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解读(3分钟看懂发展趋势)
导语:很多农业企业注重营销,反而忽视了市场。未来10年,中国农业市场将向何处去?日前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7—2026)》,对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进行了展望预测。未来10年,中国农业到底该咋干?本文将为你一一解读!
文丨神农岛团队
2017年4月20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7—2026)》以中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制品、水产品、饲料等产品为对象,对2016年市场形势进行了回顾分析,基于未来10年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合理假设,综合CAMES模型基线预测和有关专家的分析判断,对2017年、“十三五”期末和未来10年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系统展望。
报告都展望了什么,未来10年,中国农业到底该咋干?本文将为你一一解读!
供给侧改革:直击中国农业供求矛盾的一剂良方
报告: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线,农业结构将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调整,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望继续增加,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将得以缓解。
未来10年,中国农业发展将保持稳健态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粮食由阶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解读:经济学家科尔内在其《短缺经济学》中强调,不要只关注需求方,供给侧对于提升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样重要。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带来的增长,今天,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之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
同样,对中国农业而言,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变为供给过剩(落后产能)和供给不足(优质产能)并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现状与中国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称,因此,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配置合理,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以农立国,品牌强国”目标,是必要且迫切的,不啻为解决中国农业突出矛盾的一剂良药。
品牌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抓手
报告:2017年,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多层次、高质量、品牌化需求特征进一步显现。未来10年,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
解读:福来品牌农业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组长娄向鹏老师一直说,未来20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农业,农业看品牌。
品牌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抓手。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品牌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看似和供给侧改革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不然,从本质上说,品牌经济和供给侧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优质产能。供给侧的目的是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优质产能。优质产能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什么是优质产能?品牌是其最重要的衡量尺度之一。
西方市场实践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开始从温饱为主的基本型消费向满足为主的享受型消费转变,经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历史性升级。
中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中国消费者需求结构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从吃饱到吃好!吃健康吃放心吃品质吃范儿。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象征性消费成为突出特征。在洗手液都拥有大品牌的时代,品牌竞争已经从客厅、浴室转向厨房餐桌。
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报告:农产品加工消费需求增长较快,2026年中国蔬菜加工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将达到16%左右,水果为15%、肉类为17%、禽蛋为16%、水产品为36%。
解读: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企业要转型去做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保证自己将来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可保证农民收入的增加,一举两得。
“两区”:中国农业的又一个“雄安新区”
报告:未来10年,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条件下,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趋于合理。
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将调减至5.13亿亩,比2015年减少约6000万亩,高库存压力明显缓解,玉米供需实现基本平衡;2026年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到1.41亿亩,比2015年增加约4300万亩;
“菜篮子”产品区域布局结构继续调整,畜产品生产向粮食主产区转移,奶类和蔬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单产水平等核心指标将显著提高,2026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分别比2016年提高29千克/亩、12千克/亩、27千克/亩、20千克/亩。
解读:对于“两区”建设,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以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为重点,以耕地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在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产区划定并建立“两区”,是落实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迫切需要。
并且通过建立“两区”,进一步聚焦核心品种和优势产区,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用地细化落实到地块,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
农业国际竞争力有望增强
报告:农产品贸易保持健康发展,农业国际竞争力有望增强。
展望期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活跃,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小幅增长态势,并继续呈贸易顺差格局。
随着国内外价差趋于合理,农产品进口基本稳定。受国产大豆生产恢复较快、食用油消费增长趋稳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中国大豆进口增速明显放缓,2026年大豆进口量将达到9600万吨左右。
解读:加大对外开放,一方面是对我国企业增添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企业的挑战,尤其是农业企业,面对国外的农产品的价低质优,以及创意十足的产品,我国的农业企业忧患意识要增强,一方面面对外国产品我们“请进来”,要提质增效,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发展,打造品牌,用更好的创意与更好的产品去赢得国际市场,“走出去”。
分品种展望未来10年
稻谷:稻谷产量保持稳定,口粮消费刚性增长。种植面积稳中略减,总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口粮消费保持增长;2020年之前稻米价格受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将小幅下跌,之后有望稳中有涨;受进出口政策和国内外价格变化影响,大米进口减少,出口增加。
小麦:小麦消费增速快于生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口粮消费、工业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将拉动优质、专用小麦需求上升,普通小麦与优质小麦价差将逐渐扩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
玉米:玉米种植面积先减后稳,价格走势由弱转强。由于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消费将恢复较快增长;国内外价格基本接轨,进口将呈下降趋势;展望前期价格触底企稳,2020年之后价格可能再度进入上升期。
大豆:大豆生产恢复至历史高位,进口增速放缓。生产、消费将呈现同步增长态势,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食用消费增长较快,压榨加工消费平稳增长;进口量维持高位,但增速趋缓。
油料:油料生产小幅增长,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人均食用油消费将稳定在一定水平,植物油总消费量将稳中有增,食用油籽进口量总体继续增加,市场价格化形成机制增强。
棉花:棉花产量基本稳定,库存结余水平降低。消费稳中略降,进口逐步增加,将成为国内消费的重要来源,
食糖:食糖生产和消费均稳中趋增,进口规模较大。消费水平稳中趋增,价格仍会有较大波动,受国内产不足需和国内外价差影响,进口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蔬菜:蔬菜产量高位趋稳,品种消费结构优化;
水果:水果产量和消费量增速放缓,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猪肉:猪肉规模化养殖加快,净进口有望缩减;
禽肉:禽肉生产消费同步增长,进口保持稳定;
牛羊肉:牛羊肉消费拉动产量较快增长,牛肉进口继续增加;
禽蛋:禽蛋生产增速放缓,成本带动价格整体上涨;
奶类:奶类生产进入平稳增长期,进口增速放缓;
水产品:水产品产量增速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进口增加;
饲料:饲料产量和需求量稳定增长,市场价格弱势转强。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报。神农岛团队整理解读。转载或摘录请注明神农岛,ID:snd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