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课堂】散曲对仗的惯例
讴阳诗词课堂
国艺
对仗(也称对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修辞形式,早在《诗经》等先秦诗作中就已出现。沈约著《四声谱》提出声律论以后,对仗成了律诗的一项基本规则。至宋词之后,由于句式长短不一,对仗的形式趋于变化。散曲作为格律诗体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也讲究对仗。这应该是由曲律所定的,也是由格律体诗词衍变而来的。如查德卿《【越调】柳营曲·江上》:“烟艇闲,雨蓑干,渔翁醉醒江上晚。啼鸟关关,流水潺潺,乐似富春山。数声柔橹江湾,一钩香饵波寒。回头观兔魄,失意放渔竿。……”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对耦》中说,“第九句第十句第十一句为三对”,即救尾对,这就是规定的对仗。实际上,第一二句和第四五句都用了对仗,虽然合乎元曲大多数作品的实际,即曲律所要求,但《中原音韵》并未注明“应对”。这说明,曲谱如何确定用对仗,有时注明“应对”,通常又不标明,仅以曲谱中所引曲文为准。也就是说,曲文对仗的地方就是曲律要求对仗的地方。
有点规律的是,一般情况下,两两相对的地方,即连着两个两句为对的地方常用对仗。如【南吕·一枝花】一二句、三四句分别对仗的占绝大多数。朱庭玉所作“慵铺翡翠鬟,懒晕胭脂颊。寸心开愁万缕,恨千叠”,第一二句对仗,三四句除了“寸心开”也是对仗的。无名氏所作:“春英低画阁,梅瓣琼英落。晓光浮绿野,草色翠纱娇。”“琼英落”对“低画阁”,“翠纱娇”对“浮绿野”,当然这属错综对。还有就是出现鼎足句的地方,也要用对仗——鼎足对。即三句一组互为对仗,似鼎而立,是元曲中大量的、常见的对仗形式。如马致远《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秋风瘦马”。其套曲《双调·夜行船》中的鼎足对就更多了。如果该用对仗不用、不该用对仗用了,这叫失格。失格就是违背曲的格律。总之,曲谱中所引用曲文对仗的地方、两个两句为对和有鼎足句的地方,可以说就是曲律要求对仗的地方,写作时应该遵守为要。但也应知道,曲的对仗不是很硬性的规矩,还存在一些例外。这是因为曲谱本身有局限性,存在一些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加之当时有的作者不想因文害义去强求对仗,所以这些例外又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观点是,遵循元曲众者所取,即符合元代诗人大多数作品的实际即可。
关注
关注我们
原创制作 《国艺副刊》
《国艺副刊》微信平台编辑部
顾问:徐剑星 陈明秋 谭五昌
郑允钦 张 炜
主编:欧阳滋生
编委: 金镯 念红 静宜
本期讲师: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