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戴成有作品赏析
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3年调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负责创建美术专业并任教,长期主管美术教学工作。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山水、人物、花鸟兼擅,以大写意瑞雪山水独具特色而广被认知。先后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等众多国家级专业展,并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名展、精品展,荣获各类奖项。作品被《美术》、《中国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江苏画刊》、《书画艺术》、《当代书画名家》、《当代美术》等各类专刊刊发并收录入各类画集。多幅巨作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中心,中南海,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展藏。其中《北国风光》展示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长白山》展示于中央领导办公区。201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戴成有》大红袍画集。
自1990年起先后多次赴美国、英国、丹麦等国讲学、举办个人画展。被聘为印第安那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南伊利诺伊大学美术与设计系访问教授。香港《大公报》、英国BBC电台、欧洲《凤凰卫视(微博)》、英国无线电视台、《星岛日报》等国内外传媒多有报道。
戴成有大写意瑞雪山水研究
孙喆 孙筱乙
今年77岁高龄的戴成有教授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本土开创的大写意瑞雪山水,对于当前中国画的创作有着深远意义。
雪景山水是中国画家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遗产。雪景画自东晋时期出现到唐宋时期的兴盛,再到明清时期的继承发展;从早期倾向于写实的淡彩雪景画到注重表现意境的水墨雪景画,无论在绘画技法还是在画面的表现风格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戴成有教授以时代精神文化为底蕴,以关东瑞雪为对象的大写意瑞雪山水是对传统雪景山水的继承发展,开创了以大写意成功表现瑞雪的先河。
大写意瑞雪山水是指以关东大地瑞雪为题材,以大写意笔墨技法为手段,以塑造关东瑞雪山水为特征,以彰显时代精神为内核的画作。瑞雪与经过阳光长时间照射渗化冻结的冰雪不同,它洁白轻盈有随风弥漫之势,常使人产生亲切感。
一、戴成有教授雪景山水的基本特征及创作历程
(一)戴成有教授雪景山水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戴成有教授雪景画的系统研究,可以总结三个基本特征。
1、以关东瑞雪为表现对象,提升水墨表达魅力。戴成有教授的画面中往往是远山层峦衬托前面的松林雪野,表现的是辽阔空间下的关东瑞雪。这是一种突破,一是突破历史上所绘关内之雪的局限,将主题聚焦在关东瑞雪上;二是突破前人雪景多小景或竖式构图的范例,构图以横式为主,着眼大场景的描绘。历史上关东作为边外之地,处于中原文化边缘,传统中国画对关外风情的表现比较匮乏。关内画家多集中在江南,即便史上所说的北方画家,也是指当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画家。他们无缘于关东的鹅毛大雪,也就谈不上表现极寒天气中的瑞雪。近代用特殊技法表现冰雪盛行,而着眼大写意瑞雪山水的表现并取得突破的却鲜见其人。
2、以大写意水墨为表现形式,彰显中华文化底蕴。戴成有教授创新了关东瑞雪的表现形式。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瑞雪的浪漫静谧、雄浑畅达准确展现,这种富有传统韵味的大写意瑞雪山水令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
历代画作中,以大写意表现人物、花鸟、山水等各种题材的并不鲜见,唯独没有人用来表现雪景。那些历史上的经典雪景如古代范宽《雪景寒林》、夏圭《雪堂客话图》、郭熙《雪山行旅图轴》,明唐寅《柴门掩雪图》、元曹知白《雪山图》、元黄公望《快雪时晴图》、近代爱新觉罗·溥儒《四时山水图册》、吴湖帆《范华原万峰积雪图》,多是工笔或兼工带写的小写意作品。
3、以时代精神为表现内涵,形成独特面貌。戴成有教授的大写意瑞雪山水作品,与时代精神相贯通,展现着广阔旷达、高洁质朴、豪迈雄浑、博大深厚的意境,具有一种广博美。
