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的问题与机会
一,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额大,资金要求高,资金链一断就可能全面崩盘
资金链断裂,是主题公园失败最多的原因。
武汉长江乐园规划很好,专家认可,政府支持,但没修起来。原因是投资方资金不足,想融资又没融成功。
福禄贝尔科幻乐园修起来了,首期效应不好,没钱运营,欠着员工薪资、供应商货款,老板跑路去美国躲债。老板是台湾商人刘京华,福禄贝尔是他在台湾经营的幼儿园品牌,本来事业挺成功的,一个主题乐园就让他身败名裂。
很多人分析福禄贝尔区位没选对,我认为资金安排是更大的问题。
番禺飞龙游乐城运营三年后歇业,其中一个原因是靠贷款投资的项目,经营亏损后资不抵债,不得不停业。
航天奇观是一群农民自行集资兴建的项目,一开始运营得还可以,但后来还是停业了,为什么?因为没有改进资金。
清明上河园是1992年获批建设的,1993年,受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影响,项目建设陷入困境,到1994年,项目因缺乏资金而陷入停滞。后来招商引资,与海南置地集团合作,才把这个项目建起来。
主题公园投资金额大,大型主题公园动辄数亿,数十亿元,前期规划、建设、宣传占用的资金量太大,一旦开业效果不好,现金流转不起来,投资方没钱投入去优化管理,升级产品,所有前期投入就可能打水漂。
从正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主题公园是靠不断创新升级来运营的,比方说清明上河园一期生意就不好,二期三期这么一迭代,生意起来了。
又比如世界之窗客流量逐渐下滑,经营者改进经营策略,重新定位产品——从世界之窗定位切换为城市会客厅定位——融入表演、游乐项目,将静态观光转化为动静态结合,不断创新产品,这才又吸引来了客户。
欢乐谷的运营也是一样。一开始效果不好,优化运营,升级产品,生意好起来了。
如果一个主题公园,投资方只有建的钱,没有维持运营和升级的钱,就要慎重考虑。如果建的钱大部分是贷款来的,就更要三思而行了。
(二)客户定位过于笼统
一般算账是算一级市场的客流量,二级市场的客流量,三级市场的客流量。保继刚说,不能只看数量,得看质量。什么质量呢?经济发展水平。这很有道理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需求会转变。温饱都没解决,谁还有闲心去玩?
但这仍然是非常笼统的。尤其是对今天的主题公园建设者而言,如果还是这样定位客户,将非常危险。
为什么?因为即便区位好,有消费能力,人家也不一定来你这里消费。第一,人家可以去你竞争对手那里消费;第二,人家可以去替代品那里消费。
简单粗暴的客群定位,反映的是投资者对主题乐园“主题”思考的不深入,对客户需求洞察的不深入。其结果就是照抄照搬别人的项目。
我认为,客户定位,要重视亚文化。反过来,主题设置和产品打造,也应该重视亚文化。
针对细分客群去做,做深做透,可能比一刀切好。细分去做,才能做出风格,与众不同。
(三)主题公园都有图大的倾向,对小的(如社区级)的主题公园重视度不够
主题公园越做越大,长隆在珠海搞的项目更大,类似于造城了。
大的结果就是高投资、高风险。
追根溯源,是华侨城把节奏带起来的。华侨城的每个项目都大。锦绣中华大,中华民俗文化村大,两个合起来了更大,世界之窗大,欢乐谷也大。华侨城是行业标杆,中国人投资爱跟风,比着它做,就都做大的。
做大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很多投资者没有做大的能力,铺了一个自己hold不住的摊子,最后散架了。
谁规定主题公园一定要大呢?
