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讲求仁者爱人的孔子,为何如此歧视女性?

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骂的是谁?孔子活了73岁,为何还会骂:“老而不死是为贼”?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讲求仁者爱人的孔子,为何如此歧视女性?

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警人之语,比如“学而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

但是,由于语境的关系,孔子也留下了一些令后人曲解的“名言”,比如“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就被人当成孔歧视女性的铁证。其实,“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完整表述,见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其文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篇》其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等等。本篇主要介绍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我们都知道孔子著名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主张是“仁者爱人也”,按此理解,孔子是不会轻易贬低女人与小人的。要想准确理解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原意,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了解孔子的说话对象。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字面意义即为:“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培养自己的心性的,亲近了,就会不守礼仪,疏远了,又会埋怨你。”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说话对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而是特指“人主”身边的“臣妾”,亦引申为“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小人则是与君子之道相违背之人。亦有一种说法认为“女子”通“汝子”,是孔子在教导自己的弟子。

孔子在此主要是在强调:“人主”要管理好国、家,务必注意防范和驾驭身边的恃宠者与小人。只是,这句话被许多后来人给曲解了,所以才给孔子贴上了歧视女性的标签的。

此外,孔子还说了一句狠话:“老而不死是为贼。”按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的意思就是“老了还不死,就是一种罪过”,孔子这样说,是对老人的大大不敬。孔子自己也活到73岁高龄,是世上鲜有的老者,他为何如此谩骂老年人?其实,孔子说这句话是有专指的,并不是在骂天下的所有老人。这个遭孔子痛骂的老者,就是孔子的老朋友原壤。

原壤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老相识(故人)。原壤虽然是孔子的老相识,但是,孔子对他却一点也不喜欢,在孔子眼中,原壤就是个不重礼仪,不懂事理,碌碌无为之辈。

在上古史料中,有关原壤的记载并不多,其中,《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有个名叫原壤的老相识,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特地过来帮他清洗棺木。原壤却噔噔地敲击着棺木说:“我很久没有唱歌抒怀了。”于是对着母亲的棺木就唱了起来:“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孔子装作没听见,然后默默地走开了。与孔子随行的人问:“先生为何不制止他乱唱?”孔子说:“据我所知,未失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未失去的老相识才是老相识。”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礼记·檀弓下》)”

孔子之所以不制止原壤,是怕失去了一位老友,所以,才选择默默地离开。但是,后来的一件事,却让孔子忍无可忍,这才痛骂“老而不死”的原壤为“贼”的。

说的是,有一次孔子去拜访原壤,原壤竟然叉开双腿坐在那里等待孔子,这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所以,孔子一气之下,就骂开了:“你年幼的时候,不性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个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论语·宪问》)”

正是因为这句谩骂,又让孔子背上的歧视老人的骂名。而由“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又衍生出恶毒的骂人语“老不死的”,这可能是孔子自己也无法预料的。其实,“老而不死是为贼”其实是孔子责备老朋友原壤叉开双腿坐着(不给他人做好榜样)的愤切之语,而不是说原壤老了就应该去死,不死就是贼。孔子的这句话可以译作:“人老了还给别人做坏榜样却不去死,你就是个害人贼!”

所以,人老了,更应该给别人做个好榜样,而不应倚老卖老、为老不尊。这样理解的话,孔子的“老而不死是为贼”并没有不“尊老”的意思。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