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精英系列之八十四:胡一川改写中国美术作品之“血肉”

福建永定的客家仔胡一川,是我国著名的油画、版画家,父母给他的名字是文邹邹的胡以撰,希望他日后成为学者。而其自己则改为山水味道浓厚的、简简单单的一川,应证了他一生的艺术生涯。胡一川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期间,参加一八艺社、加入共青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1936年在厦门进入由其乡贤胡文虎开办的《星光日报》任美专记者。抗战期间直奔延安,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在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利用当地的木材创办木刻工厂,大量印刷套色年画、抗日宣传画,显示其不一般的艺术才华。解放后和徐悲鸿创办中央美术学院,任该院教授,后南下南昌创办中南美专、后改为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曾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省文联常委、省人大常委等职。胡一川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高校内搞教育和创作作品,由于胡老的一生充满坎坷,其作品变得非常接地气,他对艺术作品的质和文的论述,体现了其内在升华。业界普遍认为,他改写了中国美术作品的“血与肉”。

上世纪初在福建省永定县的下洋镇出生的胡一川,少年时跟随父母前往印尼读小学,后转到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学中国画。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期间,参加一八艺社、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在编撰当时影响力巨大的《工人画报》时不幸被捕。经多方营救三年后终于出狱。一·二八事变后,胡将目睹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的经历刻成闸北风景,以《失业工人》、《恐惧》、《到前线去》参加春地美术研究所举办的木刻展览会;创造了《组织起来》、《肃清汉托匪》、《交公粮》、《抗日群众大会》等系列优秀作品。他制作的水印套色新年画,受到敌后根据地群众欢迎。之后创办木刻工厂,创作《参军》、《破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等作品,并为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敌后方木刻》。创作的《不让敌人通过》 、《胜利归来》 、《牛犋变工》、《攻城》等套色木刻,画风粗犷厚重而古朴,色彩浓郁,个性鲜明。另外 ,代表作品《开镣》、《前夜》、《挖地道》等以粗狂的笔法、浓烈的色彩、以及大胆的构图,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不加细腻的雕琢,没有过分的强调物象的造型,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富有一种稚拙的意趣,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胡一川油画凸显简、粗、重、辣、力。他的画面结构单纯大气,难得在于单纯但不简单空洞,有非常充实的内涵;粗犷用笔十分大胆、果断,一气呵成,善于用短而粗的笔触抒发胸中感受,没有丝毫油滑习气;色彩浓烈、完全没有“奶油腔”而充满活力。他说:“当音乐变为大家的吼声时它能产生出伟大的力量。”他的版画是大众的吼声,而油画犹如夯歌,既不是“卡拉OK”,也非随波逐流的装饰品。胡一川很有名的口头语是:“做人要老实,作画要调皮”。正如鲁迅说的:从血管里流出的总是血.胡一川那个年代创作的木刻作品所以能流传下来,就是因为那些作品是血、是肉、是生命、是生活、是艺术。

人品、画品是一致的。油画《开镣》、《红军长征走过的偏桥》、《前夜》、《挖地道》等,以生动真实、情感真挚和质朴著称。出国访问时的《列宁墓》、《列宁住过的草棚》等作品则受到俄罗斯民族及民众的喜爱。离休以后,创作了《汕头风光》、《开平码头》、《冶春园》、《海上油井》等有血有肉、接地气、主题鲜明的优秀作品。胡一川获奖无数,《胡一川油画风景选》、《胡一川画集》、《胡一川艺术研究专辑》等作品见证了中国新兴木刻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亦使其成为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胡老在国际艺术中享有崇高地位,曾获日本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颁发的贡献金奖。其作品《开镣》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外,《前夜》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胡一川认为,美术的“质”和“文”之间,质朴意味着挚诚,而在艺术上带有本质的意义;画家只有深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深入角色”,搞清楚“文”和“质”并不是平行的,体会到“质”处于领先地位的真谛。胡一川的这些精辟论述,凸显其高尚人格和极深层次造诣,与其作品表现出来的“血肉”融合,将中国美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进入到一个值得业界纪念的里程碑。

作者:黄海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