g。痰蒙头痛-以头顶重痛为显,伴胸憋形胖,口黏纳呆,苔黄腻,脉弦滑,治重豁痰开窍。主药:胆星10g,天竺黄10g,川芎10g,莱菔子15g,石菖蒲10g,郁金10g,枳壳10g,生苡仁10g,车前草30g。气虚头痛-以全头空痛为显,伴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重升清降浊。主药:党参10g,黄精10g,升麻5g,当归10g,玄胡10g,葛根10g,川牛膝15g。【大雄丸】由川芎、天麻两味组成。川芎辛温善窜,活血行气,为祛风止痛良药且有镇静安神作用,天麻善于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熄风要药,且能祛风湿痹痛。两药相配,可祛内外之风邪,平上亢之肝阳,调畅气血而止头痛,尤其可除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川芎可以扩张脑血管,特别是痉挛状态时,但用量过大,超过10g时,脑血管扩张过度反致头痛加重,不得不防。天麻价贵,可用天麻粉3g冲服。为提高止头痛之效还可加川楝子10g,元胡10g;其痛难忍,可用羚羊角粉0?3g冲服,增强平肝潜阳之力,可选加夏枯草15g,生石决明30g,草决明30g,白菊花10g,僵蚕10g,钩藤15g后下;还可加导血下行的川牛膝15g;肝阳甚者常常化火,故选加清肝的生栀子10g,薄荷10g,桑叶10g,蝉衣5g,丹皮10g,赤芍10g,有利于镇痛之效。止痛可加川楝子、元胡和羚羊角粉;潜阳病在上治在下,川牛膝15g是个很关键的药;清肝蝉衣是个好药。如:蝎子、蜈蚣、斑蝥,是有毒的药,避免用。我就喜欢用水蛭、僵蚕、土鳖虫、地龙、蝉衣。它唯一的问题,就是异性蛋白造成过敏。怎么办呢?两个措施:第一个措施就是用量控制,从小量慢慢加大;第二个就利用西医的划痕试验,西医不是有划痕试验吗?胳膊上面划一道,看他红不红?红了就是过敏体质,就别用了;不红,就大胆的用,这两个措施可以大大克服它过敏的副作用.【狂犬病】病人角弓反张,抽搐,怕水声,尤其是一听,它更重,这就用两个药:一个就天麻;一个就防风,治疗狂犬病很有效。【止头痛妙用“乌梅丸”】“乌梅九”主治蛔厥和久痢。只要证见寒热错杂,虚实兼夹,符合“厥阴病”特征的头痛就可投之,但必须掌握其主证:面白不红,口不干或渴不欲饮,舌苔薄而不燥,脉沉细不数。“乌梅丸”原方由10味药组成:补气的党参15g,养血的当归10g,主药乌梅10g。温药5味,制附片、肉桂、川椒、细辛、干姜;凉药2味,黄连、黄柏;临证寒凉偏重者,温药加量,凉药减量,即制附片10g,肉桂5g,川椒2g,细辛3g,干姜10g,黄连5g,黄柏5g;热象偏重者,温药减量,凉药加量,即制附片5g,肉桂3g,川椒1g,细辛2g,干姜5g,黄连10g,黄柏10g。“乌梅丸”止痛,系沈师继承其先师叶心清名医的经验并加以归纳提炼而成,可见经方量精效宏之奇特。【神经性头痛--乌梅丸原方】赵左,36岁,初诊节气,惊蛰。偏右头痛近年,常因劳累生气诱发,头部发胀跳痛,甚则要撞墙。短则持续半小时,长则数小时,面色苍白,四肢觉凉,食纳不佳,恶心呕吐,口苦纳差,心烦意乱,影响入睡。曾在西医院各项检查,确诊为“神经性头痛”。西药可暂时缓痛,中药各种治疗均末能出痛。门诊求治,苔厚黄不燥,脉弦细不数。讲解与互动:这么一个病例,神经性头痛,西药可以临时缓痛,各种中医治疗他没止痛。诸位你们想想,碰到这样的病人,怎么辨证?用什么药?学生:“用川芎茶调散。”给他辩证的是肝阳上亢,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这是个古方,它治的是外感头痛。头痛有两类:一类是外感头痛,尤其是风寒外感的时候,他头痛得很剧烈;有一类头痛是内伤头痛。学生:“是用乌梅丸吧?”对!用脑子了。你看这里面有寒有热,寒的四肢不温,热的心烦意乱,睡眠不好,而且头痛。肝经到头部,所以他完全符合伤寒论的厥阴头痛。厥阴它就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比较混乱。注意《伤寒论》并不是专门治外感病,其实《伤寒论》的外感病主要就是太阳病,那是讲的外感病。到了少阳就是半表半里,一半是外感病,另一半它并不是外感病。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实际上都是内伤病。所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太阳和一部分少阳这是外感病的辨证纲领。其它的几个经它并不是外感病,都是内伤病。