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谈花钱:方的是花钱,圆的也是花钱,花钱到底是啥?!

方的是花钱,圆的也是花钱

花钱到底是啥?!

老赵

历史的误会:花钱的前身后世

花钱的称呼,是前人在命名的时候,把不属于“行用钱”(正用钱)的各种钱型铜物件,都囫囵地赶鱼入海,而造成的新概念。

花钱成了行用钱的一个“非集”,这样的粗糙处理,造成了后代的无数公案。比如把古人的簪子、马刷也归入花钱的事例,就很典型,三珠钗一说是古代妇女的装饰品,它是怎么“混进”花钱圈的呢?

前人的钱谱著录,经常把花钱(也叫厌胜钱、压胜钱、民俗钱、杂钱、画钱、玩钱等,名目繁多)附在行用钱图录的后面,今人认为这足见前人的重视,仔细想想,恐怕无法乐观,我们怀一点感恩的理由,是因为前人在严肃认真研究行用钱的时候,没有忘记附录一下花钱们,客观上留下了先辈摩挲的痕迹,但在探究内涵,断代,研究铸造流通环节要素上,基本是初级阶段。

小帖士:

行用钱,也叫正用钱,指的是国家颁布的正式流行的钱币。与花钱、纪念币等概念相对。花钱这个称呼应是约定俗成,花钱这个称呼,比其他如“压胜钱”这样的称呼更包容、宽泛而通俗,所以流传而成定名。以往钱志旧谱,有称镂空花卉钱为“花钱”、“通花钱”的,更为切题。

假设前人稍假颜色于花钱方面,就古人生活在传统文化连续体系中的绝对优势而言,他们要去辨别花钱的文字意象、神怪内涵、功能用途种种,自然比我们这些隔代的当代人来得便捷、熟捻与自然,也可省下我等多少事情,但是,他们没有做,他们选择了不作为,这个分明表达了他们对花钱的忽视。在各种传统花钱图录中,最常见的注释文字多是:“人物压胜钱”、“花卉人物钱”,其漫不经心如此。

最令人难以索解的,是把发簪等物件也放在压胜钱中,还取了诸如“藕心钱”、“棘币”等不准确的名目(如《金石索》等著作)。一如给街头流浪孩取绰号,而不管孩子的真实姓名与出身。

所谓“棘币”,其实经学者研究,应该是汉代魏晋南北朝妇女常用的三珠钗,当时在诗歌中经常咏叹到这种妇女首饰,也常有出土。自然,清代由于习俗大变,对于魏晋妇女的打扮已经隔膜了,对于出土的这类墓葬零件,又缺乏完整的考古报道来复原当初的生活状态,弄出点误会,是可以理解的。近的例子,打捞中山舰出水后,这艘沉没不到100年的船上,有些仪器物件,博物馆的专家就已经看不懂了,何况动辄千年的物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