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个性化的实践过程

司庆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新课改理念的学习,是新课改成败攸关的头等大事。笔者认为,学习新理念,是个性化的实践过程。

从理念本身来讲,它绝不是静止的,绝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绝不是躺在书本里或挂在专家嘴边,等着我们去复制,去阐释。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这种理念就成了教条,毫无生命力。理念,本身有个体理解的差异,而就是作为个体所理解的理念,也有眼中耳中之理念、胸中之理念和手中之理念的不同。新理念的本质是不断增生的聚合物:旧的精华保留着,新的生命不断地加进来。

现实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发展的现实实践会促使人们对新理念的取舍标准随之变化,新理念的本质在整个课改中潜藏得又如此之深,只有和实践不断地“触电”,其丰富内涵才能真正彰显。这种彰显,是在某一种或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彰显,而教育教学现实极其复杂,从某种角度的解释,怎么能够囊括全部本质呢?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一时所得,或者是看了几本什么书,就认定真理尽在吾手了。在理念面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不断实践、反思、总结。

新理念“新”在哪儿里?新课改“新”在哪里?不仅仅是说理念本身相对于传统教育有新意,不是说课改相比于传统课程有新意,更主要的是新在,用不断变化的实践推进对理念的理解。学习新理念,就要不断触发我们对新理念的需求,不断融汇理论和实践,不断张扬出个性化的理解。个人知识背景、经验经历、思维方式等等千差万别,新理念的学习必然是深深找上了个人的烙印,而永远保持对新理念的原创性思维,是新理念生命力的保障,是教师个人教学生命的保障,是新课改的内在需求。

新理念,不能看作是客观规律或圣人的教训,不能不允许个人批评和推敲,只有宣扬、传达或搬用的份儿。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地理解,千篇一律地执行,那么,作为新课改核心的新理念,其本质性内容就会s缺失,那么课改就会失败,教师个人的教学生命也必将消失殆尽。歌德曾说,最具有民族性的才最具有世界性。我想说的是,最具有个性的才最能揭示新理念的本质。

永葆青春的理念,是一个没有终极的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用实践来检验、丰富的个性化过程。

缪塞有句名言:“擂一擂你的心吧,天才就在这儿!”每位教师若都用自己不懈的实践阐释新理念的本质内容,那么,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诗意的局面,也许并不是不可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