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岗高中,心中最美的芳华

离开母校已经有二十六年了。

那些流过心田的记忆,那些淌过心中的怀念,在梦中百转千回,从未走远。

我的母校是“桐城县范岗中学”,后来改称“桐城市七中”,现在更名为“桐城中学范岗分校”。不管名称如何的改变,我们对母校的情怀从未更改。“范岗高中”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心中,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难忘母校的老师。范岗高中的教学质量在桐城排在前列,尤以文科见长。九十年代初期考大学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小桥,农村中学的孩子上名校更是难于上青天,但范岗高中的文科班常有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学府的,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理科班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很多成为行业精英,这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但和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也是分不开的。范岗高中名师甚多,语文老师陈红宇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中等身材,微胖,慈眉善目,蓝色的中山装配上黑色的布底鞋,这是陈老师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别看他的外表朴实无华,讲课绝对是精彩绝伦。

尤记得他朗诵《琵琶行》时的情景,只见他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陶醉其中。时而如嘈嘈急雨,时而似幽咽泉流,极富感染力。大家都沉浸在古典文学的浪漫氛围之中,渐渐地轻松起来,语文课就是这么的让人快乐。有个别的男生甚至引颈和女生窃语,忘乎所以,“眉目传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一”一声鼻音发出的“情”拉得老长,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陈老师放下书,含笑地扫视着大家的表情,有的同学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语文课的气氛就是这么的热烈,我们也在这轻松热闹的氛围中感受着文字和语言的魅力,语文成绩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相对于语文老师的温和,数学老师肖如松严肃很多。

虽然整个高中阶段数学都是我的短板,几次考试都令我痛不欲生,恨不得“以头抢地耳”,但对数学老师始终恨不起来。

肖老师是潜山人,一口浓郁的潜山话柔中带刚,他高大帅气,威严不失幽默,记得他曾说过,“你们文科生不要以为学文科就是吟诗作赋,风花雪月,你别的科再好,如果数学不行——”他稍事停顿,扭了下脖子,声音提高到八度,“考上大学那是不可能的!”

很不幸,我被言中了。因为数学,92年的高考我语文成绩名列全校第一还是与大学无缘,尽管如此,我依然感谢肖老师,他并没有因为我的数学不好而“冷落”我,他和陈老师一样,不断地鼓励我要把数学成绩跃上去,并且在最大限度上照顾了我的自尊:每次数学考试之后都没有在课堂上公布分数。要知道,肖老师是很喜欢在课堂上“唱”分数的。

忘不了历史课上“口若悬河”的祖老师,忘不了地理课上“口沫四溅”的张老师,忘不了政治课“滔滔不绝”的操老师……每当我想起母校,念起老师,总是心存温暖,由是感激。

范岗高中的伙食还是相当不错的,每到吃饭的时候,隔壁花园生产队的姑娘大婶们就挑着热腾腾的菜早早的来到食堂的门前,在两边摆好。菜肴的品种十分丰富,价格从一毛到五角不等,关键还可以赊欠,你要是没带钱也没关系,说一声,照样给你满满的一勺子。还或没还,卖菜的也未必记得清楚,但那时候的人就是那么的纯朴和善良。

醡肉是范岗高中的特色,也是学生们的最爱。一碟子醡肉配上一勺子青菜,五毛钱一份,一周吃上两次算是相当不错的了,那时不是一块一块的吃,而是小口小口地咂,吃得格外的香,要是谁肯给你打份醡肉,或者吃饭的时候“赏”一块给你,那算得上是莫逆之交了。

现在的孩子没有合适的菜是吃不下饭的,我们那时吃饭都还要靠排上很长的队伍,有时秩序失控,“挤饭”就不可避免了。

“挤饭”是食堂里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虽然每次值日都是最严厉的汪茂全校长和李镜平主任亲自压阵,但常常有“阵线失守”的时候。每到阴雨天气更是“战事频发”。“挤饭”时,只见人头攒动,瓷缸挥舞,前赴后继,蔚为壮观,而挤在最前面的,总是那几个人高马大的体育生。

其实“挤饭”也是技术活,光有力气也不行,也要讲究技巧。你不能从正面“强攻”,有时你看到前面的只有两三个人,楞是挤不进去。你要从侧翼迂回,看到窗口时,要用手紧紧地扒住窗口,然后奋力向前,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我很诧异的是,“挤饭”并没有伤害同学之间的情谊,反而加深了大家的感情,同学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饭,一边津津乐道地交流着“挤饭”的经验,那场面是相当的和谐。我的一位同学“挤饭”挤上瘾了,有时候竟然觉得不挤的话,饭吃得根本不香,“变态”似的期待着挤一场,以消耗旺盛的青春与荷尔蒙。

如果你从这件事上就片面地认为范岗高中的学生'凶狠好斗',不爱学习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范岗高中以“学风优良”取胜,它虽然坐落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范岗镇,毗邻四通八达的206国道,但闹中取静,环境优雅,是学习的好地方。不少桐中和天城的学生慕名到范中补习,范岗高中也俨然成为“桐城市重点高中”,在当地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我记得高一报到时,学校还没有大门,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至开阔处便是操场了,这哪像学校啊,树木葱茏,鸟鸣啁啾,就像是一个避暑山庄,非常的幽静,与外面的喧嚣格格不入。迎面而来的学姐和学兄们都拿着书,面含微笑,脚步匆匆的走在校园的林荫小道,有点陶行知先生的晓庄师范学校的味道。

刚刚竣工的教学大楼在一群平房中傲立屹立,显得卓尔不群。这幢大楼曾经是范岗高中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许多范中学子拼搏的汗水,如今已经成为图书馆。和众多新建的大楼相比,显得有些寂寥和落寞。时光荏苒,岁月流金,一起被时光遗忘的还有当年的学校大门。

大门是1990建成的,上面是张恺帆书写的“安徽省桐城县范岗中学”几个遒劲的大字,这一度成为范中学子的骄傲。我们那时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在母校门前照一张相片,或珍藏,或送给要好的同学和心仪的女生。如今大门还在,只是常年紧锁,门前堆满了杂物,看了难免有些感伤。

幸运的是,母校在农村中学撤销合并的大潮中还是保留了下来,并且发展壮大了。如今的校园更加气派,更加漂亮了,只是食堂后门给很多人留下难忘回忆的小树林连同池塘一起被夷为平地成为操场,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片无人知晓的密林。我们那个时候上学普遍很迟,到高中时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正是多思多梦的季节。即便有陈老师的“警钟长鸣”和肖老师的“围追堵截”,依然不能泯灭学生们青春浪漫的情怀。

曾记否?晚饭后,他和她拿着书来到小树林,然后“不期相遇”,相视而笑。谈理想,聊人生,红云映红了天边的晚霞。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里波澜现”。当年谈得“轰轰烈烈”并没有走在一起,平时不显山露水的最后喜结良缘。每次同学聚会时,大家笑谈当年的趣事,也只是坦然一笑,云淡风轻。

高考结束后,我们就离开了母校,很多同学一别就是26年,把记忆定格在1992年的7月。

母校留给我的记忆很多,虽然她的名字已经改了,但底蕴还在,灵魂还在。如今的范岗高中以优质的教学、严谨的学风、严格的管理成就了许多农家孩子上大学的梦想。

每当我从母校的门前经过,看到张贴在大门两边长长的高考光荣榜,总是羡慕不已,似乎从中看到了当年熟悉的姓名和背影。

往事如昨,恍如眼前。不管时光如何的改变,范岗高中,你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芳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