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谲云诡的明玉
本期是“首都博物馆玉器系列”第8期。开始请你欣赏明代玉器。
首都博物馆藏的玉器以明、清两代为最多。这和明清定都北京有关。所以如果你喜欢明清玉器,去首都博物馆参观是好选择。
玉器到了明清,已是彻彻底底的民俗化了,宫廷和民间都大量使用玉器,所用的主题也高度趋同,不同的只是工艺的高下精粗而已。
明代的玉器是非常有特点的,喜欢古玉的人可能会听说过一个词“粗大明”,说的是明代玉器工艺比较粗犷,不很精细,比如坨痕边角在后期不做打磨处理,保持原来锋锐的状态等。
如果和后期,比如清代的玉器相比较,你会发现清代工艺就讲究精细,玉器的成品会把加工的痕迹都打磨掉,处理得光滑平整。
明代 白玉火焰纹梵文饰
首都博物馆藏
有没有联想到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元末明初的朱元璋(诛元璋)也是教众哦!
但是,在你参观首都博物馆时,你会发现明代的玉器其实是可以根据工艺的精细程度粗略的分成两个流派的,一种就是大家常说的粗犷派——“粗大明”。另外也有非常精细的作品,我把它们叫做“处女座派”。
明代 青玉龙纹佩
首都博物馆藏
这件就把加工痕迹都打磨掉了,是精细的“处女座派”。
这也许就是看博物馆的好处了,书上说的,再结合自己实际看到的,知识体系才会更加完整。
仅仅从工艺的精粗,我们就能发现明代玉器有各种不同流派,如果你再进一步观察和分类,就会发现,明代玉器还有一个特点是比较自由奔放,各种艺术风格都有,绝大部分显得非常有想象力,你能通过它们看出几百年前制作这些玉器的工匠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艺术追求。这和明代之前之后的时代也都很不一样。
比如战国、两汉,那时的玉器限制在王室和贵族使用,所以工艺都有严格规范,审美取向更符合这个人群的要求。
再比如宋代,帝王的美学水准高,规定严,也影响到民间,使得同时代的艺术品包括玉器也有非常一致的审美取向,水平是高,可惜也没了个性。
又比如之后的清代,以乾隆为代表的帝王用自己强烈的个性给那个时代的玉器赋予了强烈的个人审美趣味,比如追求华丽、富贵的感觉,也就丧失了个性。
明代可能因为开国皇帝文化修养不够,在审美上放的心思少了,反而导致民间艺术家们百花齐放,充分的展示出自己的品味与个性。
所以我在欣赏明代玉器时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奇形怪状、波谲云诡,不信请你往下欣赏!
明代 白玉鱼形佩
首都博物馆藏
很有个性的一条清瘦的鱼。
明代 白玉鱼形佩
首都博物馆藏
这条又显得很憨厚~
明代 白玉飞天
首都博物馆藏
飞天在唐代很流行,比如敦煌的壁画里常见,另外也有玉雕艺术品,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那件精彩绝伦!
这件大概是向唐代致敬吧?不过加入了明代工匠自己的风格,显得比较安逸,飞天整个就是趴在云上的,不像唐代那样凹造型。
唐代 白玉飞天
上海博物馆藏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明代 白玉童子
首都博物馆藏
这种手持莲花的玉童子在宋代最多见,这件大概是明代工匠向宋代致敬。当然,也加入了浓浓的明风,整体形象远看像个小老头,手持的莲花大概是摘下来太久,所以耷拉下来了。
怎么样?是不是对明代玉器有了点感性认识?
风格高度不一致,大概就是明代玉器最大的风格~
祝周末愉快~
“首都博物馆藏玉”系列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