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 邓石如 篆 、隶《六朝镜铭》二种
清 · 邓石如 篆 、隶《六朝镜铭》二种
邓石如《篆书六朝镜铭》 立轴 纸本 90×54cm 北京匡时 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款识: 绝照览心,圜辉瞩面。藏宝匣而光掩,挂玉台而景现。鉴罗绮于后庭,写衣簪乎前殿。六朝镜铭,邓石如。
印鉴: 邓石如,顽伯,完白山人
估 价 RMB 450,000-500,000
成交价 RMB 713000.0000
邓石如《隶书六朝镜铭》立轴 纸本 105×45cm 朵云轩 200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藏画精品
款识: 绝照览心,圜辉瞩面。藏宝匣而光掩,挂玉台而景现。鉴罗绮于后庭,写衣簪乎前殿。归求草堂严氏所藏六朝镜铭。为星斋八兄书之,完白山人邓石如。
印鉴: 邓石如字顽伯、画里山楼、凤桥麟詈旧茅庐
出版: 一、《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沪7─0714”,文物出版社,1993年;
二、《朵云轩藏书法篆刻选 》作品第48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8月。
估 价 RMB180,000-280,000
成交价 RMB 900000.
作者简介: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等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享誉艺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但他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有着不愿媚俗取巧的顽固,以石自比,以顽石自况,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给他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人生一达这种境界,艺术的深沉和久远便应运而生。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他的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他的行草书比较而言,不如篆隶功力深厚,主要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这里不再赘述。总观其四体书法,以篆书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邓石如又是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在本站篆刻欣赏里有专门介绍。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邓石如的印章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列其篆、隶书为“神品”,称其“四体皆精,国朝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