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痛苦上瘾的人,为何不允许自己快乐?
一个17岁的花季少女,曾经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每天最热衷的事情不是学习,不是玩游戏刷手机,或者谈恋爱交朋友,而是藏她的刀片。
那把刀片被她从家里带到学生宿舍,又从宿舍带到家里。每一次藏匿都极其用心,消耗了她很多精力。
这么做的原因,是她要确保自己想要划手腕的时候有刀片可用,还要确保不被家人、老师、同学们发现。
现在不用藏了。她说。
我问为什么。
她说:因为它不再是秘密了。
划了两年手腕的她,不满足以这种方式伤害自己,升级到自杀行为了。她曾多次试图自杀,都因被人发现而获救。
她对自杀的态度很矛盾。她纠结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她妈,她妈跟她发过狠:如果你哪天真的自杀了,我立刻跟着你去死。
自杀几次之后,她休了学,回家待着。但她心中依然痛苦,动不动就拿刀片划自己手腕,可悲的是,家里人竟然都心照不宣地默许了。他们实在拿她没办法,对她的要求已降到最低:只要你活着就好。
所以她的刀片再也不用藏着掖着了。
她卷起袖子让我看胳膊,密密麻麻的伤痕,触目惊心。
我说:如果你妈妈看到这些伤口,该多心痛啊。
她笑了:不会的。我妈妈看到过。您知道她怎么说吗,她说我真羡慕你,敢对自己下狠手,妈妈也很痛苦,有时也想划自己几刀,就是不敢下手。
我听了有些难以置信:你妈妈真是这么说的?
她一脸无所谓的表情:是啊。她都习惯了看我这样。
我说:拿刀片划自己的时候,你疼不疼?
她露出兴奋的笑容:不疼,一点都不疼。不但不疼,感觉还特别爽。
她仰头做出回味、陶醉的表情:当刀片划进皮肤,鲜血涌出来的时候,真的非常痛快。心里一下子就不难受了。
她的咨询结束后,她妈跑来问我:我女儿会不会真的死掉,我们该怎么办?
我说:她有强烈的自杀意愿,很危险。建议父母也去做咨询,以更好地配合孩子的治疗。
她木然摇头:想自杀的又不是我。
这个妈妈的话和她刻板的表情,让我对这个女儿的自残行为有了更多理解。
一再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觉得疼痛,说明她离自己身体的感受还很远,身体长期处于未激发状态,钝感强烈,只有通过损伤它的方式才能证明自己还活着。
这样的孩子,往往在依恋关系中出了问题,在被养育的过程中可能没有被当作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来对待,所以他(她)们只能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才有可能唤醒麻木冷漠的父母。
对自残自虐上瘾的人,大多以这种方式获取关注,寻求存在感。
以痛苦来获取安全感
还有一种对痛苦上瘾的人,是为了获得恒常不变的安全感。
听上去有点矛盾,一个人的安全感,竟然要通过痛苦的方式去获得。
一位中年男性来做咨询,他的家庭生活最近发生了很大变化,妻子提出离婚,且已跟他分居。
这个变化对他来说实难接受,因为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优于同龄人,自己事业成功,婚姻幸福,孩子乖巧听话,家庭生活美满富足,这些都是他一直以来的骄傲。妻子提出离婚,简直像扇了他一耳光,把他良好的自我感觉给打掉了。
他不同意离婚,妻子说,先不离婚也行,你去做心理咨询,我看看效果再决定要不要离。
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有点生气,身子微微发抖:我完全是被逼着来的,我也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他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只是他并不认为那个问题有多严重。
一个月前他过生日,一家人到餐厅吃饭庆祝,只因妻子的一句话,他当场翻脸。
妻子跟孩子说:快祝爸爸生日快乐。请爸爸多多挣钱,以后送你们出国留学。
妻子的话令他脸色大变:钱钱钱,永远都是钱钱钱!
