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与写诗

读诗与写诗

张汝松

记得刚听到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时,觉得“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开头这两句写得非常好。后来读杜牧诗《河湟》,才知道,张明敏这两句歌词的意境来自杜牧《河湟》中“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杜牧这两句诗是说,晚唐诗时期,河湟地区长期被吐蕃统治者占领,那里的百姓尽管穿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依然是汉民族的臣民。可见,《我的中国心》这首歌词的作者如果没有把杜牧《河湟》中“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这两句理解透、熟练地背诵下来,是不可能写不出“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旧是中国心”这样的佳句的。然而,因为在汲取中融入了海外华侨热爱祖国真挚情感,所以,谁也不能说《我的中国心》与杜牧的《河湟》在意境上雷同。这就是在学习借鉴前人佳作的基础上创新。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谁都知道,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来自于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而张九龄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是受陆机的“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拟明月何皎皎》)的启发。同样受陆机这两句诗启发的还有杜牧的咏月名句:“光洁疑可揽,予以襟怀贮”(《题池州弄水亭》),意为,把清澈的月光用手抓住,贮存在自己高洁的襟怀里。如果不是受陆机启发,张九龄和杜牧,都不可能写不出这么如此美妙的诗句来。因此,把别人的佳句,加以变化,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常常被诗评家称赞为“化用前人佳句了无痕迹”。

由此可见,不论是自由体还是格律体诗歌创作,其灵感和意境的产生,很多是受前人诗句启发的结果。

因此,我国的传统教育,讲究背诵,是非常有道理的。读诗,不仅要多读、精读,而且名篇佳作还必须做到熟练地背诵。如果不能熟练地背诵,大脑中储存量不足,写作中就不可能灵活自如地化用别人的诗句。

第一次读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海棠》),觉得苏轼是受到李商隐“客散酒醒夜深后,更持红烛照残花”(《花下醉)》的启发。可是后来又读到了白居易的“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惜牡丹花》”,才知道,李商隐和苏轼的诗句都源于白居易《惜牡丹花》中的后两句。因为在时间上,白居易生活在中唐,而李商隐生活在晚唐,苏轼则生活在北宋。

同样写夜间秉烛赏花,比较一下三位大诗人中哪位的意境更美呢?显然李商隐和苏轼都超过了白居易。白居易虽是首创,构思巧妙,意境也很美,但只写出了普通惜花的情怀;李商隐却在残花委红中寄托了人去筵空的感伤,比白诗写得更浓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轼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则象浓妆艳抹的美人一样娇懒动人,惜花的惆怅已经消溶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了。虽然李商隐和苏轼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却是汲取前人构思精华的结果。

有人说,写诗必须独创,绝不能模仿别人,模仿别人,只能落入前人的窠臼,永远摆脱不了雷同平庸。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毫无疑问,诗贵独创,但每一个独创又都是从学习借鉴前人开始的,不学习借鉴他人,哪来的独创?没有哪一位天才不经过模仿借鉴,一开始就能写出独具匠心的惊世之作的。先从模仿佳作开始,久而久之,在模仿中学会发展变化,学会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在受他人启发中学会创新,这是学诗的必经之路,也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李商隐、苏轼这样的先贤巨匠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后世的凡夫俗子呢?如果没有许多前人的名篇佳作垫底,大脑中一片空白,生憋硬写,恐怕一辈子也学不会创新,一辈子也不会写出好诗来。

很多青年朋友,看到别人写出别具一格的好作品来非常羡慕,其不知人家是阅读、背诵了大量名篇佳作,在向他人学习的漫长岁月中上逐渐形成的功力。不在大量阅读、背诵、借鉴、模仿上下功夫,即使天天坐在桌前苦思冥想,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因此,不仅要提倡多读,而且要特别提倡背诵,一定要多背、熟背,熟练到像数家珍一样张口就来的程度。只有这样,写作中,与你创作题材相关、写法相同的许多佳句才能自然而然地涌出脑海,启发你,开拓你的思维,帮助你张开联想的翅膀,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意境。为什么有人构思既快又巧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脑袋里储存着太多的东西。常写诗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写不下去了,就停下笔来想一想,想自己读过的相关题材是如何写的。这时,常常会有平时背过的一句或几句话突然冒出来,使自己深受启发,思路豁然开朗。不一定是照原话引用,但顺着(有时是逆着)背诵过的诗意联想,可能会立刻把你引入一个更新境界,这就是创新。

