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宜昌2019中考试题 下

推荐阅读宜昌2019中考试题  下

渐新堂

在阅读试题答案之后,继续阅读理解试题命的的思考,继而再看近些年来的持之以恒的试题命制中酸甜苦辣的久久为功的探索,务必会获得更多的有益的启迪与思考。

根植传统,聚焦三新

——2019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

李祖贵 廖茹玲 张炼 彭泽元

2019,新教材首考之年,中考试题该以何种面貌呈现给广大师生,既无先例可循,又无旁证可引。二十多天来,我们灯下围坐、潜心苦读,无数次如切如磋,多少遍字斟句酌,一路苦心孤诣,终有了柳暗花明的遇见。在李祖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以“根植传统,以赤子之心拥抱生活;聚焦三新,用全新之态引领教学”为主旨,在宜昌中考命题理念的坚守下,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亲近自然,悦纳人生,丰润灵魂。

一.根植传统,以赤子之心拥抱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学科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统编教材也加大了传统文化的选文比重。本次命题,我们一如既往地贯彻了宜昌中考关注传统、奉献经典的选文特色。坚持生活之本,坚守文化之根,坚定赤子之心,用传统精华,晕出一纸墨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阅读材料,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最合适的考试载体。

1.坚持生活之本,沐浴生命之光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是自然之美;槛前游鱼,亭中待月,这是游园之趣;笔墨纸砚,诗词书画,这是书斋之雅;神秘池塘,人生三态,这是生活之叹。这些生活的源头活水,携一卷山水,借一方园林,用一席对话,让学生得到生命的体悟,获取生活的真谛。如阅读第29题到第31题,聚焦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透析人生的本质,呼唤理性思考,从而正确地审视自我,活在当下。在作文题中,我们疏导孩子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预定目标,设计形象,追寻梦想,创造最有希望的人生。在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的过程中,引领孩子们不断奋发向上,沐浴生命的阳光。

2.坚守文化之根,领略经典之美

汉字构造、文房四宝、水墨丹青、魏晋风貌、笔墨功夫、园林建筑等,本套试题所选择的几个角度,应该说都是泱泱中华历史上最突出的文化关节,触摸这些关节,便是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让学生巡游在这些传统文化的浅滩,虽然不一定能够让他们深刻感知中华文化的富丽堂皇,但却能够让他们初步领略到经典文化的风采与魅力。比如汉字第3题,考查汉字形符,理解汉字常识。汉字第4题,考查传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既是对现代家庭独生子女的关注,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言文第10题,通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的品牌,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

3. 坚定赤子之心,提升精神之境

少年时代,做一个永葆纯真的好奇者;青年时期,做一个自由飞翔的追梦人;长大以后,做一个不忘初心的守望者。只有不忘初心,方可砥砺前行。本套试卷中,我们也力求通过童年法布尔及青年归昀的人生,去感受孩子的赤子之心,去体会人性的美好纯真。比如第18题,分析法布尔优良的学习品质,实则引导学生品读其人性光辉,那是对生命的好奇,对自然的热爱,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体现,是一个孩子至真至纯的本性。第29题,透过人生状态来分析人生过程,旨在教导学生不仅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傅雷曾愿儿女用一颗纯洁无垢的心,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也愿孩子们坚定赤子之心,提升精神之境,让一生清澈澄明。

二.聚焦“三新”,用全新之态引领教学

在宜昌语文人看来,本质上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以“语言学习”为内核,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为外延的育人课程。为了践行这样的理念,宜昌开展“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等系列课题研究,从汉字、阅读及写作三方面落实课程,改革教学,并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新教材推行以来,为配合其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宜昌再次开展了“基于新课改、新教材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今年,恰逢新教材首轮学习的结束,又是“三新”正式融合的元年,我们期待借这一份全新面貌的中考试题,传达创新的理念,展现语文的姿态,引领教学的方向。

1.两个创设,践行新课程之理念

新课程与新教材背景下的新中考,其基本特点就是:在考点指向上,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积累与语言应用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的倾向上,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语用能力的考查上,正确处理好体验感悟与理性答题之间的关系;在素养建构上,正确处理好基础水平与个性突破之间的关系。

在今年的语文试卷中,我们除了兼顾以上各种关系的基本平衡与和谐外,还别开生面地使用“导语模式”和“研学导读”板块,有意识地创设语文学习的情景,拓展语文学习的宽度,丰富语文学习的方法,让整套试题显得更为灵动,更有张力,更贴近课标要求。

