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有生之年,幸好读到)
来源:侃财商(ID:kzs6688)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1
临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关于临终,人们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从而对亲人们带来痛苦。
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在医院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
然后,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在随后的时间里,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
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
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 这还算不上残忍。
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
一是过度治疗。
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
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
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2
临终期一般为10天到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
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
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
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
另外,使用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
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
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
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
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
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
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
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3
这几天,我一再地说,我一再地想——
为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我才读到了这篇文章。
现在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我的父母已先后去世,而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我都不懂父母临终该做的,所以在无知中铸成大错。
所有的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
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事情并不复杂。
我想起我抓着父亲的手,他像山泉一样凉。
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
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他的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漂浮、飞升…… 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更何况一条毯子。
我想起直到父亲咽气,医生才拔下了连接在他身体上的所有的管子,输气管、输液管、心电图仪……
同时,我们觉得他几天几夜没进水进食,总是试图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劳的尝试。
母亲清早送来现榨的西瓜汁,装在有刻度的婴儿奶瓶里,我们姐弟每天都在交流着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
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饿。
那时候,他已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天很蓝风很轻,树很绿花很艳,鸟在鸣水在流,就像艺术、宗教中描述的那样……
这时,哪怕给病人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那种异常的欣快感,都会在他美丽的归途上,横出刀枪棍棒。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最后谵妄状态中,却忽然变得喋喋不休,而且是满口的家乡话。我担心他离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毫不理会。
现在才知道,那个时辰,他与外界的交流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却异常活跃,也许青春,也许童趣,好戏正在一幕幕地上演。
我怎可无端打断他,将他拖回惨痛现实?
我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千万千万不要走开。
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必要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
我还记得父亲此生表达的最后愿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气管。
可是我们两个不孝子女是怎样地违拗了他的意愿啊,我和弟弟一人一边强按住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彻底绵软。
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父亲走了。医生下了定论,护士过来作了最后的处理。
一旁看热闹的病人和家属说:儿子、女儿都在,快哭,快喊几声嘛。
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也哭喊不出来,弟弟也执拗地沉默着。
现在才知道,听觉是人最后消失的感觉,爸爸没有听到我们的哭泣,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难过?
4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这我明白。
只是现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合理,这样好,这样的——
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
有天上午,我发现我对面的同事泪流满面,一个50多岁的男人的失态让我诧异。
忙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起了他母亲临终前情形。
他说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样,他母亲想回家,可他坚持让她住在医院。
他自认为尽了孝心,可是没想到给她带来莫大的痛苦。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现在,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我要保留着它直到最后的时光,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办理,任我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