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流的非议(上)

作者:罗永平

(上)

自从清道光咸丰年间,杨露禅到北京教学之后,太极拳这个拳名才渐为世人所知,然而在太极拳史研究中,有关太极拳源流问题一直有所争论,近多年来争论又甚。

太极拳书籍自晚清到现代出版很多,尤以民国期间的20—30年代为甚。当代太极拳史学家、武氏太极拳名师吴文瀚自2003年起,于《武魂》杂志第七期始至2007年第五期止,陆续为该杂志撰写了《太极拳书目考》,向读者介绍了48部主要太极拳书籍。通过这些书籍的介绍,我们发现,谈教拳经验的多,研究太极拳技理的少;谈拳术的多,研究器械的少;人与亦云,附会、假托太极拳创始人的多,真正研究拳史或理论的少。只有屈指可数的唐豪、徐震二三人研究太极拳史和太极拳理论。这一现象加上其他原因“导致当前太极拳运动中,中老年和妇女练太极拳的多,青少年练太极拳的少;练太极拳架的人多,练太极拳器械的少;教拳练拳的多,研究太极拳史、拳论、拳法的少……(吴文瀚《太极拳书目考》尾声,《武魂》2007年第6期)。因此,太极拳发展到今天,迄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太极拳史。
虽说在太极拳史研究中,有关太极拳源流问题的文章“汗牛充栋”,其实,真正盘点下来,能作为研究讨论依据的也就这么几件。笔者梳理略谈,分同道分享。

以下分十一个问题阐述(因有说张三丰、张三峰,为便于叙述,除引用原文,其余统称张三丰)。

一、“老三本”初稿的附会

研究探讨太极拳理论和历史问题,“老三本”极为重要。所谓“老三本”就是武禹襄(1812~1880)的长甥李亦畲将王宗岳、武禹襄传留的拳论、谱文及他自己写的拳论,手书三册传世,一交胞弟启軒(启軒本),一赠门人郝和(郝和本),一自存(自藏本)。

“老三本”意义非常重大,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太极拳经、谱,是研究太极拳理论的经典之一,也是探索太极拳源流的重要资料。

在以往多种太极拳创始人说法中,尤以张三丰创拳说为最。为何?这要归咎于太极拳大家、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了。因为,在最初的1867年(同治六年)的“老三本”《太极拳谱 小序》中,有 “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 一句,由此引发了100多年来太极拳源流之争。
其实,我们认真研读李亦畲编撰的“老三本”及其在撰编过程中的遗稿和武禹襄等的遗文,是能够看出一些史实的。

李亦畲

例如,李亦畲《探太极拳之源》一文:

“探太极拳之源,予阅聊斋十四卷,李超武技传,浅识此技始末。王渔洋云:

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峰为内家。三峰之后又有关中人王宗岳。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征南)其最著,鄞人也。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者,皆僧也。”(姚继祖《武氏太极拳全书 第八编 古典拳论》,姚继祖师承于李亦畲之子李逊之)。
再如,李亦畲编《太极拳谱》初稿:
李亦畲是马印书的姨丈。马印书从李亦畲处抄得其写于1867年之《太极拳谱》初稿。此谱小序的首句为“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顾留馨《太极拳术》,“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武魂》2008年第8期)。
从李亦畲这两则遗文,可以看出:李亦畲《探太极拳之源》,是读《聊斋志异 卷十四 武技》后,依王渔洋在该传后的附文为据改写成的。而这段文字又是移植道光二十四年(1844)长乙山人李涵虚编著的《三丰全书》中关于张三丰拳术源流而来:“王渔洋先生云: 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又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两家之盛传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征南其最著者,靳(鄞)人也。雨窗无事,读《聊斋》李超始末,因识于后。”

老三本

将这两段文字对照,很明显,李亦畲把王渔洋原文中的“关中人王宗”,写成了“关中人王宗岳”。这一字之差,造成《太极拳论》的作者、清代乾隆年间人士“王宗岳”,成了与明代王征南练习流传的“内家拳”的同门了。于是,太极拳被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又于是,李亦畲编《太极拳谱》时,将宋之张三丰附会成了太极拳创始人。

二、李亦畲的补救

由于李亦畲将“王宗”误为“王宗岳”,太极拳被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1867年,李亦畲在《太极拳谱》初稿小序中,宋之张三丰就被附会成了太极拳创始人。

但是,李亦畲很快就发现错误。1881年(光绪七年),他又亲手修订了这本《太极拳谱》,并抄写三本。在李亦畲为这三本谱写的题记中,文首写道:“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第(弟)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 落款为:“亦畲手订”(转引自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