导语模式,创设阅读情境。今年,我们首次尝试用“导语模式”替代“引标形式”,似“串词”承上启下,为铺垫创设情境,还照应新教材“单元导读”的编写体例,使整套试题气韵舒展,一脉贯通。比如第一、二部分,以“文房四宝”“笔墨功夫”来创造书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如在焚香抚琴、静心挥墨的氤氲中,进入古典文化的学习氛围。第三部分,以“打开自然之窗”创设童年生活的情境,以“开启理想之门”,创设整本书阅读的场景。让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知识在运用中体现价值。

研学导读,提供实践场景。本次命题,我们模拟研学的场景,通过“研学导读”的创设,让课内与课外同行,让学得与习得并重。比如第22题的游园建议,类似于“旅游攻略”。通过自己“读万卷书”,来让他人“行万里路”,这既是知识的学得,也是能力的习得。第23题,巧妙地将课内与课外衔接,让知识转化为能力。第26题,应为典型的“综合性学习”,既考查了学生研读文本,提炼信息的一般思维品质,又考查了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也是命题者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良苦用心。

2.多个维度,突显新教材之特点

新教材落户宜昌已整整三年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既有“双线组元”的单元设计,又有“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还特别强调“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本次命题,我们特地从读书的形式、方法、内容、空间、时间等多个维度,强化“多读书”的观点,突显新教材的特点。

群文汇读,突出“双线组元”的特点。《文房四谱》缉四篇文言短文为一组,以群文阅读的方式,突出主题阅读的理念,落实“语文素养”的要求;通过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意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来体现文章的“人文价值”。《园林说趣》看似一篇,实则既节录了陈从周的“说园”,又嵌入了恽寿平的“游园体验”,还联系了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算是合三篇为一篇。分别从设计美、游历美、图画美三个角度来“说园”。有文言文、有现代文,还有文白夹杂的雅言,集中表达了对我国园林建筑的钟情与热爱。精选择,巧组合,多种语言风格和解说角度融为一篇,同样体现了“双线组元”的特点。

多维阅读,体现“三位一体”的设计。为体现新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设计,全方位考查 “多读书”这一理念的落实。我们创新考试形式,“聚群文而汇读,重人文而悦读,为研学而导读,选名著而品读,悟人生而漫读”,既有教材的课文,又有名著的选文,还有经典的美文,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从文学到生活,从语言到精神,从学得到习得,从多个维度落实“好读书、读好书”的观点。在“群文汇读”中,命题者还向大家推荐阅读北宋作家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学有余力,值得一览”。通过方寸之卷再次彰显了新教材“1+x”的阅读理念。

名著选读,强调“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名著阅读是“三位一体”中最为重要的一“位”。名著究竟该怎么考?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本套试卷,我们采用“切片式选读”的方式,单独设计一个板块,总共10分,既有对一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有对“整本书阅读”的关照。其中涉及全篇,虽只两题,且仅4分,但着重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理念。第19题,只要读过整本书,只要对法布尔有所了解,就能得到正确答案。第20题,甚至只需大致读过全文,就能轻松地列出答案。在这里,我们既无意增加师生负担,把名著“悦”读搞得谈“读”色变,又不能置教学内容于不顾,把名著阅读搞成可有可无。所以,在命题过程中,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再三权衡,力避偏怪难,指向“整本书”,为师生减负,为阅读助力。我们只愿孩子们能在名著的世界里越飞越高。

3.三种评价,促进新课题之开展

基于新课改、新教材背景下的新课题研究,意图把握语文本质,整合改革资源,建构核心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方式。其中,在学业评价方面的要求是: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为此,我们从关照基础、突出能力、强化思维等三个方面优化学业评价,提升语文素养,促进新课题的开展。

关照基础,注重知识的积累。本套试卷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多达30分。其中,有对汉字读音及字形的考查,如汉字第1题;有对汉字常识的考查,如第3题;有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理解,如第6、7题;有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如第24题;有对代词知识的考查,如第25题;有对词语的语境义的考查,如第2、29题;还有对古诗文理解记忆的考查,如第11、16、21、26、32题。一旦拥有了丰厚的知识积淀,就能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突出能力,强调语言的运用。本次中考试题的考点设置以“语言”为抓手,重点考查汉字的甄别、词语的含义,句子的仿写、修辞的运用、人物的分析、主题的把握、名著的阅读、课文的拓展等,尽量不考那些僵化的篇章知识、文体术语、抽象概念,而是把文段作为“文本解读”的载体和“语言学习”的媒介,着意强化“语言”能力的考查。

如第28题,要求补写一个句子,表面看是一道仿写题,其实考查的是综合能力:首先要阅读文章,明确关键语句“水的三态”,然后要结合生活体验,弄清此处应填写“水的气态”,最后再根据仿写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方式写出相仿的句子。一道试题,形式上是句子的仿写,实则为三种能力的综合。

