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语境的语言有多难学

我们家里不知是什么机缘巧合,买了一批这样的洗发水、沐浴露,使用的原料很有特色,据说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原料用的goats milk这两个字该怎样翻译成汉语才最准确呢?

“山羊奶”应该是个很容易的答案。我认识国内的一个小朋友,肠胃不太好,家里还费尽周折给她订了山羊奶食用。不过,我这六岁半的儿子Tommy有一天拿出了一个颇为不同的译法,叫“老羊牛奶”。

听了一个这么“幼稚”的说法,第一感觉当然是狂笑,可是我看到儿子脸上的表情不对,他是有话要说。而且凭他的年龄,这么“幼稚”的错误似乎也不太应该了。于是给他一点引导,让他有机会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他的解释更有意思:老羊才有牛奶,小羊没有!

我先帮他解释一半,就是英文的“milk”这个词虽然有很多语义,包括做动词用而且Tommy还跟着学校的采风去农场挤过奶,但是日常生活里接触的总是冰箱里拿出来喝的“牛奶”。他不掌握汉语双音节词的构词特点(牛+奶=牛奶,羊+奶=羊奶),在这里把“milk”译成了牛奶,算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一个迁移现象,合乎语言发展规律,可以算是正常。可是“老羊”的推断方式,就很值得玩味一番了。

英语里的sheep和goat他应该是知道的,我就在他的作业里和其他绘本里多次看到过。而且碰巧,有一次在华人超市,看到“山羊鱼”特价的招牌,就特别带儿子去看“山羊鱼”长的什么样,结果发现英文叫法应该是“sheephead fish”,这个名称我知道,大概叫它绵羊头,跟它牙齿的特点有点关系。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至少经过超市这样一轮,儿子会对sheep和goat有明确印象的。对于“老羊牛奶”,我的推断是这样,儿子当时想表达那是某一种羊的“牛奶”,而且大脑里英文的sheep和goat这类的词汇都有可能冒出来了,但是他在大脑里搜索了之后,没有找到合适的中文表达,又不愿意简单地说成“羊牛奶”,就按照他自己的逻辑推断水平,搞出了一个“老羊”牛奶。

Tommy的汉语自从到了美国以后,就基本失去了正常的语境,缩到了我们自己家这个小小的语言孤岛里。他得不到足够的汉语语言的接触,更没有相应的社会文化接触。可是在此同时,他的英语能力在和周围的同龄人一起快速增长,他的认知能力和其他社会活动能力也在随着他的在校学习依托着英语在快速成长。到了汉语的表达上,他的汉语能力赶不上他的认知能力,也赶不上他的英语能力,就出现了“老羊牛奶”这样似乎是很幼稚的表达。其实,如果有机会跟那些已经成年的华裔孩子(生在英语国家或是很小就去了)用汉语做沟通,总会觉得他们的汉语很“稚嫩”,大概就是这样在孤岛语境里发展起来的。

在家里的汉语沟通,柴米油盐的重复内容多,而白天在学校和课后俱乐部发生的事情,完全都和英语联系在一起,并且有着丰富的学术和社会文化背景。这样,孩子的汉语语境就变得很单薄,他的汉语就快成了无源之水,对于汉语的理解常常就滞后于他的心智水平,产生出一些没有语言生命力的表达。

有一天饭桌上我和他妈妈聊天,说到学区经费不足,已经通知下学年不开体育课了,要把所有的体育老师都砍掉。我就没有想到,这时旁边的儿子以一种十分痛苦的口气用中文问了我一句:“用刀砍吗?”他对这个“砍”字的理解,停留在了最基本的语义上,他的汉语环境没有给他接触更深更广层面的语义的机会。

前几天,他妈妈答应给他买乐高玩具,他就跑前跑后地特别讨好妈妈。于是我就给他开条件,说如果他能拍拍我的马屁,我给他买更大的。我看到他似乎在犹豫,就又加了码,买一个更更大的。结果,我换来了他一个非常困惑的问题:“Where”?原来他拆开来理解了:听懂“拍”没问题,可是弄不明白“马屁”在哪里。

我在这里记录的“砍”和“拍马屁”都算是现代汉语里很常用的表达,六岁半的孩子应该不至于如此不能理解。儿子的汉语处在一个语言和文化的孤岛里,得不到足够的语言接触,更接触不到比较复杂的表达或是深层的文化内容。所以他的汉语,就跟孤岛文化会逐渐远离宗主文化一样,会和同龄的中国孩子的水平越拉越大。他马上就要能够用英语阅读了,这个阅读一旦展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会以英语的方式呈现在眼前,那他的汉语就会更加萎缩到幼稚的角落里去了。

再看一个“有源之水”的例子。下面的图片是一个视频截图,视频是绘本《Knuffle Bunny》(古纳什小兔)英文版的DVD,截自Marcia的博文《纽约图书馆100本优秀绘本No.6-10》提供的链接(感谢Marcia的辛勤劳动,我在这里先收果子了)。

在绘本故事开始之前,有三幅图画,DVD里做了一点发挥,在对于截屏图片中的这一幅图画,加了小女儿的描述“They're giving the baby aride.”Ride这个英文词的语义比较广泛,汉语里没有很合适的词可以对应,一个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会很难掌握这个词,象截图中这样描述父母背着孩子上街的行为,我自己就绝对不会用到“ride”。因为儿子Tommy很喜欢这本书,我们有反复读反复看的经历,在DVD里听到这个表达之后,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试探过Tommy,他对这里ride的理解和使用完全到位,今后根本不必再去跟他多说什么。一个对于汉语人来说十分难“搞”的词,他就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发展起来了,这就是从语境中自然“捡”起语言的一个极好例证。

跟Tommy“无源之水”的孤岛语言和孤岛文化的环境相比,在中国国内开始幼龄英语学习的孩子,他们所能接触到英语的时间和数量、涉及英语文化的深度和层次却是远远不及的,差不多到了在沙漠里打井找水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专注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发展认知能力所需要依托的母语能力的发展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外语的早教,没必要拿它太当回事儿了!

(0)

相关推荐