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匡双林//《红楼教育学》
内容简介:
作者将《红楼梦》的阅读体会与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用三十四篇文章,谈师生、谈课堂、谈家教、谈理念,从《红楼梦》的人物、情节中挖掘出一个个教育现象,借助书中的经典人物情境,理解当下语境中的教育现实,讨论教育的得失利弊。书中内容,触及语文教育、美术教育、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不同话题,能使读者尤其是教师群体心领神会,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匡双林,江西修水人,定居温州。喜读书买书,偶尔码字,散见教育类期刊数百篇。十年高中教师生涯,现为温州道尔顿小学教师。《教师博览》签约作家,《温州教育》专栏作家。
《红楼教育学》序…(1)
第一辑:师生
林黛玉的家庭教师…(3)
学神林黛玉…(9)
不务“专”业的语文学霸…(15)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21)
最好的语文课代表…(26)
如果我到大观园里去做班主任…(32)
贾老师其实是个好老师…(39)
第二辑:课堂
林老师的诗歌公开课…(47)
一堂失败的哲学课…(55)
专家的美术课…(60)
好课是用一生时间备出来的…(65)
教授级教师的公开课…(70)
一堂成功的心理课…(75)
大观园里的性教育…(80)
爱情需要教育吗?…(85)
大观园里少了一节体育课…(90)
宝玉是怎样进行应试教育的…(96)
第三辑:家教
薛姨妈的教子观…(105)
贾政是个好父亲…(111)
不能承受的家族之重…(119)
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家教观…(123)
宁国府的家风…(127)
读书少还不管教,你想上天吗?…(132)
摊上赵姨娘这样的妈…(136)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141)
夫妻关系才是家教的核心…(146)
孩子为什么要自己养…(152)
龙生九子,连母十样…(157)
第四辑:理念
女人怎么会为难女人…(165)
读书人见面该聊点什么…(170)
北静王的教育理念…(174)
老师,别让你的过高期望毁了孩子…(179)
偷读最是人生乐事…(183)
不完美的生活可能才是最好的老师…(187)
后记:
一生相伴有红楼…(193)
认识匡双林有七八年了,那时他还是一名高中的语文老师,教课之余保持着读书的热情,是个难得的读书种子。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学美术出身的,喜欢古典文学,热爱写作。
他在《教师博览》上开的专栏,从《红楼梦》出发谈教育,我很早就留意到了,曾建议他将这个系列坚持写下去,将来可以结集成书。每次见面,我几乎都会问起这件事。前些日子,他告诉我疫情期间困在家中,已将这个系列整理出来,名为《红楼教育学》,交给了山西教育出版社,希望我能写几句话。
《红楼梦》是匡双林从小就熟悉的,里面浸透了他少年时的欢喜和快乐,沉淀着流走的那些时光。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他与这部经典的对话,却又不限于《红楼梦》本身。几年前,有人送我一本书,说的是《红楼梦》中的经济学,其实是从经济的角度读《红楼梦》。双林的这本书则是从教育的角度读《红楼梦》,他将自己烂熟于心的《红楼梦》与所从事的教育融合在一起。34篇文章谈师生、谈课堂、谈家教、谈理念,从《红楼梦》的人物、情节中挖掘出一个个教育现象,却又不拘泥于故事本身,而是由此生发开来,借助经典提供的人物、情境,理解正在发生中的教育现实,讨论教育的得失利弊,涉及语文教育、美术教育、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不同方面。
每篇文章都不长,可读性很强,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国人普遍为教育问题焦虑不安的当下,身为一线教师,匡双林感同身受,对于教育自然有许多自己的看法。恰好他又是多年沉浸在《红楼梦》中的读书人,所以他采取了如此独特的方式,将困扰着千千万万家庭的教育问题放在《红楼梦》的情境中展开讨论,究其用心无非是想寻求可能的解决之道。哪怕他最终提供不了什么答案,却也足以启发读者,至少可以引发读者对当下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自“红学”成为显学,读《红楼梦》的人可谓多矣。以《红楼梦》来谈教育,匡双林也并非第一个。30多年前,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滕万林先生就写过一篇文章《曹雪芹的写作教学法——以香菱学诗为例》,从教、学、教学环境三个方面着眼谈教学。其中,教的方面具体分析了教学的态度、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强调了林黛玉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香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无论读还是写,林黛玉都只是点拨诱导,不做烦琐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也不做精批细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改。
同样是“香菱学诗”这个故事,匡双林的视角、语言都与滕先生很不一样,滕先生是1931年出生的,双林是1985年出生的。
双林将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作为“一堂诗歌公开课”来看。他将黛玉的这番话看作是诗歌教学的“总纲”:“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第二步,黛玉在香菱初步领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
第三步是纠偏,匡双林认为这是黛玉作为老师的本领。
第四步是开书单,从王维、杜甫到李白,都有具体的要求。这堂诗歌公开课为时很短,但课外的指点没有就此结束,直到香菱写出了“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诗作。
这大致上可以代表匡双林这本《红楼教育学》的叙事风格,好处是轻松可读,容易为一般读者接受,但一些类比未必都恰当,比如称林黛玉为“林老师”,对她能不能成为“特级教师”的议论之类。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文章先在《教师博览》上发表,读者对象几乎都是教师,因此大量采用教师圈熟悉的一些说辞。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第一卷中这样说: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归根到底,教育就是要给人力量,使人摆脱愚昧。匡双林熟读《红楼梦》,借题发挥,正是因为他从少年时代起就从包括《红楼梦》在内的经典中汲取了力量,他想将这种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我相信教育无处不在,当你发现原来可以这样读《红楼梦》,原来可以这样谈教育,你其实已经获益,这也是一种教育。
欢 迎 来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