妻子吓一跳:我开玩笑的。
他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掷,愠怒地说:你心里这么想的,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这个家就靠我一个人挣钱,你啥也不干,就知道提要求,还有你们......
他用手指着两个孩子:你们两个就知道吃喝玩乐,跟同学攀比。学习成绩那么差,我就是有钱供你们,将来你们也上不了好大学。还想出国留学,做梦吧。
妻子愕然望着他,气得说不出话来。
女儿脸皮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原本其乐融融的生日聚会不欢而散。
提离婚的时候,妻子跟他说:我知道你很辛苦,不容易,但我也挺压抑的。这些年你总爱发脾气,尤其是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你总有本事让大家都不高兴,就像我们都欠你的。
妻子的话点醒了他。他仔细回想,发现自己确实在许多重要的场合失控发作,把聚会的气氛破坏得一干二净。事后他也后悔,也道歉,但到了下一次依然如故。
他说:我好象不允许自己高兴,也不允许家里人高兴。
在他从小到大的记忆中,家里很少有安静和平的时候,父母总是吵架打架,节假日也不例外。他们就像两匹失控的野马,任性地尽情地宣泄自己恶劣的情绪,从不顾及孩子们的感受。他小时候能精准地预测父母吵架的时间,甚至在潜意识里盼望他们赶紧吵起来。如果他们有几天不吵架,他反而惴惴不安,担心会有更坏的事情发生。
他痛恨这样提心吊胆的生活,多次发誓不再重复父母的命运,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中活成了父母的模样。
对他来说,痛苦是生活的常态,他已习惯待在那个痛苦里,从中获得熟悉的安全感。每当他身处开心快乐的环境,就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不真实,他害怕如此陌生的体验,害怕自己如果太高兴了,可能会遭遇更大的惩罚或不幸。
追求痛苦也同样重要
我有一位女来访者是高中教师,她热爱心理学,喜欢看相关书籍,也喜欢思考,自我探索的愿望非常强烈。
当初她做咨询是因为抑郁,咨询后她状态好了很多,从之前的无法动弹到积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她经常自我觉察,有新的发现就会在咨询中谈论。
有一次她说:我发现只要我享受了生活,比如我去旅游了,玩得很开心,或者在别的事情上满足了自己,随后就会情绪低落,好象又回到了抑郁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我问她如何看待自己享受生活这件事。
她说:享受生活主要是想补偿自己,那个过去很辛苦的自己。但享受完以后我又会内疚,觉得自己怎么能过得这么好呢。有时我甚至有点恐惧,就像要从很高的地方摔下来似的。
从小在艰难环境中长大的她,一旦享受生活,就会引发心理冲突。对她来说,享受生活意味着打破了过往的生活模式,也意味着背叛了父母。因为她享受的,是父母从未享受过的。每一次享受生活之后,她必须通过让自己痛苦的方式,来减轻内在的愧疚感与不配得感。
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表达祝福时常常说“一定要快乐”之类的话,追求快乐成了很重要的人生目标。
对很多人来说,追求痛苦也同等重要。
一些人喜欢反复咬指甲、撕扯伤口、拔毛发,一些人任由自己沉浸在痛苦的回忆里,跟祥林嫂一样,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回味、复述,还有一些人会无意识地制造各种不愉快,破坏原本温馨美好的生活,这都是主动寻求痛苦的表现。
对习惯痛苦的人来说,痛苦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让人上瘾的。
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他们依然惶恐不安,等待着痛苦的降临。当痛苦真的来到,他们又生气又释然:我想得果然没错,它又来了。这才是正常的生活。
他们时时刻刻活在担心忧虑里,从不允许自己真正开心:反正痛苦迟早会来,现在开心也没有用。
这一点有时也体现在咨询中,一些来访者会在症状好转的时候突然中断咨询,相比过去的痛苦,可能会好起来的现实更令他们害怕。他们宁愿继续待在痛苦里沉沦、煎熬,不断重复过往的模式,也不敢从痛苦中逃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