相当重要地是,这次重新修订的《太极拳谱》,都将初稿中“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

修订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

李亦畲为何会修改?作为李亦畲族孙的李福荫有很好的说明。

1935年1月,李福荫为《李氏太极拳谱》作序,序中说:“近年来,习此术者甚众,于是问吾家讨秘本者有之,问福荫请教益者有之……细检家藏各本,文字间亦不相同,章节或此前而彼后,或此多而彼少。缘先伯祖精求斯技,历四十年,辑本非只一册,著述屡有删改。外间抄本因时间之不同,自难一致耳。先伯祖最后亲笔工楷手抄共三本:一交先祖启轩公,现已残缺;一本交门人郝和,现存伊子文桂手;先伯祖自留一本,现存十一叔父逊之公手,此皆完璧也。至于先伯祖屡次自编原稿,则为十叔父石泉公、十一叔父逊之公所珍藏。”
启轩本于1935年被唐豪整理收录为《廉让堂太极拳谱》出版发行。郝和本被顾留馨1982年著《太极拳术》中收录,并刊印了原文影印件。
  从二、三项叙述,可以看出:

1、最早出现的与太极拳起源相关的张三丰是明代内家拳传人尊为始祖的宋之张三丰,而且张三丰是创造多种拳术的仙人。

2、内家拳展示的内容和技法特点与太极拳的内容和技法特点大相径庭,因此内家拳就是内家拳,它是单一独具拳种!太极拳也是单一独具拳种。因此,内家拳与太极拳无关!同样与形意拳、八卦掌也无干系。

3、由于李亦畲的失误,将张三丰附会为太极拳创始人,并于1867年写进了“老三本”的“太极拳谱”初稿中。

4、“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于1867年出现后,受到了当时健在武禹襄等人的质疑,作者李亦畲自己也感到此说无依据,因此,13年后的1881年,在当时“家藏各本,文字间亦不相同,章节或此前而彼后,或此多而彼少”,又因“外间抄本因时间之不同,自难一致耳” 情况下,李亦畲“手订”并抄写《太极拳谱》三本以求统一,并将“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此语改定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并以“亦畲手订”的落款形式,告知读者以此为准。

5、1881年距今(2013年)已132年。可以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在一百多年前已被否定。但,因李亦畲在太极拳界的地位和名望、致使李亦畲早期失误造成的这个附会一直影响到今天。

三、内家拳与太极拳
今人谈论中国之武术,往往将武术分为二大类,即外家和内家。从广义上说,除太极、形意、八卦以外的拳种,盖乎皆可以称之为外家拳。

外家、内家之分,官方的或正式的说法不见一斑,民间则热议非凡,尤其是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归类于内家拳,似乎得到民间武术人士的一致赞同,多少年来都是这么说法。

那么,太极拳与内家拳有瓜葛吗?我们看看一些文字记载。

康熙八年(1669年)黄黎洲所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此乃内家拳、外家拳之说之滥觞。

就这么短短数语,引来了中国武术界的顶礼膜拜。鹦鹉学舌有之、牵强附会有之、强拉硬拽有之。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百家的《内家拳法》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民国六年(1917年),陆师通《北拳汇编》:“三丰本少林大弟子。”

民国十三年(1924年)孙禄堂《太极拳学》:“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乏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故遵前二经(《洗髓经》和《易筋经》—笔者注)之义,用周

太极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

民国十六年(1927年)陈微明《太极剑》附录:“太极拳为武当嫡派,乃张三丰祖师因观鹊蛇之斗,忽有会心,发明此拳。盖恐修道之士,静坐功深,血脉有凝滞之患,山行野宿,突然有野兽之厄,是以观鹊蛇之斗智,仿禽兽之飞跃,法天地自然之理,参太极阴阳之秘,创此太极拳,以传修道之士。”

民国十九年(1930年)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图说》:“北宋时,有张三丰者,隐武当为 黄冠,究心达摩之术若干年,得其玄奥,乃尽弃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练气为主,有从者,即授以形意拳,以为练习之初步。成效既著,学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内家,而称少林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专为内家所专有矣。”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央国术馆六周年纪念特刊》载有一文《太极八卦考》(未署名)中说,“太极、八卦皆为张三丰一人所发明,即武当剑术,亦完全由太极八卦所化出。”该文还煞有介事地例数了张三丰所传授的历代传人。到第八代“野鹤道人”(号“避月侠”)传宋得厚(字唯一)、董海川。从而董海川、宋唯一就是八卦掌的第九代传人云云。

以后还有等等武术书籍,言及本拳种肇始大都脱不了张三丰的干系,特别是太极拳。据不完全统计,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种拳路,洋洋大观,不甚枚举。

不管怎样,仅从笔者排列上述较典型的叙述,不难看出。

1、张三丰其人不仅是内家拳的鼻祖,还是少林大弟子,精于少林拳法。

2、张三丰其人汲取达摩《洗髓经》、《易筋经》要义,用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创造太极拳。

3、张三丰其人观鹊蛇之斗,仿禽兽之飞跃,顿悟会心,创造太极拳。

4、张三丰其人,潜心研究达摩之术得其奥妙,后又丢弃少林成法,转而以练气为主,创以形意拳,是为内家拳。

5、张三丰其人发明了八卦掌,并第九代传到了董海川。

这张三丰真是神人、真人,一人独创几种精深的拳术!