背诵不仅能启发开拓思路,使自己在模仿借鉴中学会创新,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背多了,同类题材、同样写法的作品在脑海中就会自然聚集,并形成比较,使我们在相互比较中,发现共性的东西,找出写作遵循的方法和规律。先看一组离别诗: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日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壶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把这三首离别诗的颈联拿出来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日影稀”;“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都是作者想象中远行者途中所见的景物,描写得都十分形象生动。其共同的特点是,都透露出的远行者的路途遥远、景物的沧凉、旅途的艰辛,甚至前程及时局的凶险……这些景物描写,对离情别意起着十分重要的烘托作用,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担忧、思念之情没有用议论的语言直接说出,但都蕴含在这些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中了,寄离情于沿途景物之中就是这组离别诗的共同写作特点。而且这些寄离情于景物的句子又都处于颈联的位置上,这是因为,律诗八句话共计四联,按一般的写作规律,结构层次上,正与诗意的起承转合相吻合。一般来说,第一联是起始句,第二联是承接句,而第三联则到了该“转”的时候了;“转”就是要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让思路伸向远方,所以颈联正应该是触及作品主题即表达离情别意的句子,也是意境、构思能否能做到大开大合、含蓄深刻的关键。上面这三首送别诗,都在颈联驰骋想象,转得恰到好处,是送别诗写作成功的范例。这就是写离别诗所应遵循的共同方法和规律。

其实,不仅是离别诗,其它任何相同题材,只要把许多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都会发现写法上共性的东西,请再看一组感旧、怀古诗:

登余干古县城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故都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斅鸣鸡。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这一组感旧、怀古诗共同的写作规律体现在颔联。颔联分别是“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三首诗都在颔联描写了吟咏对象所发生的沧桑变巨变,前两首通过描写池籞(读玉)、宫墙、荒草、飞鸟,突出景象的寥落荒凉衰败,第三首通过“无马迹”和“多酒楼”的对比,反衬出新时代的热闹繁华昌盛。不管“寥落衰败荒凉”还是“热闹繁华昌盛”,都是今昔对比,融在景物中强烈的反差,正是为下文抒发故国神游,世事沧桑的感慨作准备。

前面我们分析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从中发现了感旧、怀古诗经常使用的写法和规律。下面再对比分析律诗的结尾。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郑谷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菊梦

曹雪芹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结句写景,是诗歌创作经常采用的方法。这组诗虽然题材各异,却有着最明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以写景结束全诗,而且景物特征、情感、色调也完全相同,都是把抽象的惆怅、思念、幽怨融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之中。怀古的惆怅与历史的苍茫、怀人的浓烈和时空的邈远、身世的幽怨和物华的凋零,在湖波水树、岭木绵峦、衰草寒烟中表现得情景交融,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统一。每一首结句的景物描写,都与张若虚得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一样,收到了情味绵绵无尽的艺术效果。

所以,精读、多读、背诵,分类比较,是提高诗歌写作水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不仅仅是为了化前人的诗句,如果没有大量大阅读和深刻牢固的记忆,就无法使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在脑海里形成比较,也就无法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写作规律。而且,多读多背,又可以迅速提高语言功力,名言警句背诵多了,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濡染和改变。

作者简介:张汝松,网名松树,吉林省榆树市人,1953年出生,汉族,1977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半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13年退休于吉林省榆树市委组织部;一生酷爱诗歌创作,大学读书时开始写自由体诗,经常有作品见诸报端及文学期刊,晚年学习写格律诗,在网上发表。退休后,曾用7年时间,熟练地背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主张学诗须在学习借鉴前人名篇佳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阅读上,重视精读、多背;化用前人诗句不应机械照搬,必须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

(0)

相关推荐

  • 七律诗的布局谋篇

    布局谋篇的步骤 也就是创作律诗步骤: 一是确定主题和题材:(确定反映主题内容) 二是确定韵脚:(按我们前面学习的如何用韵) 三是要注意立意谋篇,把搜集的素材, 根据主题意思和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 ...

