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移步意先移,落步意先落”
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体现出了意念的重要性。在太极拳的移步中,同样是这样的道理,想移步就必须先用意移,而落步意先落。
明其理破难关
我认为:太极拳是在大脑支配下的一种专心致至的意气运动,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每个动作均要先意动而后形随,这样的意动形随才能将太极拳真正练到家。所以,如果我们在学练“移步重心定,落步重心移”之时,再结合“移步意先移,落步意先落”的意境,则会效果更佳。
怎样先注意“移步意先移,落步意先落”的意境,而后达到“移步重心定,落步重心移”的自然实现呢?
1、学生练功时严格遵守,移步时先动意,用形去追意,落步时先将意落实,形在追落的“移步意先移,落步意先落”的目标。
2、必须清楚太极拳乃知觉运动,“动知者易,运觉者难”,手足不配,数术难合,练不出内劲来,功力也无法迅速提高。
3、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规矩没有,是否能感知火候?如感到稍有不合之处,即要迅速调整。
有规矩成方圆
先贤云“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可见太极拳学之不易,因为习练者很难在短期内准确地找到太极拳瞬间虚实变化的火候。火候和练拳效率从何而来?反复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能从太极拳的规矩而来。
《太极阴阳颠倒解》分析,划分虚实十二项,其中功手只有三项,而病手却有九项。行拳,推手时稍有不慎,就易出病手,在手足身法步转换中,病手功手仅有毫厘之差。所以结论应为,虚实只有微末之分,双轻的掌握与运用,即为火候。只有按部就班地认真依照太极拳的“规矩”去学去练,才能准确把握火候。
守住规矩,实际上也是在把握住意气、数术要素之后形体架构上的端庄匹配,相辅相成。
若丢掉了规矩,就无意气身法,就会变得无法掌握时间和空间,无法掌握虚实微末之分的火候,两手两脚即成了病手病脚,谈何知机知势,又怎么能在行拳推手时得机得势!
初学者每天不断的纠正不规范的动作,会感到只要打拳不合规矩就别扭,就不舒服;另外初学者不要追求过快的速度打拳,而是要结合自身功力强弱,初学者掌握意气、数术基础后按规矩打拳即可,放松身心,循序渐进。
这样习练,日久天长,慢慢就会感知到每个动作的内动、动作的合与不合,觉察到意气运行的微末之分了,感识到虚实的灵换在于意气的灵换了,才逐步真正入门了。
有的初学者,每天坚持站桩,悟性高者半年即能感知虚静轻灵,坚持一年站粧能进一步感知空灵虚空,身体融化到大自然中去的感觉。
而每天坚持做原地定步云手内练法的初学者,悟性高者半年即能感知到强烈的意气感觉,坚持一年以上便能初步轻灵地感知气场的存在,数术之合自然形成,按规矩逐渐感知到太极独特的螺旋劲,抽丝劲,周身一家。
原地定步云手内练法修炼到一定阶段的初学者,还可加练其它入门基础功法:《太极步》和《推手要诀》等,初学者在逐步达到懂劲的状态下,坚持每天演练,优者知己知人的境界很快就会到来,最终达到较高的境界。
我总结练好太极拳除上述三要素为基础外,学好太极拳还需特别注意:“入门引路须口授,必须肯下苦功夫,不遇明师不明理,不得真传也枉然,不悟不解其中意,辛辛苦苦几十年。”
法于阴阳,合于数术,把握意气,规矩火候等,是一个习练太极拳者感兴趣的话题,各家各见,都有很深奥的内涵。太极拳是哲拳,是终身学不完的拳,感知和探讨太极拳,是传承中华武术宝贵遗产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