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脱离参考粉本就无从下手?原因在于你不会“以大观小”

导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方式和观物方式不像西方绘画那样,以一个固定视角来完成的瞬间艺术。而是“以大观小”的整体把控为主,在创作和游山中,是不断变换视角的“游目”方式来完成的。许多画了长时间的山水画的朋友,他们的笔墨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了,但就是不能自由创作,一旦脱离粉本参照,就头脑一片空白,无从下笔。其实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受到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的影响太深,不会对画面“以大观小”的整体把控,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巧妙的把看到的不同景象合理的安排到有限的宣纸上。本文对此作一简单探讨,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关键词:山水画;对景写生;用笔;笔墨;游山感悟;

想要了解更多书画知识吗?点击加关注,后期更精彩!

专栏
山水画笔墨进阶实战课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109
3人已购
查看

程邃焦墨山水

一、什么叫“以大观小”?对山水画的创作有何影响?

所谓的“以大观小”,是指画家在创作和平时观察物象的时候,把自己的观察点升到足够高的位置,以鸟瞰的方式来整体把控物象的外观形象。在具体观察自然山川的脉络和湖泊的错落分布的时候,犹如大鸟在高空掠过,是以“游目”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东看看、西看看;上看看、下看看,视角不断的在变化,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把所观察的物象,当做一个庞大生命体来整体把控和感悟,不是僵死的照搬。

特点:视角位置足够高,并且不固定,以“游目”的方式来完成。

专栏
石涛山水心路探秘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56
31人已购
查看

石涛《 西山倚仗图》

二、中国山水画为何要主张“以大观小”?重视“游目观察”?

大家都知道中国山水画是写心的,是畅神的,主张借助笔墨抒写心中块垒,达到畅神的目的。这就要求,在山水画创作时,思维一定要活跃起来,要“坐究四荒,心游万仞”,不能死板的描摹自然物象,照搬自然。创作时全凭大脑平时的记忆挥写,落笔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的犹豫。这样画出来的东西才可能气势雄强,笔力强劲。

如果僵死的按照一个固定视角来描摹,哪怕描得跟照片一样逼真,也同样达不到畅神和写心的目的。并且固定的视角,其局限性非常大,不能很好的从整体上来把控物象,领悟不透物象的内在精神气质。这样画出来的东西,是死画,是没有生机活力的,是不能给观众带来生命上的启迪的。

中国山水画主张“以大观小”,重视“游目观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影响。

石涛《狂壑晴岚图》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以儒道精神思想为主线,讲究“修齐治平”、“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治学理念,也正如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国文化的终极目的是“道”,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入道”。儒家提出通过“游艺”来感悟“道”、修炼“道”。这里的“艺”包括琴棋书画等内容,当然包括山水绘画了,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所谓“天人之际”,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把“天人”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周易.系辞下》:“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就是说圣人通过仰观俯察,发现了宇宙虽然浩渺无边,无穷无尽,但其基本要素只有“天、地、人”三才。且天、地、人又各有其存在和运行规律,一切万物自始于天,成形于地,天地即立,人生其间。人本来就是天地万物的一员,与整个宇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石涛《 溪山渔隐图》

由此可知,画山水画不可能脱离“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孤立的来进行。画山水画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进道”,画山水画的过程就是“悟道”的过程。因此,在创作的时候,就要站在极高的视角来审视,要全面整体的来把控画面的丘壑布置。要注意每一个景点的相对独立性和差异性,把心中的所感尽情发挥出来,但又要与整体画面相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通过“以大观小”的方式来创作,就可以营造一个源于造化而又高于造化的“可居可游”情境,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大境界。

石涛《山庄图》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是否能达到自由的境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以大观小”的创作思维,能否以“游目”的方式巧妙安排丘壑位置。因此,如想真正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创作境界,研读国学经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国学经典不但可以提高自己格局和眼界,还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当然不需要古人“粉本”,也能自由自在的翱翔在山水画的世界中,创作出内心深处的具有跨越时空的作品,何愁不能打动人或流芳百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