强化思维,提升学习的品质。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思维的发展及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指归。本次命题,我们以“一点多考”的形式,考查了学生相关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品质。难度上并未增加,导向上更加明确。

比如汉字第5题,这是一道从没有出现过的、极为新颖的题目。乍一看,这是一道书写题,只需要照原样誊写一遍。但在誊写的过程中,你要么就自动将语序重新排列了,要么就会产生极大的困惑:究竟是题目错了还是我错了。而命题者所要考查的,正是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维惯性,只有认真观察,并集中注意力,才能答对此题。再如文言文第8题,这道题在以往的基础上略作调整,将用“/”断句改为用“标点”断句。一方面改变了学生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在文言文的题目中加入了对现代汉语的考查,也是“一点多考”的题型。

一年一度,我们殚竭心力,精心打造这份试卷。既想让孩子们在阅读时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精神的洗礼;又想在答题中做到语言的训练,思维的提升。为了实现这种工具与人文的互动,精神与语言的双赢,我们根植于传统,聚焦在三新,给师生以温暖,示教学以方向。在此,我们衷心祝愿语文的世界更加天高云淡,宜昌语文人的职业生涯更加幸福美满。

赋终点之站,予起点之美

          ——新时代语文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

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   李祖贵

宜昌不仅是教育改革的热土,更是语文教学的福地。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艰苦探索,到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再到全国统编教材的先试先行。无不得到了全国中语会和人教社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这里既有中语会前辈们的特别关注和悉心指导,更有中语室历任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倾情帮扶,使我们不但在理论层面有了许多新思维和新发现,而且在实践层面有了许多新尝试和新突破。

回首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探索之路,我们的中考评价改革始终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每年的中考试题,我们都力求从不同的角度给考生以意外的惊喜,给教学以精彩的回报。因为我们始终认为,一套中考试题不仅是一种观念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应有个性鲜明的学科特色,更应有卓尔不群的精神内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追求卓越,超越梦想的评价理念,才使宜昌市不仅成为了享誉全国的学业评价改革试验区,而且基本实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研的良性互动的评价机制。(2001、2008、2019年的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报告分别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前两次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相对某些学生而言,一场考试的结束,往往也就意味着整个学习生涯的结束,但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却将成为每一个人学无止境的课程。所以,我们的每一场大型考试,不仅应该最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和能力,而且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这既是我市语文评价改革的一贯宗旨,也是我们每次命题的基本出发点。考试历来都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我们却把它变成了学习的驿站,进步的起点,使其成为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一座桥梁,赋予了终点之站以起点之美。

先让我们来初步感知一下宜昌中考语文试卷的面貌(PPT播放2019年试卷)

从2000年开始至今,整整二十年,宜昌市语文中考命题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吐故纳新,反复调整视角,力求尽善尽美。从而真正形成了具有宜昌特色的考试文化。

在此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宜昌语文中考试卷的总体面貌。

全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总分为120分。

根据课标板块划分,全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汉字,10分;第二部分:阅读,60分;第三部分:写作,50分。(严格意义上讲,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目前还不具备考查的条件,而且与前三块的地位无法相提并论。)

试题卷、答题卡、参考答案三卷分开。试题卷6个版面;答题卷6个版面;参考答案4个版面。

试题总阅读量稳定在6000~7000字左右,总书写量稳定在1000字左右。阅读部分一般安排1个文言文语段,3~4个现代文语段,文言文语段300~500字左右,现代文语段800~1200字左右。

近五年总阅读量一览表

时  间(年)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阅读量(字)

6311

6319

6686

5944

6613

主要题型有:1、填空题;2、选择题;3、简答题;4、默写题;5、作文题。(从2000年开始,就基本摈弃了标准化的命题思路,选择题占比非常之少。)

全卷一般设置30~35道小题。汉字部分5小题,占10分。作文1小题,占50分。其余为阅读部分,文言文占18~20分,古诗文默写占8~10分。每小题最大分值不超过4分,最小分值不小于1分。

全卷难度控制在0.65左右。其中容易和较容易题约占60%,较难题约占25%,难题约占15%。

每年的中考命题,我们小窗幽坐、围桌夜话,两眼鳏鳏、惨淡经营。其中有“曲水流觞”的雅趣,“如切如磋”的琢磨,更有“苦心孤诣”的洞见,“妙手偶得”的惊喜。在此略为梳理,就教各位方家。

一、坚持经典阅读,凸现语文评价的育人功能。

在考试中关注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凸显语文学科的精神风骨,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是宜昌市语文中考试题的鲜明特色。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们每年在中考命题现场披沙沥金,铁鞋踏破,小心翼翼为考生遴选出来,并经过千锤百炼的那四五个文段,虽然远不能涵盖中华经典文化之一角,但让学生游弋在这些文化典籍的浅滩,却可以触摸到中华历史的关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脉搏,并初步领略到经典美文的风采与魅力。拳拳之心,往来共鉴。

