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银川这座城:少年文艺,刘岳华,书架,我的父母亲


“春天到,春天到,全国人民齐欢笑,敲锣鼓,放鞭炮,社会主义就是好!”

其实这就是我最初写的诗,如果记得不错的话,应该是在四年级。

可是我这首不算诗的诗诗居然还上了学校的黑板报。那会学校的黑板报其实就是在大家经常要过的路边的教室墙上。

那几天我很激动,几乎每天都要偷偷地在黑板报下站一会,看自己的名字,心里砰砰的跳。这算是我发表的第一首诗吗。

不过后来,学校的黑板报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我的名字。

我也开始喜欢读书了。

虽然要养活三个大半小子,家里经济负担很重,父母的工资不高,但是母亲还是给我订阅了很多文学类的杂志,譬如《少年文艺》,《儿童时代》,还有《儿童文学》。当时最盼望的是母亲下班回来给我带那几本订阅的杂志回来,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至今都能想起来。

印象很深的是,那会石嘴山市,大概是在1980年,出了一个得了小儿麻痹症的女作家刘岳华,坐在轮椅上写作,像张海迪一样,是我特别崇拜的偶像。少年文艺上经常登着她的事迹和童话,每次杂志来了,我都是先看她写的童话。

大概是2012年吧,我终于见到了这位少年时代的偶像,在银川市一次文学会上,在银川见到了她,聊的很开心。还约好了再次见面。可是没想到当年她就在北京去世了,至今感到很遗憾。


说起来,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关于读书,都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小学时,母亲能给我订几本杂志就不错了,想买小人书,也没多余的钱。

那时石嘴山市大武口的新华书店门口经常有摆小人书摊的,应该是2分钱看一本。就这样,我还是没钱,咋办?就找个同学,每人花一分钱,合在一起看。后来就想办法,捡废铁卖钱后买小人书。这时,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好起来了,父母会给买几本,就这样,自己的小人书也越来越多了,就找个木箱子藏到床底下,当做宝贝一样。

记得那时候看的小人书,大都是《西游记》、《水浒传》啥的,还有《三毛流浪记》,《东周列国志》。

至于接触真正的书,还是《三国演义》,二年级回河南农村老家,那个地方属于南阳市管辖,唐河县郭滩镇。

回到老家,看到不知是谁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三国演义》,自己认识的字并不多,却捧着这本书昏天黑地的看了起来。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时对里面那句话实在是看不明白,但也还是似懂非懂地读下去,很多字都不认识,就猜着读,囫囵吞枣地居然把这本油腻的翻得边子都卷的不成样的《三国演义》读完了。



父亲看我喜欢读书,也挺高兴,就经常给点零花钱让我去买书。我的书从小人书开始,再到大部头的书,就慢慢多了起来。

上初中那会,自己的书竟然装了好几个箱子。

父亲就打算给我做个书架,那时候,人们做家具都是找从外地来宁夏的浙江木匠来做。

做个啥样的书架?

父亲就带我去厂里一个工程师叔叔家里,准备照着他家的书架样子做一个。

到了这位叔叔家,我却忘了书架的事,眼睛被书架里的那些书书牢牢定住了。书架上,有一本《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选》特别吸引我。

上世纪80年代,宁夏地处偏远,交通也不发达,想要找一本字典都难。

但那会人们的读书劲头特别高,新华书店只要到了什么新书,很快就被买走了,记得当时还出现过排队买《辞海》的场景,为了买书,人们还要托关系,走后门。

我所在的军工厂,知识分子很多,喜欢读书,所以他们就托厂里送货的卡车司机从北京带字典,带书回来。

那个工程师叔叔是从北京来宁夏工作的,他家里的书大部分我都没看过,所以就非常羡慕。

现在想起来,很感谢父亲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当时父母亲工资不高,却要经常带我去书店买书。

有一次去书店,母亲骑自行车带我去买书,我们娘俩过马路时差点让一辆大卡车撞倒,司机下来把我们一顿臭骂,母亲的腿都软了,在马路边坐了半天。现在一提起这事,母亲就掉眼泪。

记得刚到银川那会,一次宁夏电视台给我做专题节目,母亲又提到这事,哭的稀里哗啦的,控制不住。

有父母的支持,所以等我到高三时,我的书已经有了好多,父亲又专门找木匠做了一个特大的书架,这个书架还一直在大武口我的父母家里,因为太大,我都没办法把它拉到银川。每次回去看到这个大书架,我就会想起已经去世的父亲。

再后来,我上学,上班。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大书房,为了书架的问题,父亲很是费了劲,他亲自带着做铝合金钢窗的表弟,连着干了半个月,我的书房自此有了锃亮崭新的铝合金书架,那些书也就有了落脚地。那些年,觉得自己很幸福,上班下班,读书写作,和朋友们在书房交流,有的时候会谈一夜而不知疲倦。

有时会想,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快乐幸福还是其他?我觉得的确是这样,但也不全是如此,对我而言,书给我带来的应该是爱,父母的那种深深的浓浓的爱,这种爱是无声的,却带着奔涌的力量,让我们成长,也让我们陷入怀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