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互相对比的话,哪边更强?

因为《三国演义》的贡献,三国时期的文臣、武将们的知名度都很高,基本能说是耳熟能详。

因为熟知,大家也乐于探讨和研究,各种对比在网络上到处都是,如诸葛亮VS庞统、郭嘉、司马懿等等,赵云VS吕布、典韦、许褚等等。

本文也聊一聊这方面内容,对比的对象是两个五,即蜀汉“五虎上将”(其称呼来源于《三国演义》)和曹魏“五子良将”的对比。

备注:本文对“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的对比,不是比演义中大家喜闻乐见的武力值,而是以正史《三国志》中的记载为依据来判断。

一:‍在各自势力集团中政治地位‍的对比

毫无疑问,“五虎上将”在蜀汉政权中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五子良将”在曹魏政权中的政治地位。

关羽、张飞、赵云都是蜀汉势力集团中的元老,是有创业股份的股东。

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的左膀右臂就不用多讲了,赵云也不是孤身投靠刘备的,刘备躲在袁绍军中,寄人篱下时,赵云曾偷偷帮助刘备重建势力。

《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的记载: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这一批人是刘备后来在汝南给曹操捣乱,以及跑到新野落脚的重要班底,全是赵云招揽来的。

马超曾是一方诸侯,刘备称王时,给朝廷的上表中,马超高居第一。

因此,这四个人在蜀汉政权中的政治地位,是处于曹魏阵营中的“五子良将”们无法比拟的。

张飞在蜀汉可以做司隶校尉(监督京师和地方的主官,除皇帝外,什么官都管),赵云可以做中护军(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但“五子良将”在曹魏阵营中,是绝对不会允许他们担任类似重要官职的,“四征将军”大概就是他们的职业天花板了。

如张郃,混成三朝元老后,魏明帝曹叡给他筹功时,宁愿给他“征西车骑将军”这样的双将军号,也不愿给他多增加一点权力。

只有老黄忠在蜀汉集团内部的资历略差,“五子良将”们大概能和他比一比。

因此,各自集团内部的政治地位对比,“五子良将”完败,“五虎上将”对标的是诸曹及诸夏侯氏。

二:在各自势力集团中军事地位的对比‍

这个对比不是比战绩,而是对比因政治地位延伸出来的,在军队体系中地位的对比。

直观一点表述的话,就是看谁能带的兵多。

在三国时期,君主们都无比重视兵权,麾下将领能被允许统帅多少兵马,最能体现其军事地位的高低。

先说“五子良将”,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曾统兵最多的是于禁和张郃。

于禁早前曾被曹操高度信任,在关羽率军北伐襄、樊时,曹操派于禁统领七军去援救曹仁,兵马数量共计三万余。

另外张郃曾两次统帅数万军队,一次是夏侯渊被黄忠干掉后,张郃临时被郭淮等将领推举为军中主将,短暂指挥过汉中一线的曹军,数量至少也有二、三万(他本人当时直辖的军队数量是五千)。

另一次是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时,魏明帝急召张郃前往援救,授予他统帅超过三万数量兵马的权力,《三国志·张郃传》中记载: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

“五子良将”中最能打的张辽,在合肥硬抗孙权时,麾下能指挥的军队数量不过七千,这其中还包括乐进和李典直辖的兵马。

“逍遥津大捷”后,曹操为了筹功,才给张辽增加了一些军队数量,但让他直辖的军队数量不会超过万人,还不如电视剧中打平安县时的李云龙团长。

《三国志·张辽传》中记载: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徐晃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奉命救援樊城,除自己直辖的数千军队(不超过五千)外,曹操陆续还派出十二营兵马给他指挥。

关于这十二营兵马有多少数量,网上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十二营兵马加上徐晃自己直辖的部队,数量也不会超过于禁统帅的七军。

至于乐进,带过的兵马数量就更少了,不会比张辽更多。

再来看“五虎上将”,马超曾统帅联军十万抗曹,投奔刘备后,政治地位会高高捧起,但军事地位会下降,给他的兵马不会超过关羽、张飞、

赵云一直干的是护卫的活,最早曾是刘备军中“主骑”,在北方时的刘备能有多少骑兵?这个数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赵云单独统兵出战的记载就两次,一次是“汉中之战”时配合黄忠,一次是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两次都是打辅助,其统帅的兵马都不会太多,数千而已。

黄忠归降刘备后,因“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一直是被当成冲锋陷阵的炮灰使用的,他能统帅的兵马不会超过赵云出战时统帅的兵马。

以上马超、赵云、黄忠三位,在为蜀汉征战时,曾统帅的兵马数量,应该是低于“五子良将”中的于禁、张郃、徐晃的,最多跟张辽相当。

“五虎上将”中,统帅兵马最多的,还得是关羽、张飞。

关羽北伐襄、樊时,统帅的军队数量是三万余,加上留守老巢的部队,他镇守荆州时,合计统帅的军队数量应该在四万多,不超过五万(再多估计凭他管理的荆州也养不起)。

张飞在“汉中之战”时打张郃,统帅的军队数量是一万多,后来带着马超、吴兰、雷铜等打曹洪,兵马合计估计也有三万。

刘备称王及称帝前后,他被安排在阆中机动,掌管的军队数量不超过关羽,但应该多于汉中魏延,我估计在二万到三万之间。

统帅军队数量整体对比的话,除关羽突出一点,“五子良将”似乎略超过“五虎上将”。

但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五子良将”中的于禁、张郃、徐晃,在指挥超过万人以上军队作战时,其指挥权限都是临时的。