一是力争行文更典范。

文本的选择上,我们拒绝肤浅、平庸与低俗。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格调高雅、行文典范、结构严整、语言精当、过渡自然的文段,以化解学生在阅读时的陌生感。一般情况下,无论多么经典的文章都难于达到命题现场的需求,不是篇幅长短有问题,就是行文格式欠规范,或是考点分布不均衡。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磨合,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遴选文本,加工文本,打磨文本,封装文本的工作流程,从而使广大师生所面对的名家名篇不仅篇幅短小,行文规范,而且格调高雅,式样美观。

如:2019年的阅读文段《园林说趣》。看似一篇完整的短文,实则既节录了陈从周的“说园”,又嵌入了恽寿平的“游园体验”,还在试题设计中联系了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算是合三篇为一篇。分别从设计美、游历美、图画美三个角度来“说园”。有文言文、有现代文,还有文白夹杂的雅言,集中表达了对我国园林建筑的钟情与热爱。精选择,巧组合,融多种语言风格和解说角度为一篇,既是中考命题的好素材,也是一种难得的文本再创作。

再如:2018年《无味之味》一文结尾的改写。原文结尾议论部分长达300余字,删去百余字后,读起来仍然觉得不够畅快。特别是“天下有道,由于言行一致,厚德为先,自然潜移默化,遐迩复戴,社会风尚无不受其影响。否则,无非虚辞绞绕,好话说尽,坏事做尽,天下无道。”一句用词较为生僻、语言不够简洁,我们阅读时都觉得不容易理清逻辑,作为考试文本,这样点明主旨的表达很容易把考生绕糊涂,影响考生答题。于是,我们遂将其改造为“天下有道,行胜于言,德厚为先,自然百业兴旺,蒸蒸日上;天下无道,言胜于行,虚辞绞绕,自然礼崩乐坏,江河日下。”这样一改,“有道”之益、“无道”之弊对比清晰,韵文的形式也延续了原文风格,让文本语言更加典雅而又不失简洁、主旨更加明晰而又不失韵味。

宜昌语文中考试卷阅读板块结尾处,每年总有这样一句批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短短二十个字的说明,虽然并不引人重视,但却蕴藏了命题人无数的心血与智慧。

二是力争题材更宽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学科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统编教材也加大了传统文化的选文比重。宜昌中考语文命题,一贯坚持关注传统、奉献经典的选文特色。坚持生活之本,坚守文化之根,坚定赤子之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阅读材料,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最合适的考试载体。

近些年我们曾经涉及到的传统文化题材先后达几十种之多。如:田园、山水、茗茶、陶瓷、绘画、诗词、歌赋、对联、谜语、建筑、美食、篆章、刺绣、渔猎、耕种、游园、赏月等,都曾是我们的命题素材,并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

三是力争主题更鲜明。

经典美文不仅在语文知识及能力体系上更加精要和完善,更有利于形成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在人文价值取向上最能反映时代的特征及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人文价值观,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丰厚博大,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家名篇更是数不胜数。语文学科的重要责任就是要让学生亲近经典,阅读经典,内化经典;就是要让经典浸染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

近年来,我们的中考试卷,每年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文化主题。从“汉字”到“阅读”再到“写作”,彼此呼应,一脉贯通。如:2007年的“经典之旅”;2009年的“优雅文化”;2010年的“文人风骨”;2011年的“人格高度”;2016年的“语文如诗,人生如茶”;2017年的“劲节凌云,语文如笋”;2018年的“丰盈人生,家国情怀”;2019年的“根植传统,聚焦三新”等。

一份语文试题只是语文世界的一个窗口,但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这个窗口来拓展更宽广的语文维度,彰显更理想的人格高度,并希望这种努力能够不断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与认同。

二、聚焦核心素养,重构语文评价的知识体系。

二十多年来,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能力立意,从强化三维目标,到聚焦核心素养,这些概念不断转换的过程,实际上也代表着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不断趋于全面、深入、准确的过程。语文是什么?语文为什么?不仅是课标制定者和教材编写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些课程实施者和学业评价者必然面对的问题。我们以为,无论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定位,都应该是教材上编得进,课堂上讲得清,试卷上看得见的东西。用王荣生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合宜的能力(素养)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对知识状态的审理要紧急地提到日程上来,并在课程具体形体层面将语文学校知识问题‘主题化’”。

