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雅斋‖罗太平:谈谈草书的一些用笔特点
编辑絮语
“集雅斋”是《毛白菜》微刊的一个特设栏目。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人的兴趣也是多彩的。用文字反馈出多元多彩,是《毛白菜》希望达成的一个目标。本期“集雅斋”刊发书画家罗太平的一篇文章,兼以介绍罗太平先生及其书画艺术成就。
【本文所载书画作品均为作者创作,存谢】
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表现艺术,草书从篆隶中逐渐演变过来,更是书法艺术线条高度凝结和概括。这无论从线条的长度、质量、角度、方向,还是从线条的连接、折转、粗细和衄挫等等方面,都达到了书法诸体艺术的高峰。按传统分类,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启源汉隶,是隶书的快速写法,所以又称隶草。个性特点是各字相对独立,横画上提,波磔分明。后汉张伯英擅长章草,晚年时放肆大胆地去掉自己章草中带有隶意的竖挑、横捺,并在点画间多用强烈的提按关系变化让线条连缀产生牵丝映带,于是创造了简捷易懂的今草。时人尊称他为“草圣”。狂草又源出今草,可以说是今草中以狂放、率真为显著特征的一个流派。其体势绵延缭绕,状奇形诡,极尽书法艺术变化之能事。唐代张旭、怀素把狂草发展到极致。两人并擅其美,有“颠张醉素”的美誉。
毛泽东词《清平乐 六盘山》
东晋到唐代六百多年,是草书书法史上最鼎盛繁荣时期。其间草书名家辈出,各领风骚。代表性的作品有:陆机《平复帖》,王羲之《此事贴》、《游目帖》、《十七贴》、王献之《中秋帖》、《鹅群帖》,智永《正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千字文》,张旭《古诗四贴》,怀素《自叙贴》、《论书文》、《食鱼帖》、《苦笋贴》,杨凝式《夏热贴》、《步虚词贴》、《神仙起居图》等等。
明·沈周题画诗一首
草书应世以来,其目的是为了简便易识。后来在它的慢长发展变化过程中,字形、偏旁、点画也随之改变,甚至发展到与原来字体大相径庭的地步,对于初学者或者没有从事过草书研究的人没有可读性和实用性,特别不易辩认。但若从草书自身的发展特征来看,草书的书写是有一个严格特定规律的,是经长期的习惯演化逐渐形成的基本法则,偏旁部首的定位是一个相当完善科学的凝聚过程。所以现代人要应用好草书,首先要了解它的发展变化规律,然后如同学习其它书体形式一样,慢慢领悟,然后才会有所长进。所以理解草书的用笔特点,其重要性非常明显。我从事草书学习30多年,也有自己的一些学习所得,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此粗浅谈谈草书的一些用笔特点。
唐·王维诗 《山居秋暝》
一、省简笔画、转折联绵,突出草书的特点
草书是其它书体笔画的省简写法。和其它书体相比较,具有笔画简单、书写顺序改变、以一些草书特有的符号代替偏旁部首、牵丝映带萦绕、笔画方向360°伸展等特点。这样比较起来,其它书体是详细而静穆,草书则是简洁而灵动。
草书的这种简捷写法,绝不是率性而为,随意用笔,任笔为体的结果。孙过庭《书谱》有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形质是最基本的,形质成形了性情也明显体现出来。草书由于牵连,自然要更多用使转联接。但如果一味使转,而无起伏顿挫变化,即无点画之形质,容易趋于飘浮,这样便无情性可言了。因此,凡其它书体的一些用笔方法,中锋、侧锋、露锋、藏锋、转折提按、轻重徐疾、方笔圆笔等,在草书中也应一应俱全。所以古人称“作草若真”、“真草兼通”就是这个意思。唐张旭擅长狂草,后人论其作草“下笔必为楷则”。其传世正书名帖《郎官石记序》,法度严谨,为唐人楷书之模。所以草书大家同时也是真书大家,草书之中也隐含许多其它书体的元素。苏轼有“自古未有不善正书而工于草者”之说,其它行隶篆诸体在草书中也都可以表现出来,学习其它诸体也是很有必要的。但草书终究还是草书,其它诸体只是草书的发展由来,草书在形态上已差异甚大,草书的省简笔画以致产生转折联绵的线条是草书用笔的最大特点。