如张郃,他准备去援救陈仓时(诸葛亮其实没打下来),曹叡给了他三万禁军,打完仗肯定是要还回去的,不会给张郃长期领导。

再如于禁、徐晃,他们去救曹仁,同样是临时指挥官,打完仗,七军也好,十二营也好,都是各归各家。

而关羽、张飞直辖的军队,都是长期领导,关羽镇守荆州八年(其中独守五年),荆州军政全由他说了算。

张飞统帅的军队,或许没有超过三万,但统帅性质也远远超过于禁、张郃、徐晃等,是可以长期领导的。

这一点,是“五子良将”们无法跟关羽、张飞相比的。

因此,在各自势力集团中军事地位的对比,“五虎上将”跟“五子良将”持平。马超、赵云、黄忠三位,拖了关二爷和张三爷的后腿。

三:“五虎上将”跟“五子良将”为各自势力集团效力时的战绩对比‍

在这方面,“五子良将”略超过“五虎上将”,当然,这要刨除马超投刘备之前的战绩。

马超投刘备后,一共只在刘备阵营混了七年,除参与了“成都之战”(把刘璋直接吓投降了)和“汉中之战”(辅助张飞)外,基本没打过仗。

赵云也仅有“汉中之战”时的“一身都是胆”,及诸葛亮首次北伐时的侧翼辅助,其余时候都是搞护卫工作。

黄忠基本都是冲锋陷阵,高光时刻就是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少有独自统兵作战的时候。

还是只有关羽、张飞统兵征战的次数最多。

关羽斩颜良,是个体武力的体现,还是帮曹操杀的,也不能统计在为刘备效力的战绩中。

除此外,他在北方时,战绩不怎么样,刘备衰他就跟着衰,在徐州还被曹操俘虏。

关羽的高光时刻主要是在守荆州时,其实就是“水淹七军”后的“威震华夏”,之后就被曹魏跟东吴联手干掉了。

不过,能让曹魏跟东吴联手只为干掉他一人,关羽也算是死得其所。

张飞同样在北方时的战绩一塌糊涂,丢徐州让刘备不敢再让他镇守地方,选汉中太守时都只能选魏延。

其高光时刻是长坂坡时的据水断桥,吓退曹兵,入蜀作战时一路势如破竹,“汉中之战”前曾击败张郃,但转头就在武都败于曹洪之手。

再来看“五子良将”,张辽归曹后,统帅的兵马虽然不多,但打出的战绩是实打实的牛。

张辽的最高光时刻当然是征乌桓时的“白狼山之战”和打“孙十万”时的“逍遥津之战”。

特别是“逍遥津之战”,其战后影响,不弱于关羽的“水淹七军”。

于禁虽然在樊城城下被关羽打得全军覆没,但其实非战之罪,他可是很早就被曹操拜为“虎威将军”(比赵云得到这个名头早十三年)的智勇双全之将。

如非于禁的能力超强,曹操也不会最早派出他统帅七军救援樊城了,这打破了曹魏阵营中,外姓将领统帅兵马数量的记录。

于禁封侯比关羽还早,是在建安二年(比刘备只晚一年,刘备还是凭借徐州刺史的诸侯地位封侯),于禁是实打实的凭军功封侯。

至于于禁的具体战绩,太多就不一一表述了,具体可参考《三国志·于禁传》。

徐晃在樊城逼退关羽,转头又打败刘封夺取东三郡。张郃曾击败马超,“街亭之战”毁掉诸葛亮北伐大计,是史书明文记载的,刘备和诸葛亮都忌惮的名将。

“五子良将”中,只有乐进因为死得早,战绩略差。

不具体写“五子良将”的战绩,是因为太多,写下来篇幅太长,很多都是数千军队之间的对决,以及攻城略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参考《三国志》。

他们战绩突出的原因,首先是跟着曹操这个最强势的诸侯混,败仗不少,但胜仗更多。

其次是个人能力突出,数千军队之间的对决,无论进攻或防守,如非对决名将,对于“五子良将”来说,算是小儿科。

从史书记载看,“五子良将”的整体战绩是超过“五虎上将”的。

其实,这是刘备的锅,他崛起的时间晚,到“赤壁之战”后才真正崛起,留给“五虎上将”发挥的时间远远少于“五子良将”。

关羽,张飞、赵云出道很早,可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是真没给他们多少发挥能力的余地。

因此,对比“五子良将”,“五虎上将”的战例跟战绩都相对少得多,在这方面处于下风。

不过,“五虎上将”动起来,战绩的含金量又略超过“五子良将”。

四:历史地位的对比‍

“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历史地位的对比,简单一点,就以各朝代设立的武庙名将入选名单为标准。

就不拿关羽的“武圣”之名及地位说事了,因为拿这个对比的话,是欺负“五子良将”。

在各朝代的武庙中,选出的名将中,蜀汉“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张飞长期上榜,曹魏“五子良将”中只有张辽一人长期上榜。

因此,历史地位的对比上,“五虎上将”在数量上略胜“五子良将”一筹。

五:总结‍

综合以上简单对比,得出结论,蜀汉“五虎上将”强于“五子良将”。

其实,没有以上对比,这也是肯定的,因为蜀汉“五虎上将”的实际地位是对标的曹魏的诸曹及夏侯氏。

无论是政治地位,军事地位,“五虎上将”在蜀汉政权中,都是属于第一梯队。

而“五子良将”只是曹魏军中的第二梯队,政治地位更差,他们要对比的蜀汉名将,应该是刘封、魏延所属的这个梯队。

因此,“五子良将”能跟“五虎上将”比的,也就只有战场上的战绩了,他们必须依靠这个体现价值来换取荣华富贵。

而“五虎上将”在战绩上吃亏,是蜀汉整体实力弱小及崛起晚的吃亏。这并非是“五虎上将”的个人实力弱于“五子良将”。

所以,综合评判,“五虎上将”胜出。

参考文献:《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