这个病人没有外感的症状,没有风寒外感的症状,所以他完全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头痛走肝经,所以这个完全是厥阴头痛。厥阴病的特点就是寒热虚实夹杂,所以它叫厥阴呀。用乌梅丸这是对的。脉案:赵左偏右头痛近年,常因生气劳累诱发,作则头胀跳痛,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其苦难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恶心呕吐,口苦恼怒,纳谷不佳,心烦意乱,影响入睡。经西医院各项检查确诊为“神经性头痛”,中西药治乏效。苔厚黄不燥,脉弦细不数。足厥阴肝经上头额,偏头痛与肝经相关。仲景六经辨证立厥阴病证,乃寒热错杂证。寒者面白肢凉,苔润脉细;热则心烦恼怒,恶心呕吐,口苦失眠,苔黄脉弦。本案为厥阴头痛,寒热错杂,热重寒轻,治当温清并用,拟《伤寒论》“乌梅丸”原方改为汤剂。这个脉案很重要。这脉案第一个要切题,这是一个文化的表现;第二这脉案要写的各种类型。中医的脉案很重要的,它是临床的纪实,实实在在的临床记录。但你光靠脉案那中医就发展不了。另外买案有很大的偶然性。他一百个病人里面治好一例,这叫百分比;一千个里面好一例,这叫千分比;一万个里面治好一例,这叫万分比。它有实用价值参考意义,但中医不能光收这脉案,要大病例,多中心,要统计数字,这样才能形成规律,但是脉案不可否定。你看这个头痛,我讲的是厥阴,但绝对不是头痛就是厥阴,它有各种辨证。你抓住一个厥阴,他临床表现厥阴那肯定有效。假如不是厥阴,头痛还有气虚下陷的,这个例子不少啊,气虚下陷你用厥阴肯定不行,得用补中益气汤。所以中医的辨证是万能的,是原生态。处方:制附片(先煎半小时)10g     肉桂3g    干姜5g    细心3g    川椒0.5g    黄连15g    黄柏15g    党参10g    当归10g    乌梅15g这个乌梅汤一共10个药:7个是热药,2个是寒药,加上固定的党参和当归,再加上乌梅。附子用10g,当附子一定要先煎半个小时。另外纵然是制附片,有的是炮制不到位的,他也会中毒。里面乌头碱,病人轻的会麻,扣噤(张不开口),重的膈肌痉挛,瘫痪,呼吸会停止。所以为了克服它的毒性,那么附子一定先煎半个小时。经方也是个特点,但是你用经方呢一定要改造。因为时代不一样了,经方都2000多年以前的经方,社会环境,人的思想,饮食都不一样了,你一层不变,死守经方,甚至分量都不动,药味不动,量不动,那适应不了新的环境,新的人的想法,新的饮食结构,那疗效肯定受影响。所以现在完全按照经方的原方、原药、原重的大夫就很少了。为什么它影响疗效啊?所以经方一定要改制。你比如我讲过,用桂枝汤这是个好药,桂枝汤里面用桂枝和白芍就够了,姜、枣、草就没必要用。有的时候用姜、枣、草还有干扰。这个位置应该取消,用桂枝、芍就用了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义,然后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他的环境再加上别的药,这就能明显的提高疗效。唯独这个乌梅丸治偏头痛,寒热错杂的偏头痛就是原方,它上面变动的不是药味而是分量。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偏头痛日渐减轻,肢凉,恶心,口苦面白已除,食纳增加,苔厚黄脉弦细。奏效守方再服14剂。偏头痛已止,情绪稳定,纳寐均调,改服乌梅丸,早晚各1丸,嘱服1个月,未再复诊。按语:1、仲景创“乌梅丸”专治厥阴证,近人用于胆道蛔厥证。用治偏头痛,实属奇法。2、“乌梅丸”辩证关键系寒热错杂,虚实兼夹,面色苍白,脉弦不数,苔黄不燥。“乌梅丸”辩证的关键在于寒热错杂,虚实兼夹。它有三个指证:一个是面白,面色要白的,苍白的,面色不能红,红了就不用乌梅汤;脉弦当然不数;苔黄当然不燥。这是它三个辩证的关键。当然这里治疗偏头痛,这个药还治疗慢性痢疾,还治疗胃炎、溃疡都有效。这几个病种辨证的指标就是面色苍白,苔黄不燥,脉弦不数,这三个标准。3、“乌梅丸”10味组成,热药5味,凉药2味,补气的党参,补血的当归和主药乌梅3味用量固定10g,可视寒热偏重调整用量,寒重者制附片15g、肉桂5g、川椒1g、细辛3g、干姜3g、黄连10g、黄柏10g;热重者制附片10g、肉桂3g、细辛2g、川椒0.5g、干姜5g、黄连15g、黄柏15g。这种神经性头痛西医没办法的,用麦角,他能临时缓解,去不了根,而且有耐药性,你越用用量越大,慢慢就没效。中医治这个特效的方子。刚才我讲了乌梅汤还用在慢性痢疾、溃疡病、胃炎都可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