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哥窑瓷器,你有多少不知道?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传世的“宋哥窑”迄今为止未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在《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 室陵寝的随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瓷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哥窑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代,大概是说宋代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烧窑,生一烧的就是哥窑,生二烧的就是弟窑,也就是龙泉窑。然而宋代没有章家兄弟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发现关于他们的实物证据,所以也是可疑。
裂纹(开片)是哥窑最典型的特征,而哥窑苦心研究烧制的瓷器裂纹风格不一,颜色较深的裂纹被称为铁线;而颜色较细,浅的裂纹被称为金丝。所以在当时的陶瓷界内,拥有着“金丝铁线”的美誉。除了哥窑烧制的瓷器,全国各地并没有类似金丝铁线这样风格的瓷器,因此一时间,这成为了哥窑最典型的特点。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则进一步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七修类稿续编》距《浙江通志》成书仅相隔5年,在《浙江通志》记载的“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章生一、生二兄弟为南宋时人,并说“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这是见到的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为南宋时人的最早材料。明代嘉靖以后对哥窑、弟窑的进一步演绎,大都来源于此。
在哥窑瓷器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不少龙泉产的哥窑,本来人们都以为龙泉就是哥窑的产地了。但后来又发现了少量与龙泉哥窑不同的瓷器。这类器物黑胎开片,釉色有炒米黄和灰青两种;纹线为黑黄相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丝铁线”。由于这类器物只是在个别博物馆有少量收藏,却不见于墓葬出土,因此称其为“传世哥窑”,而龙泉所产的哥窑称为“龙泉哥窑”。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无法探寻产地的哥窑就是指“传世哥窑”。
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刊《至正直记》,记述作者于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