  • 苏轼行书《杜牧〈清明〉诗》

    公元1080年,45岁的苏轼谪居在黄州,次年的春天,春雨绵绵,而且下得有点过.由于天天下雨,苏轼无法开荒搞副业,日子过得艰难.在破屋内,他只能看书写字打发时间. 好不容易天放晴了,苏轼的心情大好.可苏 ...

  • ◆论七律的谋篇第一法:首联起;颔联承;颈...

    ◆论七律的谋篇 第一法: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起承转合法.] 写诗大家都知道要起承转合.而"起承转合"这个词是大家最熟悉的,这个也是写诗使用最多的方法. 一般有几种方法 ...

  • 读诗,听诗,写诗 | 利校 主播 |雪影儿

    长风文化传媒集团 大风起兮,长歌当酒 读诗,听诗,写诗 利校 遥望远山雪帽白, 空中几朵云游走. 疑似玉帝巡下界, 枫叶变红已知秋. 眯眼闻听主播颂, 黄鹤远去留空楼. 滚滚长江东逝水, 实施双轨青衣 ...

  • 读唐诗 学写诗 “惆怅故山云,徘徊空日夕。”

    叹白发 王维(唐) 我年一何长,鬓发日已白. 俯仰天地间,能为几时客. 惆怅故山云,徘徊空日夕. 何事与时人,东城复南陌. 注释: 俯仰天地间,能为几时客:出自<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

  • 【八月纸刊选稿】: 朽田 ll《​读梦中写诗》

    读梦中写诗 文/朽田(安徽) 梦中写诗 在唐代花朵里 绽放 填的词 在宋代荷塘边 开花 李白的诗 是用醇酒酿造的 喝了即醉 苏轼的词 是在大浪淘沙里 筛选 我在梦中写诗 由屈原指点迷津 汨罗江上的龙船 ...

  • 【三秦文学周三特荐】邓汉章:【小谈读诗和写诗】

    小谈读诗和写诗 文/邓汉章 关于写诗的问题,看似简单,但要想讲清楚,让大家听了真的能有所收获,实在不是那么容易.有些人往往把能不能写好诗归之为单纯的技巧问题,好像只要懂得了"平平仄仄&quo ...

  • 王和尚讲诗:写诗如何用典?两秘诀可写出精妙诗句,干货分享

    今日谈诗,王和尚细说写诗词如何用典. 第一.何为用典?其内涵与外延 用典,也称"用事"或"使事"."典"即典故,"汉语大词典&qu ...

  • 王和尚论诗:写诗如何命题与用韵,薛宝钗诗论指明写诗方向

    <红楼梦>第37回,史湘云计划邀请海棠诗社众友一聚,就和薛宝钗商量如何命题写诗.薛宝钗有一番诗论,颇切诗家奥义. 巫娜 - 风雾菩提 来自六不和尚 00:00 05:00 其论有以下几点: ...

  • 诗与写诗

    时光 你从何处来, 到何处去? 你是谁? 对逝者, 有何意义? 对生者, 有何教益? 我想象着, 你的无形, 在你之中, 嘏你沉默, 如同没有想象, 没有记忆. 神 我不确定, 我的怀疑, 是否因为有 ...

  • [三八特刊]90后汪婷婷的诗《写诗,写毁了做俗人的权力》(外二首)

    写诗,写毁了做俗人的权力 从写诗那天起 身体最先意识到痛感 连春风都带着几重魔障 批判那不能沾酒的肉身 在无垠的天地间 跋山涉水 在漫长的岁月里逃亡 用了忘记爱人的时间 挑选了一座荒原 揭下诗人的皮囊 ...

  • 舞韵老师双语诗《写诗有什么用,你说》 ——和 Coral||诵/花开半夏

    <写诗有什么用,你说> --和 Coral 文/舞韵||诵/花开半夏 泉涌上心头 影像飘花 激浪 不可抑制 云端泼彩 化作蝴蝶 清风 钻入海洋 驰骋电磁脉冲 心绪流 愉悦美颜 盛世风云 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