关于语文知识体系更新的问题,整个语文界都还在苦恼和探索中,所以,我们也不可能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个理想的蓝图,但我们认为:本质上的语文课程必须永远围绕“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而展开,这应该是语文学科知识体系重构的出发点。我们秉持守正创新的态度,一方面坚持在原有3大类57项知识清单中认真耙犁出那些能够真正提升人们“言语”能力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注重在“言语”实践中体悟提炼出那些真正具有共性色彩的读写习惯、经验与规则。在此,愿意为大家分享我们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是溯本求源,在汉字品鉴中夯实基础知识。

从学段教学任务的划分来看,汉字教学应该是小学低年段的事情,但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要想还语文以应有的学科地位,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汉字的教学仅满足于低年段的识记是远远不够的,这既是语文的学科地位决定的,也是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汉字是最基础的文化代码,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是汉语学习的起点,是基础中的基础,贯穿阅读和写作能力发展的全过程。在中小学阶段还汉字教学以本来面目,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更符合汉语文本身的学习规律。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但从根本上解决汉字的识记和书写问题,而且力求理清汉字与组词,汉字与语感,汉字与阅读,汉字与文言,汉字与文化的神秘联系。

如:2009年中考试题“汉字部分”3、5小题。

3.下边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则财富广告,用字巧妙,颇有意味。请你分别说说两个加点“理”字的不同含义。(2分)

你不理①     财,财不理②     你。

这里的两个“理”,表面看起来是同一个字,但却是音同形同而意不同的两个词,这是汉字多义现象的具体表现,对中学生而言,既常见又有难度,考一考有助于学生养成辨字析义的习惯。

5.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2分)

①世外桃       意思:           ②桃        结义  意思:

这里的“源”与“园”,学生很容易混淆,并不是他们不会写这两个字,而是他们没有刻意关注与这两个成语相关的文化背景。任何汉字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意义的关联,考一考有助于学生强化这种意识。

再如:2018年中考试题“汉字部分”5小题。

5.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运用之妙,变化无穷。同样是“洗”的意思,因为对象的不同,古人往往选用不同的汉字来表达,不仅表意更加准确,而且意趣更为生动。请将下列义近字与相应的身体部位对号入座。(2分)

A. 沃(                             )     B.濯()     C.盥()     D.浴()

①(  )身      ②(   )手     ③(   )面     ④(   )足

古汉语较之现代汉语用字更为丰富,单是一个“洗”的意思,因为对象的不同,古人往往选用不同的汉字来表达,例如:“沃面”“漱口”“盥手”“濯足”“浴身”“沐发”。而现代人识字量相对更少,语言表现力相对较差,无论面、口、手、足、身、发均一“洗”了之。为了拓展汉字教学的空间,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了解汉字的意义,培养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试题中提供了与“洗”义近的四个动词,考查学生是否能选用准确的动词跟身体的不同部位搭配。但考虑到语用环境和考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我们又给四个动词配上了甲骨文或金文大篆的象形图形,一方面让卷面汉字文化的气息更加浓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借助汉字字形的表意功能来判断字义。比如“盥”字,就是一只手放在盆里冲洗。“浴”字,仿佛一个人站在盆中,正在用水冲淋。这样一来,考生哪怕不明白“盥”“浴”二字何意,也可以通过会意字的字形推断出字义,选择正确的选项搭配。

二是注重运用,从读写实践中体悟动态知识。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学科知识是充满生命能量的,须回到它创生时的原始状态……教师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得到活的知识,看到知识创建的过程,懂得知识对于人类、个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不只是一个用符号表达的“死”的结论。”

仅就文本解读而言,我们发现任何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解读其实都是不精准的解读,反过来说,任何解读都只有放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才有意义。同一个词不仅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会有所不同,就是在同一语境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心境去解读,意义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只有语境—情境—心境三“境”合一的理解才是真正趋近文本真意的理解。

譬如:2009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汉字”板块第4小题:

4.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联字组词的方式,对下边句子中加点的“清”字至少做出三种以上的解释。(2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喝茶》)

如果脱离读者心境来单纯解释“清福”一词中的“清”字,则可能只有“清闲”,“清静”的答案。而由于我们在题目中加上了“根据你自己的理解”的限定语,则既需要学生联系文本语境,更需要学生联系自我心境来解读了。因为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人对“清福”的理解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答案自然也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清闲、清静(净)、清雅、清凉、清幽等等。这些答案不仅关注了文本的语境,更重要的是关注了读者的心境。

同样是这个“清”字,我们在2012年的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又考了一次,则重点是关注文本的语境意义。我们在“阅读”段(四)中选择了林清玄的《清欢》一文,并在27小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⑤⑥⑦段谈谈“清欢”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这个答案简单而固定,就是“清静、清淡、清洁”。但随后我们又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阅读理解和曾经的人生体验,以《清欢一刻》写一篇记叙文。这样,学生对“清欢”一词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既要有文本之意,又要著自我之情了。所谓“清欢”,则既有“清雅恬适之乐、清静简单之境、清爽淡定之美”;又有“忙里偷闲时的安适;快中求慢时的优雅;闹里取静时的恬静;苦中求乐时的轻松……”