那么,内家拳究竟如何?黄黎洲的儿子黄百家从王征南学拳,其论述了《内家拳法》特点。比如,应敌打法若干:“长拳滚砍、分心十字、迎风铁扇、异物投先、推肘捕阴……四把腰”等法三十势;穴法若干:“死穴、哑穴、晕穴、咳穴……三里”等十三诸穴;

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与十段锦之中,六路是:斗门、通臂、仙人朝天、抱月、扬鞭、冲掳。并伴有歌诀:“六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会。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扭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如步韬在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由此可以看出,内家拳内容、技法与太极拳大相径庭。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15《陈氏太极拳之歌》

    ​长篇三言诗 ▪ 陈氏太极拳之歌            伦炳宣  著 第十四章  拳之派   九世祖,陈王廷.写拳谱,建首功. 创陈式,掀拳风.四海内,播名声. 争仿效,派纷呈.虽有变,不离宗. 十六 ...

  • 从太极拳源流看练拳次序原本的太极拳什么样...

    从太极拳源流看练拳次序 原本的太极拳什么样?据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有恶少辱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使得如 ...

  •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考释

    武派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的<太极拳小序>,是太极拳源流的一篇重要文献.然其不同版本的文字有别,学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兹就该文的版本和涉及到的问题试加探讨,以求历史的原貌. 一.版本考证 ...

  • 李亦畲太极拳理论之《太极拳体用歌》

    李亦畬是继武式太极拳开创者武禹襄之后,对太极拳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后继者. 李亦畬本人身材短小,身高约一米六左右,并且双目高度近视.身体条件的不足,没能抑制他的进取心.李亦畬为了验证拳技,常招门客至家动 ...

  • 太极拳源流的非议(中)

    作者:罗永平 (续上) 四.杨氏拳谱的讹传 在诸氏太极拳中,杨氏太极拳流布最广,习练者最多,且杨氏太极拳的书籍拳谱也最多.在为数众多的杨式太极书籍拳谱中,大多写有太极拳始自张三丰的问题.但唐豪和徐震二 ...

  • 太极拳源流的求实务虚

    拳本无内家外家之分,切勿用想当然的观点来论太极拳的发展源流.近代以来造假最多的就是太极拳,尤以杨式为甚,真是煞费苦心,成了毫无可经得起推敲的历史的虚无主义,造假造的多了,把自己都造迷糊了. 事实真相只 ...

  • 八卦源流小考(上)

    如果你真正怀疑历史的真实,那么请从源头开始质疑,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史辨"学派的失误就在于这里.大千世界,茫茫历史,一人一事一书一说,什么地方才是"古史辨&q ...

  • 我和我的太极拳友们(上)

    七律:致我的太极拳友们 古城兴县大操场, 太极聚拢一群人. 时光过去十年整, 拳剑刀扇样样精. 老白师傅功夫好, 师兄师妹情义深. 闻鸡起舞不间断, 身体健康老还童. 更新于 2019-07-21 来 ...

  • 太极拳宗师的嘴角上,隐藏着一个不传之秘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太极拳,是笑如春风的拳. 图一: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 喜怒哀乐,皆非太极神采.为何?太极之道,乃中和之道,过则不调,乏亦不和. 故太极拳者,包括形意拳.八卦掌之练习者 ...

  • 太极拳源流(三)

    三,李道子 李道子,唐代江南安庆人,常居武当山南岩宫,所习的"太极功夫"称为"先天拳",也称为"长拳".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式,为太极拳之别名 ...

  • 太极拳源流(一)程灵洗

    太极拳究竟是何人所创?又是何时所创?这是一个既不能回避,更难以定论的问题,目前,主要有六种说法. 一,程灵洗. 程灵洗,字元涤.五代梁时,江南徽州府休宁人.程灵洗的拳学自程密,程密由"韩拱月 ...

  • 【功法撷珍】吴式太极拳10式(上)-张全亮(视频)

    点击武谈主页左下方"公开课"栏目,获取此节完整版.无广告视频,还能找到更多"研武"视频公开课哦. 吴式太极拳10式主要是为既没有足够空闲时间,又没有学练过任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