(四)客户关系维护得不好
所谓不好,是说没有和客户建立长久的互动的关系。很多主题乐园也推出会员卡,但办卡的人多不多呢?不多。并且,我认为会员卡是比较老套的客户关系管理手段了。主题公园对新型客户管理工具(如SCRM)重视度运用度不够。
主题公园的产品定价高,以娱乐刺激项目为主,重游率低,这是维护客群关系困难的客观原因。运营者缺乏私域流量运营思维和能力,是主观原因。
(五)项目可复制性低
迪士尼是全球行业标杆,迪士尼本身也没开出多少家,并且真正运营得好的也不多。
世界之窗在深圳还可以,到长沙运营就比较困难。
华强方特主题乐园和华侨城欢乐谷是复制得比较多的项目。这两家公司自身的实力,不是一般投资人可比拟的。华强方特在设备的技术沉淀和动漫IP创作运营上的能力,是其他公司复制不来的。
(六)主题不好
主题公园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主题。没有主题,就没有魂魄。
很多主题公园的主题是模仿抄袭的。你搞一个锦绣中华,我就搞一个三国城,圆明新园。你搞一个水上乐园,我也搞一个水上乐园。没有新意。
很多概念还是伪命题,是投资人的自说自话,根本做不起来。
我认为主题公园在主题上做得最好的,是清明上河园。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猜这个项目的客户辐射范围肯定远超一般项目,几百公里以外,甚至上千公里外都会有人来玩,最后看运营数据,果不其然。
要创作好的主题,要深入人心,深入历史,深入区域,深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
(七)管理运营能力弱
(八)动机不纯
主要目的是做房地产,而不是做主题公园,这是商业考量问题,无可厚非。只是有这样的动机,主题公园建设和运营当然不容易做好。
二,行业里值得学习的一些点
(一)清明上河园的主题思路
清明上河图是家喻户晓的国粹,清明上河园就建在开封,把二维的画卷改造为三维的乐园,成功激发起游客对名画、宋朝历史的兴趣。
这个主题集历史、文化、艺术、区域、娱乐为一体。把这个乐园搬到比方说成都,就没什么威力,但在开封,就有威力。虽然是人造的,但有了非人造的功能。等于人造了历史文化遗迹。
光这个主题就价值不菲。
(二)华强方特的另辟蹊径
华强方特有三个亮点:第一,技术积淀深厚,他是从设备做起做到前端的;第二,结合了动漫IP,等于和消费者建立了天然的联系;第三,逐渐建立的轻资产运作模式,输出品牌,模式,从设计阶段到设备供应阶段,都有利可图。
(三)长隆的行稳致远
苏志刚先是卖猪肉,猪肉卖了,去开饭馆;饭馆开好了,就开酒楼;酒楼干好了,又开动物园;动物园开好了,又搞主题公园……
他每一步都是在前一步做好的基础上顺势做起来的。稳扎稳打,值得学习。
难能可贵的是,苏志刚经得起诱惑。不瞎扩张。很多企业都是主题公园和房地产配套着做,但他房地产涉足不深,守本分。
(四)华侨城最值得学但也最难学
奠定华侨城基础的几个项目,是在马志民手里搞起来的。做锦绣中华的时候,马志民既是中旅集团的领导,也是华侨城的领导,两家具备雄厚实力的公司合作做项目,还由一个关键人物主持操盘,这谁也抄袭不了。
他们对主题的把握,对产品持续不断的创新,对运营管理的持续优化,对成本的控制,这些基本功,是可以学的。
三,主题公园存在的机会
主题公园有大机会。应该说,机会是比以前更大了,而不是更小了。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需求更旺了。
但供应方式要有转变。转变思路不外乎以下这些方面:
新客群,新主题,新区位,新产品,新运营,新供给,新工具。
(1)新客群的重点,不在于谁是你的客户,而在于你满足的是客户的什么需求。一个客户有多种需求,每种需求就意味着每种交易机会。在我的定义里,一种需求就是一种用户,如果一个产品满足了客户的多种需求,那么他的用户量就远高于自然人用户的数量。
比方说,微信有十二亿注册用户,但它同时满足了人的社交需求,资讯阅读需求,视频浏览需求,购物需求,游戏需求,这样综合加起来,微信的用户应该是几十亿。
重新定位新客户,首要的是重新定位客户需求。很多需求是场景化的,圈层化的,亚文化的。要去发掘用户内心的渴求。这是一片金矿,下点功夫能淘到宝。
(2)新主题要对应新需求。新主题的关键在于“旧”,旧的意思是不要新创造一个主题,而是在消费者心里去挖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已经在消费者心里存在很久了,是一个执念,有历史文化渊源,是习俗,是有生命力的念头。
新主题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发射出去以后,能激发消费者内心的渴求,二者产生深层次的连接。
为什么我说清明上河园这个主题好,就是因为它是植根于民众心里的一个心智意识。
很多主题公园不重视这个,没有挖掘到合适的心智占位,照抄照搬,没有主题,等于什么也不是。
主题的纵横空间很大,不要拘泥于现有模式。动物园和欢乐谷看似不一样,但本质上仍是人造的有一定主题的休闲娱乐空间。
(3)区位要综合考虑。一般讲,主题公园是近程游乐项目,在一小时车程内最佳,三小时以内为宜。但如果叠加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这个区位就可能被突破。如果再叠加上一个超级主题,这个距离又会被突破,为什么有人驱车五小时也要去玩清明上河园?因为它的定位超越了一般主题公园的定位,它有更多的内涵。
区位首要考虑的是交易成本,交通费用高,花费时间长,这些都是用户付出的代价。代价高,收益低,这是经济定理。要降低代价,就要尽可能降低交通成本,选择更近的,交通更便捷的地方建主题乐园。
一般主题乐园是建在城郊。但如果是小型的乐园,可以在社区建。很多亚文化圈层的游戏场所,就是在城区租房子改建,也可以。
(4)新产品
主题规定了产品。不同功能的产品是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的。是产品组合。产品打造一言难尽略。
(5)新运营是新媒体运营,尤其是私域流量运营。新供给是连锁经营时候才会深度涉及的。新工具是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是统筹新运营,新供给的。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应该在数字化工具上完成。
功夫在诗外。主题公园的解题思路,在泛文旅发展趋势里,在消费趋势里,在数字化进程里。
| 李悦源
| 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