三是以传统为师,在古汉语学习中积累经典知识。

汉语长期以来自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比如文字学,音韵学,修辞学等,不仅有着完备的知识系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现代汉语虽然借鉴了一些西方语言的语法规则,但从本质上讲,它与古汉语依然是一套语言系统,而不是两套语言系统。所以说,学习古汉语,积累古诗文仍然是学好现代汉语的前提。我们有责任告诉我们的学生:中国语文的历史至少是三千年,而绝不是一百年,更不是七十年。所以,除了现代文中所涉猎的一些高频知识点外,传统文选中的照应,铺垫,伏笔,谐音,对仗,象征、烘托、渲染,比兴,用典,双关,押韵,通假以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虚实相生、讽刺夸张、宾主相衬等读写知识就成了我们经常考查的对象。

如2017年中考试题“汉字”板块第5小题。

5.清朝文学家张潮曾在《幽梦影》中为我们留下了两副尚未完成的对联,请你从中任选一句对出下联。(2分)

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其一为“枯叶带虫飞”;其一为“乡月大于城”。姑存之以俟异日。

选句:              对句:

参考答案:①落花伴蝶眠;鸣蝉携风歌……②幽篁秀于林;秋叶红于霞……

对句不仅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更是中国人读写入门的最基础课程。关涉到文字学、音韵学、修辞学、写作学等多门类人文学科。考一考有助于学生强化这类经典知识的学习。

近年来,除教材上的必背古诗文外,我们还曾涉猎取材过的古典名著先后有《诗经》《论语》《史记》《汉书》《晋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世说新语》《容美记游》《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围炉夜话》《幽梦影》《菜根谭》等近百部,含英咀华,受益良多。

三、不忘与时俱进,追求语文评价的卓越之境。

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一套试题不仅有了功能大小之差,而且也有了境界高低之别。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有过一段谈论人生三境界的话,在此,我也把中考命题工作分为高低不同的三重境界。

一是中考命题的任务境界:选拔与评价。

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的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达到的水平状况,考试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尺度。所以,平稳、科学、准确地发挥其选拔与评价功能应该是其首要任务。实际上,这两项功能就像中医里面的阴阳平衡一样,很不容易调和得皆大欢喜。尤其是有些地方教育差异比较大,不仅有城乡差异,还有东西部差异,很多学科要能够左右逢源几乎没有可能。只有站高望远,才能恰到好处。许多老师在命题能力上的表现差强人意,诸如设题不典型,提问不严密,作答不完整,制卷不美观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时候不是学生答不对,而是题目本身有问题。别人的例子不大好讲,我讲三个亲身经历的失败案例,由此可以想象中考命题之不易。

一次是2000年,正是宜昌市语文教学改革蓬勃开展的时期,主张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增强课外积累。所以,我们随文设置了一道题,考查毛主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默写,当时谁都没认为这道题有难度,可试卷分析一出来,却发现这道题得分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当下的学生与我们几个命题人的年龄整整相差了几代人。他们的生活经历与阅读趣味与我们的想象已经有了天差地别。这看起来是一个学养问题,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建构问题,关涉到课程的标高,学情的变迁,知识的更迭。这一分虽然成了无效题,但却使我们在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式及考查范围上作出了重大调整。那就是阅读无止尽,考查有边界。

还有一次就是2007年中考的书写题,在出示一幅书法作品之后,紧接着有一个提问:“从书体上来看,以上扇面属于(  )体。”标准答案是“行书”或“行楷”,这是教材附录中出现过的知识,应该没有一点难度。可有许多学生答成了“颜体”“柳体”“王体”。如果单从教材的知识系列来看,原题的设问和作答都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知识本身是个动态的变量,有很多的东西都是教材无法涵盖的,这就需要我们的问题更周全,指向更明确。譬如以上问题只要改成“从书法的演变历程来看,以上扇面属于(  )体。”就没有一点问题了。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思维屏蔽的问题,可我自己认为仍然是一个学养不足的问题。

还有2019年的第28题,更是一个典型的知识错误题。

材料: ①我十八岁的侄女——棠山居士归昀,最近从外州来和我同住两个礼拜,她心里有掏不完的感触,对人和人生有做不完的比喻。她对我说:“姑姑,我觉得我像水。”
   ②“你昨天不是说你像云吗?”“云只有一态,水却有三态,我同时也可以像冷凝的冰,像清澈的水,像            。姑姑,你觉得你像什么?”我除了生产时觉得自己像笨熊外,已很少去搞这类文学小把戏了。我看看窗外,不!窗外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年轻人的。我只好在厨房找答案,我说:“我觉得我像一块猪油。”

