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首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朱旻作品
中秋节的南乡轶事
朱旻(江西)
南乡人都在外奔波,一年到头难得聚首,连传统佳节——中秋节,也渐渐的淡忘了,我心中不禁泛起丝丝的凉意。
街道上店铺、超市里那些准备在中秋前后火上一把的老板,都在显眼的货架上摆满了那些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各种价位,各种风味,各色包装,充足的供应以满足顾客的节日消费需求。等人们开始意识到佳节将至的时候,我也禁不住买一个包装精美的月饼。细嚼慢咽的品尝:太油,还甜的发腻,我真的难以下咽,这还是儿时月饼的味道吗?
追忆儿时的中秋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一派天伦叙乐的景象。 我家住陈山河畔的一个赣派建筑的古村落里,古宅百年,古桥百年,流水万年;两岸古树遮天,翠竹青青,终年香樟、柚子树散发浓郁香气。穿村而过的杉木建造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街、小巷,古朴的民居,处处都透出的中秋味,就像是用文火熬出来的老汤,都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静悄悄的“透”出来的,也是悄悄地。糕饼店里烘焙房的香味四下飘散,这香味儿令我咽了多少口水,到少次可怜巴巴望着,不由得在糕饼店门口徘徊。改革开放之前,那时家里太穷,想吃月饼实在太奢侈了。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有几次实在忍不住斗胆进店,倚靠在门框,默默地看几个师傅制作月饼:和面、制馅、包馅、压模。那座简易烤炉就像个坟墓一样,里面藏着一个“幽灵”不停地向外吐出浓郁的香味,实在太诱人了!期间,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师傅和气地问:“你是朱老师的崽吧?”
我怯怯地点了点头。
“都快正午了,你还没吃饭吧?过来,吃个月饼。”一只赤褐色的皮包骨的手里递过一个残缺的的香喷喷的月饼。
我接过,连家父经常教导:接受别人的馈赠,要说谢谢!也忘了,一溜烟心花怒放地跑了。掰一小块放进嘴里,又香又脆。土猪板油的香味,芝麻的香味,陈皮的香味,还有浓浓麦香味……至今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时南乡人过中秋的所有风俗仪式,都在一种悄无声息的秩序中进行着, 南乡人过中秋重风俗,重礼仪,重传统。南乡人过中秋忌讳远行,忌讳奔波,在外求学,工作的人也得赶在中秋之夜来临之前回到家,一路不辞风尘仆仆,如候鸟般地往家赶。南乡人过中秋,图的是合家欢聚一堂,团团圆圆。无论老少都得守在家里吃中秋夜的团圆饭,其气氛不亚于除夕。各家各户都会精心准备荤素一大桌,得有清蒸时蔬、米粉肉、山泉煮豆腐小葱汤;粗河沙炒原味花生、炒葵花子,得有新米蒸的木桶饭,再配上自酿的家烧酒,糊酒,水酒,得一大家人按长幼围坐八仙桌边,热热乎乎的吃喝,到情浓处,行酒令:高升乐位、螃蟹拳。 酒足饭饱时已月上三竿,才开始祭月仪式:焚香,烧纸钱,放鞭炮,点红烛,摆上柚子,花生,月饼等祭盘也是悄悄地从厅堂的供桌搬到院子中的。磕头跪拜,默默许愿都在这无声的对白中。
祭月之后的赏月更是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温馨,山清水秀的南乡的空气通透性特好的缘故,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一轮圆月如盘,如镜,如玉;月色皎洁,碧空如洗。沐浴着明月的清辉,清风的吹拂,全家人品尝着月饼,慢条斯理地吃供品;一起喝茶,干了,斟满;再干了,再斟满。话匣子打开,谈论的最多的是乡土农桑见闻,家中营造新房和小年轻的婚庆之事。在这收获成熟,收获喜悦的时节,任思绪穿过每个情动瞬间,让记忆掠过那沉淀的往事。沉积心底的亲情如潮水般涌起,如月光倾泻,如清风徐来......
中秋之夜,在村中央的古柚子树遮住一个个金兰柚的晒谷场里,这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烧宝塔”。孩子们将捡来的碎瓦片堆砌成一座小塔,浇上米汤、撒上食盐,塔内放点干柴,点着火,一边烧,连续加柴草,一边围着宝塔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待到这座宝塔烧得遍体通红通红的,再浇上水,让他凝固,宝塔竟岿然不动,平常人的力气用石头都砸不烂。
如今,如期而至的中秋节又到了,心中多了对亲人的牵挂,我不由得泛起了一阵酸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形单影只的我只能和家人在微信里问候和相聚了。
看着天空的这一轮明月,我五味杂陈在心间。
秋风咋起,我深感丝丝的凉意。
【作者简介】爱的花,原名朱旻,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槎江人,小学老师,喜欢写作,曾在《全国青少年夏令营征文比赛》中,散文诗《三月》荣获二等奖;在《六点半》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过多篇文章,是一个“用文字记录乡村生活,用真情打动人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