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之争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在《庄子》中,有很多被后人认为批驳儒家的地方,这又便是一处,道家人认为儒家之人不通利害关系,是一些只知死读书的知识分子。
在很多历史名著中,都有提到中国文人临危受命,救国救民,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人无比动容。而在道家人眼里,就认为这是不懂变通,不明利害,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力挽狂澜,实则自身难保。而道家人讲究顺应自然之势,明了应用之道,在国家危难之时,不需要像黄继光一样去堵枪口,而是要像处理水库洪流一样,先计算好雨量的大小,流程的远近,当水流到达关键点,再开一条水沟,顺势将水轻轻引走,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我倒觉得儒家也并不如道家所说的那么窝囊,平时我们接触儒家文化多是从《论语》中所得,就认为儒家文化不变通,多规矩,其实孔子的著作很多,要了解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应该将四书五经读全。《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想要了解孔子应该反复阅读《春秋》。而且孔子在《易经》中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我想这句话就有力地反驳了道家,圣人是懂得利害关系的,知道进退存亡之道,而不失其正,也就是说不懂得进退存亡之道,不懂利害关系就不是圣人,这和庄子所说“利害不通,非君子也”是同一个道理。
其实诸子百家中,地位最高,影响最深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一个彰显,一个隐退,一个引导社会潮流,一个大隐于市,但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是道中有儒,儒中有道,正如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大家最熟悉的著名诗人李白就是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年轻时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济世报国的思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可以看出李白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但他对名望的追求又不同于他人,他希望如同自己的偶像鲁仲连一样,能建树功业名扬天下,而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显然他受道家特别受庄子的影响极大。
苏东坡在刚踏上仕途之时,也是想一展其治世济民的宏愿,“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多么潇洒豪迈,而在乌台诗案之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退隐之心油然而生。
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复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著名的《破阵子》中足以看出他的理想与抱负,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却在正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也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在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儒家道家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每个中国人身上基本都有着儒道互补的性格特点吧。其实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无所谓孰好孰坏,孰优孰劣,不同的境遇,不同的选择,尊重他人,也尊重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