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孩子在校时间变长,家校的边界在哪里?| 观点
民小编说
学校和家庭都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场域。老师和家长也是参与孩子成长的关键角色。那么,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共育过程中应当遵守哪些边界?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在交流中守住自己的边界?让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双减”之后,家长吼孩子的频率变低了,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匆匆忙忙地赶场子送培训班了,可以说,“双减”之后,亲子关系都变好了很多。
但是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在育儿的时候缺乏应有的边界。有些家长觉得老师是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人,因此不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育儿问题都要跟老师商量;有些老师觉得自己是“救世主”,可以帮助家长解决育儿的所有问题。
当然,家长向老师讨教育儿问题是正常的也是值得提倡的,毕竟老师的教育经验丰富,接触的孩子比较多,在处理问题时也更加得心应手一些。但家长和老师在家校共育当中的角色和责任决定了这其中的边界,也是家校沟通当中特别需要注意的。
模糊不清的家校边界
在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中,会存在着边界不清的问题。比如本来家长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非要不停地跟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帮忙把这个问题解决。老师出于责任或者碍于情面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跟家长沟通。例如:
孩子在家不做作业,不管我怎么说都不听怎么办?
孩子作业没做完不敢去学校怎么办?
孩子今天在家里情绪很低落,我怎么劝都没用怎么办?
当然,这些问题如果很严重,老师可以帮助家长一起想办法。但有些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急迫和严重,家长只是把老师当成一个可以随时聊天吐槽的对象。不管老师是在家里陪孩子、吃饭还是休息,家长只要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时候遇到了问题,第一反应就是给老师发消息,向老师求助。
作为老师又不能不回消息,只能硬着头皮给家长回复。可是一天的工作已经超负荷了,晚上回家还要处理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是简单的事务性的问题或者是比较紧要的问题还好,毕竟次数不会很多,处理起来也还算方便。但是偏偏有些家长聊着聊着就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变成了日常又碎又长无止尽的聊天。
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其实老师不是家长吐槽和倾诉的对象,老师的确负责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很多孩子。如果每个孩子身后的父母都像这样,一有问题就和老师探讨,那么老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被大大挤压和消耗。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那些育儿问题其实家长自己想想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
任何工作都需要有边界
事实上,任何工作都应该有边界。如果一个老师成了家长24小时开机的“知心姐姐”,家长一遇到育儿难题,就把这个问题抛给老师,那么这个老师班里的家长将很难发展出独立的育儿本领。
就像一个规范的心理咨询师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来访者在非紧急情况下出了诊室还给自己打电话的,因为来访者需要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这样他才有可能慢慢地摆脱咨询师,独立成长。
如果一个老师成了班里家长24小时的贴心顾问,那么这个老师也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耗尽所有的职业热情,成为一个“充满怨气的教书匠”。
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明白,家校之间需要合作,更需要界限。
有边界才会有成长
家长要知道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是非常抱歉、打扰的事,老师也要知道随意且过多地涉足学校之外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家长解决问题能力的增长。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矛盾,家长怎么说孩子也不听。作为老师需要替家长想一些办法,但如果家长已经从老师这里获取了方法却不应用,只是不停地向老师抱怨。那么,老师就应该停止这种无效的沟通,让家长自己多去领悟和成长。
孩子的家庭作业总是完成不了,作为老师可以帮助孩子去解决知识上的困难;鼓励孩子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告诉家长一些帮助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方法。但却不应该代替家长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更不应该在孩子和家长发生冲突的时候接过家长的电话去教育孩子。家长有家长的责任,老师有老师的角色,这里的边界需要分清。
家长需要成长,老师需要适当放手。在课余的时间进行家校沟通,请一定把握好边界。
文章来源 | 王崧舟公众号(ID:wangsongzhou2018)
文章作者 | 王崧舟
微信编辑 | 王昆
责任编辑 | 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