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学习,述心得感悟

“腹有诗书气自华”,指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必定气质非凡谈吐高雅。其实每个人一生都在学习和成长之中,而学习新知或向书本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必经过程。那么怎样更好地掌握新知,充实自我提升素养,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现就本人的心得体会与朋友们分享。

    1、新知是在原有旧知基础上生长和发展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体验,熟悉的东西再次相遇会感到亲切,有趣的事物给你带来愉悦和新奇感,欲罢不能,而生僻的术语、艰涩的文字、枯燥的说教,一般都会让人望而却步或昏昏欲睡。

心理学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接受新知,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通过同化和调节的作用,逐渐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之中,成为个人知识的一部分。它启示我们,人要开阔眼界,要见多识广,丰富自我的感性认识,还需在平时注意不断积累,经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功夫,使得你的知识基础广博宽厚,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新知,最终使知识的雪球越滚越大!

在新知教学时,要适当复习相关内容并自然引入,授课时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巧设比喻,寻求关联,横向类比,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方可将知识清晰而持久地存放在记忆中。

2、经过“二次学习”深化理解、内化于心

想必不少人有这样的体验,曾经接触过的某个信息或知识点,后来不经意间又被人提起,这时对此会加深认识,不但深信不疑,而且记忆牢固,姑且称之为“二次学习”吧。

接受新知后,极个别天才可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对多数普通人而言,遗忘也与之同时出现了,这就需要“二次学习”。由此加深记忆,深化理解,内化于心,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养料。通过重复训练,通过多种感官的作用,让所学知识牢固地保存下来。为了避免一种形式的训练单调乏味,为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可变换不同方式,动用多种感官介入。

阅读之后,可以尝试对文本作回忆,可以自我回忆默诵,可以复述给别人听,也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二次学习”。此时,必然强化记忆,也会发现自己学习的欠缺或不足之处,正好及时给予弥补与强化。

新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既是对新知的复习和运用,也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作业最好能精心设置,联系实际,精练适度,有趣味性,有挑战性,避免大量机械重复。

3、澄清疑难纠错校正,才能掌握精髓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认识片面性或受负迁移等心理的影响,难免出现一些偏差或误解或疑问,这就需要反思钻研,需要质疑解惑,需要纠错校正。唯有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掌握知识的精髓。

在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犯某些离奇古怪、不可思议的错误,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学习的成效,还可能对后续学习形成障碍。

所以读书学习时,一旦暴露疑问或产生困惑或发生差错,都需谨慎而为,敢于请教并及时订正。正所谓“学贵有疑”,任何袒护或逃避疑难,都是你求学途中的大敌!

4、趣味会令你投入并乐此不疲

“知之者不如好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是以此为乐、乐此不疲。所以在求知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兴趣寻找乐趣,进而享有读书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引领学生爱上读书。适时给予肯定激励性评价,抛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呈现看似正常又悖常理的现象等等,通过激发求知欲,抓住学生的心,一旦神情专注进入愤悱的思维状态,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就个人自学,当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涉猎钻研,相信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会形成持久稳定的兴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当然这当中,也离不开需用自己的意志力与惰性作斗争。

5、适当的竞争利于激发潜能

在学校里有“考考考,是法宝;分分分,是命根。”的说法,也就是通过量化评比或竞争,来引发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潜能。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让外在的刺激去激活内在的能力,适当的竞争有益于促进读书学习的成效。通过交流互动、角逐竞争、参与活动平台等形式,既是张扬个性也是交流共进。让隐性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效通过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必将有效激发自身的潜能,展示实力必将增强自信,看到差距当会发奋进取。

教学过程中,时而开展一些活动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如评分量化,心得交流,登台讲演等,对于促进个人发展、改善班级学风、增进同学友谊等,即对个人和集体都具有莫大的积极效应。

上面简要论述了对读书学习有重要影响的五个方面,即本身的知识基础、适度的重复温习、质疑解惑与校正纠错、激发内在兴趣和外在活动刺激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