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43):宰相包小三,惹出一桩人命官司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35)
四名宰相中第一个要讲的,是李义府。
先讲李义府,因为他是明打明的后党,而且直接冲锋在帝后争锋的第一线。
李义府当初发迹,靠的是上了那个'废王立武’的报告,打响反击元老派的第一枪。没多久,他被火箭提拔做了宰相。这里面李治、武则天都起了作用,但签发命令的是皇上,理论上,李治才是他唯一要感恩的对象。
那为什么后来死心塌投靠武则天,甚至不惜得罪皇上呢?因为一次贬官。
李义府这个人,第一个特点大家知道:笑里藏刀。'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狡险忌克。微忤意者,辄加倾陷。’面上笑嘻嘻,实际小有不如意,就给你搞打击报复。这样一种为人,群众基础那是相当的差。
第二个问题是小人得志。作为皇上眼前的红人,升官发财、乃至利用职权捞点油水,这都正常。但李义府的问题是有点过:得意忘形,不法行为太多太滥,到了引发众怒的地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包小三。当时最高法院(大理寺)审理一个女犯人,颇有姿色,不知怎么被李义府看上,私下交待主管的法庭庭长毕正义(大理丞,从六品,掌分判寺事),说你给我想办法把她弄出来,准备金屋藏娇、纳为小妾。
宰相开口了,李义府又是那么个睚眦必报的人,毕正义不敢不办。但事情办得不够周密,不久被上面察觉,朝廷派了人来调查。'义府恐事泄,逼正义自缢于狱中。’堂堂一个局级干部,竟然在自己管的牢里上吊自杀。这下事情闹大,一个叫王义方的纪检干部(侍御史)在朝堂上当众弹劾,要求严查李义府的问题。
王御史这个弹劾报告水平很高,几句话直指要害,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公文,颇值得一读:
'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就云正义自杀,亦由畏义府威,杀身以灭口。如此,则生杀之威,不由上出,渐不可长,请更加勘当!’
第一,人就是李义府杀的。毕正义是不是自杀并不重要,反正他的死因就一个——替李义府脱罪。最近美国有个爱泼斯坦案,他是个亿万富豪,多年来给一帮顶级大佬拉皮条。案发后,在严密监控的牢房里蹊跷自杀,情况跟这个差不多。
第二,压根没提什么女犯人的事,重点讲李义府不请示不报告,竟敢在天子脚下杀人,还是一个局级干部。底下人权势大到这种程度,皇上您还能睡得安稳吗?
这两条都很有说服力,正常情况下,李义府免不了要吃点苦头。但当时形势特殊:长孙无忌还没倒台,还需要对元老派作最后的清算,李义府作为主要打手之一,正要他发挥作用。因此,'上释义府不问。’李治装聋作哑,李义府逃过一关。相反,还把王义方贬出京城。
李义府那天退朝后,得意洋洋讥笑:“王御史妄相弹奏,得无愧乎?”王义方把眼一瞪:“没把你个奸臣扳倒,我是有点惭愧!”如此硬骨头,难怪当年魏征欣赏,打算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王义方还不肯高攀,婉言谢绝了。没多久魏征去世,他又上门提亲。别人奇怪,他解释说:“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真是古人所云狷介之士!
李义府、毕正义、王义方,三人姓名中恰巧都有个义字。李义府无道失义,王义方舍官求义,而毕正义,终究没能等来属于他的正义。
李治虽然容忍李义府,但对他这些行为,肯定也是不太感冒的。王义方在朝堂上提出弹劾时,照规矩,御史弹劾大臣,本人是要回避的。当然皇帝也可以特许免于弹劾。李义府就在那儿故意磨蹭、'顾望不退。’意思皇上说句话呗,省得我搞那么难看。等来等去皇上没吭气,'上既无言,义府始趋出。’只好灰溜溜下殿。李治严守规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多少也有杀杀他威风的意思。
不久,宰相班子里韩瑗、来济这些元老派被赶出朝廷、李治权力渐渐稳固,对他就没那么客气了。当时李义府跟杜正伦都是中书令,杜正伦资格比较老,李义府又事事爱揽权,两人关系很僵。某天,竟然当着李治的面吵了起来。李治很恼火,把他们两个全贬出朝廷,杜正伦去了广西,李义府去了四川。
杜正伦不久死在贬所,李义府不到一年,又被召回朝廷,'以普州刺史李义府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但重做宰相,而且兼管油水很重的干部工作。他到底什么神通,能屡屡起死回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