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不犀利的《吐槽大会》即将沦为别人吐槽的对象
网视导读 :《吐槽大会》的“吐槽”二字越来越不明显,一方面是迫于当下国内环境,另一方面也应归咎于团队将重点放在了网络段子的挖掘而忽视了嘉宾真正的槽点,观众看到的多是一些隔靴搔痒的尬黑,甚至嘉宾的互相宣传。
新一季的《吐槽大会》来了,毫不意外,综N代一代不如一代的魔咒并没有打破。第三季的《吐槽大会》没有迎来开门红。主咖王力宏说:“你们吐槽我的点,微博上早就见过,我根本不在乎,因为每一条我都举报了!”同样,《吐槽大会》第一期的槽点也多是一些没能炒出新花样的陈年旧菜。
第一季的《吐槽大会》因“新颖”的节目形式、受争议的明星吐槽和在敏感尺度间的游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圈了不少粉。但第二季,渐渐呈现出一种很尴尬地小心翼翼在损人的效果。
第三季第一期播出后,观众们的一致动作是去搜节目中多次被“吐槽”的王力宏的某一首歌。
而除了王力宏,臧鸿飞吐槽说为什么自己的新歌不行,因为MV主演是李诞和池子;陶喆吐槽王力宏音乐的同时不忘强调自己要出新歌了。并且某个嘉宾的槽点被多次使用后真的要笑不出来,比如王菊的碧昂丝梗、菊话宝典。
而致力京剧宣传的王佩瑜出现在吐槽大会的舞台上,却因为京剧的地位受到了大家的一路追捧。当然,不是说推广京剧有错,只是来吐槽大会不都是接受Diss的吗?
京剧是国粹,但国粹就不应该与时俱进吗?为什么要让观众去适应京剧,而不是京剧顺应时代发展?王老板带着京剧来到吐槽大会,听到的不应是京剧发展的弊病吗?结果听到的却还是大片和谐之声,那么这跟她去任何一个流行综艺宣传京剧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而李诞、池子二人毕竟在这个节目游走多时,比嘉宾们也更加游刃有余。李诞对陶喆PPT事件的吐槽可谓将舞台点燃了起来,池子明着吐槽热狗实则暗讽。
可是吐槽稳准狠的李诞却在镜头扫过时举起了自己的新书。这不禁让来看吐槽的观众涌起一股想要吐槽这档节目的想法。
李诞曾说《吐槽大会》第一季是赔钱的,第二季争取做到不赔不赚。那么到了第三季是不是就要来挣钱了。
挣钱当然可以,但是知乎有位网友的话很恰当:摘果子,没问题。但别把整棵树刨了。
回想第一季的嘉宾都有哪些,都说了些什么?当时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曹云金,也正好说的是那些风口浪尖的事。当周杰成为开山“鼻”祖之后甚至有网友自己列出了“求上节目”的嘉宾名单:文章、杨幂、谢娜、张杰、林志玲、郭敬明、袁姗姗……
相比之下,王力宏这样的嘉宾可吐槽的点的确是太少,但第一期这种全场表面吐槽实则暗夸的行为莫非是要让这档节目沦为洗白大会?
当然,《吐槽大会》有一点比较值得表扬的是它的原创性。虽然节目形式模仿Roast,但是,最起码段子是原创。
公允地说,在中国推出这样一个节目(尤其是第一季),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因为“正面吐槽”这个事情本身,和中国的国民性是相悖的。我们的民族讲究谦逊、缄默、有礼,凡事讲究颜面,对别人的性格或行为纵使不满,也很少会当面指出。
所以这是《吐槽大会》第一季掀起热潮的原因。这种正面刚的形式确实给一向考虑中庸、和而不同的中国人带来了冲击。
然而看的多了就发现,节目完全没有把握住“吐槽”的精髓,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网络段子。而这离不开幕后强大的编剧团队。
这就使得节目名不符实,成为了段子手的背稿演讲,并且很多明星眼睛不离提词器,实在是太影响观看体验。
在吐槽的内容上,节目中展现的根本不是槽点,而只是一些江湖上流传多年的老梗,毫无创新。翻来覆去的点也就:没名气,长相,身高,肤色,没才华,脾气爆,情商低。
当然,这与我国的大环境也有一定关系,美版话题涉及的敏感度很高:恐怖主义、黑人其实、残障并且张口就来。2011年还请过川普。相比之下,《吐槽大会》话题就太小儿科了。
并且,第一季第一期尺度稍大一点儿就惨遭下架。所以,收敛了很多之后,有些话题没法说就只能硬凑槽点,尬黑了。但面对国内环境,已经走到第三季的节目组还是应该带着镣铐跳舞,思考如何在政策红线之内将节目的“吐槽”二字发挥到极致。而不是致力于段子的挖掘,凭借着之前的热度圈一波新粉让嘉宾洗白之后就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