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董健民夫妇坐商船前往大连,意外暴露身份,一家三口相拥跳海【一点资讯】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英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牺牲换来的。除了前线作战的战士,幕后的机要人员,紧密联系着前线与大后方的联系,他们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战士誓死保卫人民,机要人员誓死保卫密。机要工作是前线和后方安全的保障,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一环。
身负机要员重要职责的董健民夫妇,眼看密码就要泄露的那一刻,冷静做出决定,即使牺牲也不能泄密,纵身一跃。
三条生命消逝在大海中。他们的牺牲保护了密码不被泄露,也保证了其他同志的安全。究竟是什么样的胸怀才能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能有这样无畏的牺牲精神?
初入机要
董健民怎么也忘记不了,第一次听到伯父董伯秋,向她宣讲共产主义精神,他眼睛里闪着的希望之光。那一年,董健民16岁。
1923年,在河北静海的一个小村庄,出生了一个女孩。她叫董健民。董健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们不会对女儿讲深刻的革命道理,因为他们连吃饭都成问题。战乱频频,董健民很小就辍学了,但她不想放弃学习的机会。父亲将带到董静秋那里,想让董静秋带着董健民学习。
董静秋摸摸着董健民的头,弯下腰笑咪咪地说:'跟着我可要吃很多的苦!'
董健民很坚定地点点头,充满稚声地说道:'我不怕。'从那以后,董静秋便成了董健民的老师。
年纪渐长的董健民,明白了伯父董静秋的真正身份。无数次从伯父与人交谈之中,她知道了我党才能救中国,他们才能将日本人打出中国。
16岁那一年,董健民告诉伯父,她要从军打仗,要去打鬼子。她虽身体单薄,眼神里却透出坚毅和果敢。董静秋看时机也成熟了,便决定带着她去延安。
第2天, 伯父把她带到机要科,并告诉她,这是她将来工作的地方。董健民环视四周,里面有很多头戴耳机的人,手里按着一个机器,嘟嘟声响成一片。
她有了一个新身份——机要员。伯父十分郑重地告诉她,身为机要员,密码就是生命,甚至有时比生命还要重要。她牢牢地记住了伯父的话。
战地情缘
董健民对待工作异常认真,曾截获几段重要情报,战场上我军喜报频传。这让她意识到机要工作的重要性。第二年,她光荣地加入了我党。
一个男孩悄悄地走入董健民的视线。那是一个比她大两岁的钟琪,同为机要部门的员工。他家距离静海不远,他的父母都是党员。
钟琪就在革命的氛围下长大,甚至比董健民革命意识还要强烈。钟琪喜欢上了这个工作特别卖力的姑娘。爱情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1942年,钟琪和董健民在一个窑洞里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婚礼证婚人是时任中社部副部长的李克农。
李克农看着这对新人,感叹道:'革命力量的发展很壮大呐!'一年后,董健民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
这为紧张而严肃的革命工作带来一丝新的希望。抗战胜利以后,中央成立东北局,并下达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决定,要派一批能力强的人前往东北支援。
钟氏夫妇作为机要部的骨干力量,革命意识强;一家三口出门,便于掩护真实的身份,派他们前往东北是再合适不过的决定了。
当夫妻俩听完组织上的决定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几天后,他们一番乔装打扮,带着刚两岁大的孩子上路了。他们水路转陆路,陆路转水路,躲过无数特务的眼线,最后一站,坐商船前往大连。
相拥跳海
钟琪和董健民一上船,便感觉气氛有点不对,总感觉有人在盯着他们。他们感觉自己的行踪可能被泄露了,但他们必须不动声色。
这时船外发出一声巨响,船身猛烈晃动起来。一打听才得知,国民政府的一颗炮弹打到了这艘商船上。不多时,上来了几个凶神恶煞的特务。
他们拿枪抵着人的脑袋,问他们是不是我党,周围还有人不停地搜身。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四处逃窜。
钟琪和董健民躲在混乱的人群中,替自己打掩护。他们明白,今天很难安全地下船,即使能下船,他们身上携带的机要文件可能会暴露。
钟琪看了一眼妻子,董健民坚定地对丈夫点了一下头。随后,她又低下头,轻轻地抚摸着还在沉睡中的孩子,眼神顿时变得伤感。
钟琪一家悄悄来到后甲板上,将机要文件紧紧贴在自己胸前,又将孩子抱在自己怀中,三人相拥着,几乎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向大海,飞溅的浪花带着重重的叹息。
有人跳海了!等到国民政府特务闻讯赶到船边,三人带着机要的密码,沉入深深的海底。钟琪和董健民作为机要部的成员,身负着重要的使命,誓死捍卫着密码。
这是他们初入机要部许下的誓言。两人同为党员,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他们手上的密码,不仅关系上战场的战果,也关系无数个同志的安全,甚至涉及以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他们的职责大过天,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们无时无刻要以保护密码为己任。谁都怕死,但强烈的革命信仰一直在激励和鞭策着他们。
在国民政府的牢房中,哪怕被折磨到体无完肤的党员,也不肯透露哪怕一丁点机密。我党人崇高的情怀和信仰就是他们不怕难、不怕牺牲的信心和底气。
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存亡的面前,个人的生命显得那么渺小,能用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牺牲,换来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想必董健民一家三口,死也瞑目了。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