题目:28.请在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地方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参考答案:28.(2分)示例:像朦胧的雾;像多彩的霞;像缥缈的云等。(此处应围绕水的“气态”来写)(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文意并合理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设置这道题目的初衷,是想既考查学生对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意补写句子的能力。很显然,这里不仅仅要求仿照前面的句子来写一个比喻句,同时还要求抓住水的气态特征来写这个比喻句。但是,四位命题专家经过反复推敲,再三打磨出来的参考答案,居然没有一句是正确的,要不是物理老师在返程的动车上一语点破,我们可能至今仍在雾里。回头来看,原文这里明明应该写三句的,可作者当初为什么偏偏只写了两句,而给我们留下命题的空档?原来正是写作者洞若观火、宁缺毋滥的智慧。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我们将学业考试的整体难度值确定为0.65--0.7之间,应该说是一个兼顾各方,趋于平衡的难度值。但要实施起来仍然具有不小的难度。从近五年的情况来看,语文学科的数据分布非常不错,应该说与我们对学情把握很有关系。

项目

全卷难度值

全卷均分

全卷信度

作文均分

2015年

0.68

81.09

0.85

36.84

2016年

0.74

88.7

0.82

37.63

2017年

0.66

79.67

0.81

37.51

2018年

0.69

82.44

0.83

38.37

2019年

0.69

82.38

0.83

38.9

二是中考命题的责任境界:激励与引导。

中考本来只是一种评价手段,但是,现实背景下,它对教学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说,一套试题如果仅仅只具有选拔和甑别功能的话,那只是达到了最低层次的任务境界。既然整个社会如此地看重中考,研究中考,跟随中考,那么,我们的每次中考就不仅应该最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和能力,而且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爱好,指引他们学习语文的路径与方法。

历年来,我们的中考命题工作,一直秉承“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原则,及时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多方吸纳来自教学一线的呼声,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发挥了极强的激励、引导和调控作用。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从取材于生活到取材于经典,以及书法题型的进退,汉字题型的创新,积累题型的强化……每一处细小的变化,都无不反映了课标的新方向,教材的新要求,学情的新变化。

这里仅以统编教材为例谈谈今年宜昌语文中考命题的新调整。

统编教材落户宜昌已整整四年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既有“双线组元”的单元设计,又有“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还特别强调“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本次中考命题,我们特意从读书的形式、方法、内容等多个维度,强化了“多读书”的观念,突显了新教材的特点。

1、群文汇读,突出“双线组元”的特点。

今年的文言文考查,我们辑《文房四谱》中的四则短文为一组,以群文阅读的方式,突出主题阅读的理念,落实“语文素养”的要求。通过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意趣,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文房清玩,虽不似洪钟大吕,国之重器,却也是后人探秘古人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彰显出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2、多维阅读,体现“三位一体”的设计。

为体现新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设计,全方位考查“多读书”这一理念的落实。我们创新考试形式,把阅读的类型做了功能化区分:群文汇读-人文悦读-名著选读-研学导读-人生漫读。五个标题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它并不是用来吸人眼球的文本标签,而是对阅读教学的方向性引领。其中,既有教材中的课文,又有名著中的选文,还有经典中的美文,从课内到课外,从文学到生活,从语言到精神,从学得到习得,从多个维度落实了“好读书、读好书”的观点。

如“群文汇读”板块的设置,将具有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成阅读整体。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通过方寸之卷再次彰显了新教材“1+x”的阅读理念。

又如 “人文悦读”板块的设置,其实也并非特指这篇文章里所包含的人文元素,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经典阅读本质上都属于人文悦读。在这里命题者不过想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向广大考生传达“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阅读理念而已。

3、三是名著选读,强调“整本书阅读”的理念。

名著阅读是“三位一体”中尤为重要的一“位”。当名著阅读相关内容正式纳入课程体系之后,名著究竟应该怎么读,又该如何考,就成了广大师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本套试卷,我们采用“切片式选读”的方式,单独设计一个板块,总共10分,既有对一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有对“整本书阅读”的关照。其中涉及全篇的虽只有两题,且仅4分,但着重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理念。

例如试卷第19题,从法布尔后来的成就看,“那些东西”的魅力为什么远胜于“钻石和黄金”?这道题的答案,从试卷上的节选文段中是不容易找到的,它需要关照到整本书的阅读,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对象的相关资料才能作答,如果只看《昆虫记》节选片段《神秘池塘》,可能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流于肤浅了。

