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文人雅士的一瓣心香

天下蒲友是一家,前几天有位山东的蒲友主动加我微信,给我发了自己莳养的菖蒲美图,还和我讲了自己与菖蒲的故事,并且把几篇自己莳养菖蒲的心得体会文章无私发我,希望与大家分享。

蒲友名叫文菖精舍主人,山东青岛人,从2014年4月开始与菖蒲结缘,莳养菖蒲已有四年时间,从一个菖蒲新手变成了一位菖蒲达人,她介绍说自己莳养的菖蒲是山东崂山老种虎须,是崂山太清宫主持匡常修道长自民国初入崂山带来的,渊源深厚。

谈到自己为何喜欢菖蒲,她在《闲话菖蒲缘起》中有记述:

“历来,中国文人高士首重超尘脱俗的精神追求,而由此演化出的审美观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挂画,可以满壁江山以卧游;置石,可以一拳而百仞,一瞬而千里……非止于此,凡身外长物似皆可体悟入微,取用由我。古之文人高士这般精致、恬淡的境界,必是令我们这些生活在忙碌、躁动中的现代人足以艳羡的吧。

古代文人高士之所好,固各有所偏,唯于菖蒲,莫人能轻。我莳养菖蒲也算得有几个年头了——为爱菖蒲始读书,权借古人之所重,熏染些雅逸之气,以疗我俗心。”。

文菖精舍主人对菖蒲的一份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为菖蒲始读书,非真爱难有此举也!

就像其在《菖蒲文化》一文中提到的“菖蒲,浑似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瓣心香,他是淡然恬静的存在。菖蒲与岩石为伍,与岩石同寿,将他移植到书房、茶室,也就是要品味这种传统与文化所滋养出的永恒的美。”。

文菖精舍主人在品味菖蒲这份永恒之美的同时,也在默默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一瓣香。

在谈到菖蒲的品类时,文菖精舍主人记述道:“时至今日,北方只听说诸城老种虎须菖蒲,后又发现崂山太清宫也有老种的存在。据说诸城菖蒲近代源流乃清末诸城仓湾(老城护城河相邻一水塘,传窦光鼐曾在此处读书)岸边道观老道长所植菖蒲(虎须菖蒲),此原盆后传至安禅济老师,安老师复传给刘玉兄,至今此盆菖蒲应寿至少百岁,依然茂盛,12节之巨。诸城所分养之蒲,多为此盆菖蒲之分。

崂山虎须菖蒲可追溯到宋代。后来崂山太清宫主持匡常修道长培植虎须菖蒲,匡常修生于光绪三十年,农历二月四日,原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器道人,据《太清宫志》记载,匡常修为崂山全真金山派第二十一代传人,同时习练道教武当玄门功夫,拜其叔父匡真觉道人为师,匡真觉是武当派传人李是卿的徒弟,道术与武功俱有根底,匡常修在其教诲传授下,日益道深业精。30余年来先后在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观,太清宫修行过成为全真教金山派道士。创建了玄真内家拳,将道法和拳技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匡常修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他把祖国和崂山的道教历史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来研究。他在全国道教界也德高望重。道教武术界有“南郭北匡”之说。匡常修的中医医术也是很高明,出家以后,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数十年中,匡常修长期担任崂山庙里的主任,代表,崂山道教生产合作社社长。除主持庙事外,匡常修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对崂山地区巡回行医,一方面是以治病的收入养庙,一方面济人行善。匡常修道长除精于道法玄学外,还擅长气功,医学,武术并皆有一定造诣。此外他对道教音乐,绘画及诗词歌赋都有广泛地爱好,他还著有《玄真篇注解》,《乾云丹指》,《本草诗篇》等,可惜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殆尽。而菖蒲一向为道家所重,上世纪80年代,匡道长沿崂山周边行医,入胶州,将菖蒲传至当地中医世家,被一老者密植三十年不为人知,今朝世事昌明,文脉复兴,蒲君忽现于世,得无吉祥之征也。”。

蒲友文菖精舍主人的菖蒲便是从这位老者手中所得,追根溯源便是崂山太清宫主持匡常修道长所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