古代雪景画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融合的产物,在儒释道思想文化影响下,前人雪景所传达的情感以孤独、宁静、清新、禅韵等意境为主,多集中表现画家个人的人格精神世界。与传统雪景山水相比较,戴成有教授在个性展现同时,更倾向对中华文化艺术化的彰显和传达。他笔下的雪具有酣畅淋漓、挥洒超逸、大气浑然的特点,这是在精神境界上对前人的超越。
二、戴成有大写意瑞雪山水成因解读
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戴成有教授兼收并蓄创新求变,他借地以为雪,用留白法来塑造关东瑞雪圣洁博大的神韵。戴成有教授对大写意的纯熟驾驭,使瑞雪神韵得以在他笔下展现,总结戴成有教授的瑞雪山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八十年代末到2000年前后的探索期。这一时期是他涉猎雪景山水,进行广泛探索、积累经验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绘画材料、工具、手段上进行尝试与创新,作画过程中用喷壶喷淡墨、在需要留白的地方进行遮挡,用矾水调墨色、用揉纸法形成特殊肌理,采取浓破淡、淡破浓和积墨法强调墨韵。这一时期的雪多是为衬托画面的主题人物而存在的,在画面构成上雪景占画面大部分的空间,人物在某一局部。在处理技巧上,墨的冲、积、破形成大面积的墨块与淡墨大笔触的皴擦相结合,形成总体上的“虚”。这种“虚”与局部人物相对精细刻画的“实”形成对比,从而揭示主题。从1987年《冷气寒山》、1994年《茫茫雪原》、1999年《边塞风雪》等作品中可以充分感受他的这种实践。
《茫茫雪原》1994年
2、2000年前后到2010年前后的突破期。这一时期他集中精力在雪景山水上创新突破,在工具、材料、技巧方面自由挥洒,无所不用其极,形成一整套技巧、方法。他借鉴撒盐法,将宣纸铺在撒盐的画毡上作画。在绘画过程中,突破固有中国画色彩,运用丙烯加墨产生的灰调子为作品增添自然的神秘,这种“透明灰”丰富了墨色的变化。用浓墨破色,在色、盐与重墨间渗化形成独特的肌理,使雪山、雪松灵动自然。在操作时,用电吹风控制渗化,甚至用笤帚来点重墨表现雪后的松树。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数以雪景为主,画面中的物象相对具体,远山衬托雪松、雪树、雪村,虚实相衬间使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层次更加丰富,从而使雪给人以洁白松软的感觉,整体上形成博大雄浑的关东气派。在留白的位置,他往往以虎、鹿、行人等作点缀,使画面更加空灵而富有生机。这一时期代表作有2004年《抱朴》、《关东小雪》、2005年《抗联日记》、2006年《冬眠》、2009年《山之舞》、《北国风光》等(附图12-16)。
《关东小雪》2004年
《长白神韵》2010年
3、2010年以来大写意瑞雪山水形成期。这一时期表现技巧逐步成熟,除雪景外,雪景与人物相结合的作品更加具有精神内涵的承载力,绘画由技法探索转向理论提炼和思想升华。在这一时期,戴成有教授画雪的技法复归单纯,不再用盐,而是更注重以传统笔法在“透明灰”底色上的皴擦点染。用墨多从平淡入手,追求笔墨的清新韵味,大胆泼墨,细心收拾,直至把山水的水墨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使他笔下的雪更加通透自然。
这一时期的画作适应厅堂等公共空间展示的大幅作品较多,画面中用笔用墨更加自由灵活。在技法求简,物象求减的同时,更加注重用不同的笔法塑造瑞雪覆盖下,不同物象间的细微差别。据统计,他雪景中的树有十几种变化之多。他借鉴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理论,注重画面的黑白经营、虚实相生。强调以无形之象,无形之气,使分散的布白活跃起来,形成富有神韵的雪,形成“留白贯气”的特色。他大胆地在作品中使用远处雪山、近处绿树的处理方式,使画面生机盎然。在画面中出现的长白山天池、高铁、塔架、建筑等形象,增强了时代感、提升了作品的人文内涵。
这一时期关东瑞雪在广阔旷达、高洁质朴、豪迈雄浑、博大深厚的基调中注入了喜悦、苍茫、壮丽、神奇的情感。典型作品有2010年《长白冬韵》、《日月同辉·月》,2013年《明月》、《圣水》、《天池》,2016《长白银辉》。经过多年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形成了“透明灰”为基调的笔墨语言,构筑了“留白贯气”的写意范式。
戴成有教授特色鲜明的大写意瑞雪山水,广受好评,《希望小学》入选全国美展,《长白笼月图》入选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红松林》参加关东画派进京展;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军委礼堂等相继收藏展示其作品,《北国风光》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四楼展藏,《长白山》在人民大会堂委员长会议室门前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