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并未死于西周灭亡时而是活到了春秋时代
有关郑桓公之死,《史记·郑世家》的记载最为确实:在
周幽王十一年(
前771年
)
,“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太史公这一记载当作信史,认为郑桓公确实在西周灭亡时殉国了。
然而,也不是没有其它的说法。
《韩非子·内储说下》就有记载这么一件事:“郑桓公将欲袭
郐,先问
郐之豪杰、良臣、辩智
、果敢之士,尽与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
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
郑国灭郐,学术界主流都认为应该是在西周灭亡之后,《韩非子》说郑桓公灭郐,那不就意味着郑桓公没死于犬戎灭西周之难?这也太荒唐了!
所以,以前学术界都认为是《韩非子》记错了,不是郑桓公灭郐,而应该是郑武公灭郐。
郑桓公
然而,近年来清华简《系年》的出现,让很多过往的史料都得到了全新的修正。《系年》中,也记载了郑国灭郐之事:“昔我先君桓公后出自周,以车七乘,徒卅人,鼓其腹心,奋其股肱……,战于鱼罗,吾乃获函、訾,覆车袭介,克郐,庙食如容社之处,亦吾先君力。”
清华简的记载,是又一份材料证明郑桓公灭郐之事。《韩非子》与《系年》都持“郑桓公灭郐”说,已不是孤证。
这时,一条旧有的材料又被人们翻出来,构成了第三份证明郑桓公灭郐的证据。
《竹书纪年》记载:“二年,同惠王(周厉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竹书纪年》的这条记载残缺不全,所谓“二年”到底是哪一年?历史上有晋文公二年与周幽王二年之说,但这两个时间点都与已知史实充满了矛盾。
周厉王
《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言:“幽王既败,二年灭郐,四年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桓公。”臣瓒为西晋人,在《竹书纪年》被盗掘之时,亲眼看过原件。他说周幽王既败后二年郑桓公灭郐,成了第三份说郑桓公没死于
周幽王十一年(
前771年
)
的证据。
看来太史公出错的概率大增!
然而,除了《史记》,还有一条资料似乎也证明了郑桓公死于
周幽王十一年(
前771年
)
了。
《国语·郑语》记载:“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以前,人们都以为“十一年而毙”是指郑桓公,所以把它作为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的史料,证实太史公所言不妄。
可是,这条史料的第一句话是说郑桓公在周幽王八年(前775年)当上了司徒,第二句话是说周王室在周幽王九年(前774年)陷入了混乱,第三句“十一年而毙”却省略了主语。到底应该是郑桓公“十一年而毙”还是周王室“十一年而毙”?正常的语法逻辑下,省略的应该是第二句主语,而不是第一句话的主语。
因此,这句说是说周王室“十一年而毙”,而不是说郑桓公“十一年而毙”!
也许太史公就是误读了这句话的主语,才误以为郑桓公死在骊山之难中了!
从以上分析可知,郑桓公并未死于犬戎灭西周之年,而活到了东周之后。
在灭郐国、将郑国举国迁徙至郐国旧地后,郑桓公才去世。此后,郑国历史的话语权就交到了他儿子郑武公手中。郑武公则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凭借一己之力,将郑国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