又如试卷第20题:请准确列举出法布尔《昆虫记》目录中出现过的四种昆虫名称,分值2分。此题旨在抽查学生对必读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企望通过对阅读过程的关注,及检测方式多样性的设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断提高阅读品位。在这里,我们既无意增加师生负担,把名著“悦”读搞得谈“读”色变,又不能置教学内容于不顾,把名著阅读搞成可有可无。所以,在命题过程中,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再三权衡,力避偏怪难,指向“整本书”,为师生减负,为阅读助力。我们只愿孩子们能在名著的世界里越飞越高。

三是中考命题的理想境界:特色与文化。

任何简单的事情,如果做到了极致,就变成了一种文化。好吃到了极致,就成了美食家;好穿到了极致,就成了时装秀,中考命题虽然看起来只是一项技术性工作,但如果长期的观察它,研究它,完善它,那么,它就会变成一种教育文化,在我们身边弥散开来,影响我们的教育人生,促进我们的教育发展,树立我们的教育品牌。

1、独特的文化气质。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其实一份好的语文试卷也是一样,字里行间理所当然潜藏着命题者的文化内涵,教育担当和人性关怀。大到选文风格、主题倾向、设问角度、引标长短……小到题花选择、页脚装饰、字体选择、插图运用……通过近二十年的沉潜与进化,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已经洗尽铅华,形成了她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生命气息。除了卷面设计典雅美观,赏心悦目之外,试题内容更是千锤百炼,立意高远。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除了每一年都聚焦一个文化主题之外,我们还通过一系列历史人物的生命特质来传达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特别关注与深度滋养:齐白石“傲如古松、痴如顽石、谦如空谷”的日月襟怀;梁漱溟“自信无畏,傲骨铮铮”的大儒气质;鲁迅“激愤而又放松、深刻而又幽默”的人格张力;魏晋人士“讲气节、重然诺、忽生死”的从容雅量;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高风亮节;汉阴老父的“家国情怀”;颜真卿的“责任担当”……都一脉相承地表达了我们所崇尚的精神特质,展现着我们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整个试卷始终散发着浓郁的翰墨气息和书香味道。

2、高标的技术要求。从各地比较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语文中考试题是有相当难度的,为什么学生的成绩表现还不错,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我们制定了高标准的命题要求,积累了规范化的命题经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学生的无谓失分。如:“下面”“下边”“下列”的区别;以及横线长短的设置;作文格多少的去留;以及题花页脚的装饰;引标文题的拟定;“积累链接”的创新等等,都凝聚着老师们的经验和智慧。当然,作为中考命题人员,除了心细如发,经验丰富之外,还有一些必备的共性技能更应该熟练掌握。如计算机文本检索功能的运用,word排版技术的运用,基本校对符号的运用,都直接影响着试卷的质量和考生的发挥。近年来,我们又拟定了《中考试卷校对十要求》,把试卷的无谓差错降到了最低程度。

3、先进的评价理念。

命题者除了应该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要素,能力结构,水平层次外,还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的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术动态。从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中考试题一直在跟踪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内容、新理念、新方法,如修订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等表述,都在我们的中考试题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和落实。

近年以来,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我们又开始思考如何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评价手段。

今年“汉字”部分第5小题,即是尝试先进评价理念的一道创新题。仅从题目表面要求来看,它仿佛只是一道书写题,但实际上旨在考查学生的学习品质与思维惯性,即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有些学生很可能还没有完全读清题意,就开始匆匆下笔,有些考生甚至“自作聪明”或“揣摩上意”将句子重新排列顺序。其实这两者都悖离了命题的初衷。

为什么汉字顺序错了,人也还能读“懂”?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眼盯着一个汉字看的时候,余光可以看到这个汉字左边的1-2个汉字,右边2-3个汉字,加起来人眼一次最多能看5-6个汉字。同时,在阅读整段文章时,眼睛经常是跨行阅读,跳跃着前进。如阅读熟练,能够多看几行,甚至“一目十行”。当学生看到“研表究明,人看在字时,会动自字将排好。”这句话时,因内容常见,眼睛粗略扫描后,潜意识便默认这句话是一句简单句式,不用深加工,大脑的浅层意识就会按照记忆中的顺序,自动对文字排序,以自认为正确的形式解读并记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们无非想通过这样一枝温柔的“报春花”来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想当然的思维惯性。尤其是触及熟悉领域的文章,或熟悉的考查方式时,既要思接千载,又要神聚一端。

一年一度,我们殚竭心力,精心打造的这份试卷。既想让学子们在答题中得到语言的训练,思维的提升;又想让他们在读写中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为了真正实现这种工具与人文互动,精神与语言双赢的理想境界,我们根植传统,放眼未来,给师生送温暖,示教学以方向。在此,我们衷心祝愿语文的世界更加天高云淡,语文人的职业生涯更加幸福美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