唐·张旭诗 《桃花溪》
二、削繁就简,笔省意存,保持书写的流畅
“草贵流而畅”,在草书书写过程中,很多复杂笔画都是一笔带过,只是这一笔有大小长短提按正倾的关系。之所以有上述变化,是因为字中的复杂偏旁部首等,都足以稽迟笔意、阻滞速度。同样,部首、偏旁如此,乃至整个字都可省简,代之以约定俗成的符号。尽管草书的书写化繁为简,但是笔画虽省,而笔意犹存。草书的化繁为简是符合“流而畅”要求的,然出现不同偏旁部首,往往也可用同一种符号来表示,或称之为“互借”。这种“互借”在草书中极为普遍。草书偏旁部首的互借,有一定规则,不可随意臆造,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
宋·周敦颐《爱莲说》
三、圆笔为主、间以方笔,做到方圆并用
圆笔来源于篆书,过多的提按使转主要是便于运行,较方笔更容易掌握。圆笔主提,提笔中锋,笔画浑厚,笔势遒劲。落笔、使转,如能指挥如意,可得笔墨淋漓、情驰神怡之趣。圆笔又适合作大草,但若不善掌握或用之过多,则易入飘软俗媚一路。因此,草书用圆笔,又必兼之以方笔,否则缺乏沉着、雄强之势。如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其用笔都很好地做到了方圆并用。
清 ·包世臣《艺舟双辑》节选
四、牵丝映带、欹侧律动,体现草书的意趣
草书之妙,妙在点画之间的联系多以牵丝映带相连,这些牵丝映带形成了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牵丝映带算不上是字的点画,因此,牵丝映带不宜粗糙,只能细如游丝,否则会使点画含糊不清,主次不分。姜白石《续书谱》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草书,特别是狂草,其体势连绵不断,一泻千里。甚至长短参差,粗细数倍,方向四处散射。因此,牵丝映带每被夸张使用,往往借上字之末为下字之始,使上下字相并相连,以此产生欹侧离合,数意兼包的意趣。但牵丝的使用又必须恰到好处,出之自然。假设矫揉造作,游丝满纸,点画不清,狂妄缭绕,既无美感,也无意趣可言。
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
古人云,“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指出了正草两种书体在用笔上的重要区别,使转是草书的基本形质,所谓“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草书用圆转是求其速度。其法在字的转折处,易方为圆,即便于提按,又利于不断转换笔锋,始终令笔锋在笔画中运行。姜白石在《续书谱》又说过:“真以折而后遒,草以转而后劲,不可不知”。然而,其关键还在于圆转之中,必寓顿挫之机,使方笔之意隐然若现,方才可得圆劲秀折之势。草书字左右旁转折,常以环转写之,其转折处亦当提按分明,处处中锋。若率意行笔,如画圆圈,既无点画,也乏骨力。
宋·苏轼《后赤壁赋》节选
草书的用笔基本如上述所言,但学习者须认真融洽诸体,使其变化更多。细观历代各种草书作品,无不兼具他书笔意。因而,初学者应选择好的碑贴,从中揣摩前人笔法。笔者以为,初学者用笔应从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入手。其次,怀素《小草千字文》、米芾《九贴》也是极好的学习范本,兼临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两稿,由此既可上溯二王,下探明清诸家,以取精去伪,融会贯通。狂草是在今草书上的继续,所以在学习其它诸体草书的同时,重点对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自叙贴》、黄庭坚草书加以认真研习,临摹其线条的走向、方向、角度、长短、粗细,掌握狂草的基本用笔。使草书创作既具有浓浓的古帖意味,又饱含现代的书卷气味,使笔法奔放而不粗俗,连绵而气势豪迈,达到满意而又意趣奇拙的艺术效果。
【以下是罗太平先生部分国画作品欣赏】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