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军中的“中将加上将衔”到底是什么军衔?哪些人获得?

揭秘:国军中的“中将加上将衔”到底是什么军衔?哪些人获得?

文/号外历史之淑琴   图/网络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下野,林森接任国民政府主席,而与此同时,当时的国民政府军委决定重整军衔,以前的军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部进行建档考评,原因就是设置严格的军官晋衔制度,也是为了防止出现那种手里有1万多人马就自封中将师长,上将军长这样的状态,这算是一个好事。

众所周知,以前国军中有很多混乱的军衔,比如上将军长,中将师长,甚至还出现了上校军长和少尉总司令这样的奇葩军衔。国军中上校司令、上校军长、少尉总司令都是谁?为何出现这情况?于是在1935年4月的时候,当时国民政府军委将上将分成了3个不同的等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其中特级上将仅一人,那就是蒋介石。

而陆军一级上将授予了8人,海军一级上将1人,空军没有一级上将。刚开始ID时候,二级上将是准备授予12人的,但是最后有23人有资格获得,但是毕竟名额有限,所以就导致当时有部分位高权重的老资格中将,准许佩戴三星二级上将军衔,但是这些人的军衔就被定为了“中将加上将衔”。

1936年获得这个军衔的有:张发奎、余汉谋、张治中、钱大钧、陈诚、卫立煌、薛岳、孙连仲等。其中张自忠将军在1939年被授予“中将加上将衔”,枣宜会战中殉国,追封为陆军二级上将。我们也看到,其实在第一次授衔的时候,蒋介石五虎将中,刘峙、蒋鼎文和顾祝同是陆军二级上将,其余陈诚和卫立煌是中将加上将衔,属于准上将。胡宗南在1945年获得此军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埔生第一人。罗卓英和汤恩伯在1946年获得此军衔,在大陆期间,一共55人获得。

特级、一级和二级上将在军服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领章上佩戴3颗三角星,抗战胜利后,国军仿照美军军服和军衔,特级上将肩章5颗三角星,一级上将肩章上4颗三角星,二级3颗。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将加上将衔这其实是一个铨叙军衔,不是虚职和职务不挂钩,不能成为“临时军衔”,全部都是3颗三角星。

需要注意的时候,国军中有两套军衔,即“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铨叙军衔”是根据你的资历、学历等逐步晋升的正式军衔(永久),只要不退役或者去世就永久存在,有国民政府颁发的文书,而职务军衔是临时的,只需要军委的任命书就行,一旦职务被撤销就成为了铨叙军衔。比如新六军军长廖耀湘,职务军衔是中将,但是铨叙军衔才到“骑兵上校”,所谓的中将加上将衔是上将军衔暂时没有空缺,所以你有资格但是无法晋升,等到二级上将空出来了,那么你就会晋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